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蔡和森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党的建设基本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寻找中国革命的规律,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起了开拓者和奠基者的作用。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伟大贡献。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总结,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宝贵的思想财富。但理论的创建必然要有思想主体,是革命理论家把中国革命的规律概括出来…  相似文献   

3.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和理论家,高君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地方组织的创建都作了大量艰苦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他同其他我党早期的革命者一道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5,(3)
<正>蔡和森不仅提出了全面深刻而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建党思想,科学系统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全面探索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些理论。其中,他结合社会实践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艰辛探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西学东渐”“共产国际”“革命实践”在历史前提、组织支撑和现实动力等层面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如果说“西学东渐”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前提,“共产国际”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织支撑,那么“革命实践”则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性行动推力。把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讲清,既是理清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一体”逻辑的理论要求,也是准确把握党的早期革命经验的实践要求,更是在新时代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思想动力和实践借镜的关键之维。  相似文献   

6.
作为富有时代意识和革命意识的知识分子,李达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的过程中,从唯物史观切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亲身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过积极思考和探索。虽然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是初步的,但这并不影响其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作出的杰出思想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因其对理论的孜孜探索和民主型领导方式,被称赞为学者型领袖。他的理论思想大多来源于1925年至1931年旅苏学习工作期间。旅苏期间的复杂党内外斗争环境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和立场,也使他认清了党内派别斗争的危害性。另外,张闻天在旅苏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革命经验、中国革命前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回国后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酝酿和提出有重要贡献。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出路,成为青年学生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他逐渐认识到其危害,思想逐步向反对“左”倾错误转变;在实际工作中,他打破教条的囚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党内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要中国化”等概念,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提供了思想条件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9.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与特点、革命性质、革命动力、对各阶级政治态度作出正确论断之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中国社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创新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创新。毛泽东以他的创新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解决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诸多问题。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理论成果。后人将从毛泽东创新精神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是整个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深入研究了革命战争运动的规律性,深刻把握了战争情况的认识过程,精辟阐述了战争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军事著作中蕴含了毛泽东军事哲学中的认识论精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党的自身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取得新成就的基本经验在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不断创新党的建设理念,推进与深化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努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实践表明,只要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时代化和中国化,体现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革命目的与革命手段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革命理想与革命结果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证实了相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革命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保障妇女权利的伟大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冻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为指导,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妇女政治、经济、教育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苏区妇女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她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之中。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芳  王爱玲 《理论学刊》2007,2(10):4-1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和政策等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也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毛泽东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又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提高到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开创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同时,也继承并发展了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与对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精辟概括。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坚持与时俱进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就是要有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牺牲的精神 ,就是要努力学习 ,敢于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方法论上创造性地以"建设性批判"取代"革命性批判",使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主题上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第一个"善于"到第二个"善于",邓小平科学地认识和妥善地把握了"解构"与"建构"、"对立"与"统一"、"革命"与"保守"三组基本的实践范式与历史命题,从实践批判的功能与内涵转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