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形式和党员活动空间、活动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农村各种经济组织最具生命力的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行了路径探讨,并提出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背景和农村生产力状况下,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应该是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的三者有效结合。其中,家庭养老模式是基础,土地养老模式是依托,社会养老模式是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3.
李珊珊  张庭宇 《学理论》2011,(18):46-47
随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逐步完善及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远远超出了自我服务的功能范畴,继而成为构建农村社会新秩序一个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试着从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入手,探讨其具有的政治功能及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政治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4.
高坚 《瞭望》1994,(29)
联合国专电 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其主题是“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联大的这个决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家庭问题的普遍关注。 根据该决议,联合国及其机构组织的任务是协助各国或地方部门开展有关“国际家庭年”的活动。联合国系统内36个机构或专业组织,响应大会决议,围绕“家庭年”进行了筹备工作,并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家庭年”的活动,主管部门联合国政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部还在维也纳设立了“国际家庭年”秘书处,负责各部门的协调和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功能补位和组织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社区一般是以自然村落作为划分依据的。村是农村最基层的社区单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体制和产权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经济改革,必然给农村社区组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农村社区的组织创新,发挥组织的应有功能,为建设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就成为新时期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社区组织的功能缺位,合理划分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合作经济这三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农村、农业和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确立并不断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民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农村社会开始由大一统转向多样化,产业结构出现多层次,农民内部出现众多阶层,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及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过去党组织支配人、财、物的资源优势逐步在减少,同时农村各类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概念自提出以来成为多个学科用来解释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上,社会资本从文化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体系三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慈孝文化、民间组织、新农保制度是建设农村多支柱养老模式的重要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互相信任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养老的社会基础;培育农村老年人的互助互惠意识,促进互助自我养老模式生发机制;增强老年人经济独立性,提高社会养老、商业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6,(3):19-23
我国农村贫困脆弱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收入对农村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巨大,疾病是影响农村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是影响农村贫困脆弱性的不可抗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村贫困脆弱性传递的纽带。社会支持网络在降低贫困脆弱性上可分为主体内部路径和外部路径,外部路径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等外部主体作用结果的总和,而家庭自身的努力是降低贫困脆弱性的内部路径。在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建立贫困脆弱性预警机制和贫困动态监测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贫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其他救助形式。贫困脆弱性高的家庭在发挥家庭自身努力的同时,可以寻求近亲和非亲属的支持等。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也应在降低农村贫困脆弱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村流动人口群体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入到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收入成为影响其医疗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与其对城市医疗服务使用和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都不显著,年龄和家庭的特殊结构以及广泛地缺乏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保护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农村流动人口在医疗资源分配与社会权利享有上的不平等状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许多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封此有大量的调查研究。一般的总结是: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男孩与女孩在家庭养老、劳动能力、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效用差异。农村传统的生育文化、传统生育观念、B超机的普及成为导致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在广州市农村的调查,发现这些原困正在发生一定的变化,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地控制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是指把资金、技术、设备、资源、劳力、知识等生产要素,以自愿入股的形式组合起来,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经济形式。 滁县地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是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79年,第一个股份合作经  相似文献   

12.
按理论界划分,成了家的青年属于青年期的后期。这一时期的青年经过前期的“立志”和中期的“创业”,已经基本达到“成型”,即将结束青年向成年期的过渡。据调查统计,在农村,成家青年占青年总数的40%以上。随着新的家庭诞生,他们既是家庭中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又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了解成家青年心理特点,做好成家青年工作,对农村团的组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农村成家青年在社会、家庭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如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我国古代以义庄为载体的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得以成功运行的原因、实践及历史进程,目前在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家庭养老模式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以NG0形式开展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可以成为多支柱农村养老模式中重要的一极,这将有利于激活和培育乡土社会中的社会资本为农村养老事业服务并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王晶  郭乔冬 《学理论》2013,(17):60-61
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15.
家庭资本是个人拥有的一种嵌入在家庭关系中的先赋性资源,它在青年非农就业中的作用可区分为推动和促进两种机制。本文使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青年的家庭资本对其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统计结果发现,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青年非农就业行为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青年非农就业水平的提升无明显影响,而家庭经济资本对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最后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发现的启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对安陆县1985—1986年结婚的1000名农村青年进行了一次问卷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结婚大操大办已成为一种风气,给越来越多的准备结婚的青年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以致危害了社会的安定。据调查农村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结婚费用平均用4975元,经济状况较差的男方平均用2718元,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耗用4000元,若把房子计算在内则8%的家庭耗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中,家族的作用相当大,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社会生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委会难以有效地组织农户间的联合,家族势力开始复苏了。乡村企业,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家族的作用也十分明显。1991年1月,我们调查了160家乡镇企业,发现85%的企业领导者之间有血缘关系。在一些乡村,家族势力一度成为党政基层组织行使权力的中介,很显然,改革中家族势力的复苏在农村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家族势力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家庭意识的影响。家族成员将自己视为“我是…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快速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民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文简称“新农保”)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非就业收入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福利性支持形式,表现为家庭内部代际支持、亲属和宗族以及邻里互助互惠、民间捐赠等,具有凝聚社会团结、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等社会功能。此类收入并没有在乡村社会转型中消失,不但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敬老养老、支持就业创业以及扶贫济困等,而且还有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当然,一些人情类支出有可能成为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问题也值得注意。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占比不大,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量人口外出,村庄内部的互助互惠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经济需求没有以前强烈,甚至出现年纪大的父母支持子女乃至孙辈的收入转移现象。与此同时,农村社会慈善发展滞后,虽有城市慈善组织入乡援助,但力度不大,覆盖面有限。因此,激活社会资源以拓展农村社会性非就业收入渠道,减少人情类支出以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提高慈善性收入和敬老孝老的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是未来实现乡村收入变迁的主要途径,也是增进乡村社会团结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一、课题的选题动意:近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基本处于徘徊或十分缓慢的状态,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剧的条件下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再度出现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又一次迅猛发展,这是有识之士普遍关注与思考的问题。1998年底全国人大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