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释了日本海法的生成与体系,论述了其成长过程及规律,指出日本海法继受了《德国商法典》体例,在具体制度上兼采法国商法商行为主义和德国商法商人主义,同时还在判例法、习惯法等形式以及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等形式引入英美海法制度的兼容并蓄的折衷法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面向海洋世纪 确立海法研究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上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突出了海法研究体系的重要地位。在分析海法的概念、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确立海法体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将海法研究体系归纳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海法体系是指由各种涉海法律规范相互协调与衔接而组成的结构完整、内容广泛、层次分明的法律体系.在中国建构海法体系具有必然性,能够满足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效保障和促进中国海洋权益、尊重海法发展客观规律等方面的要求.构建完善的海法体系应当采取加速中国海法体系的立法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海洋执法机构改革、逐步调整中国海洋司法制度等措施.为了推动中国海法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明确和完善中国海洋政策、加强海法体系理论研究以及海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论海法的统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海洋战略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重大课题,其法律形式为统合的海法。在法律框架内,存在着独立于陆法之外的海法,这是海法实现统合的逻辑基础。海法的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统合方式是国际海法的国内化;海法国内法体系的统合的现实选择是消解海法纵向与横向冲突;海上执法机构的统合意味着中国从分散到统一的海上执法模式的转变。传统海洋强国、周边临海国家及台湾地区在海洋战略推动下的海法统合经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事法系的形成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法系”作为分析工具,概述了从欧洲中世纪以来海商法系的形成与生长规律,归纳了近代法典化运动后海法作为法系的独立性、自主性及现代海商法的统一化和国际化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立民 《法学》2006,(4):31-42
上海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始于租界。租界当局通过大量移植现代法制,使上海租界法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上海租界的土地章程为法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其作用为:为移植现代法制创造了地域条件、为建立租界的自治机构和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直接移植现代法制作了明文规定等。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主要表现为:现代的法规体系、法规结构、法制语言、审判制度、律师制度和监狱制度等。在上海法制现代化的问题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上海法制现代化的发展很不平衡、上海租界法制中有歧视华人的因素和上海租界法制有明显的两重性等。  相似文献   

7.
高保林  赵海 《法医学杂志》1998,14(3):188-189
航海法医学是法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从事海上或船上有关人员伤亡的法医学检查、鉴定和研究[1]。由于航海条件的影响,有关法医学的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航海法医学鉴定有其特殊性。为保障海上人员因伤亡引起的法律纠纷或诉讼案件能得到公正的分析和审判,航海法医学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船舶在航海条件下,一般都有流动性、海洋空间、社会隔离、人员和装备限制、配套不全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很难及时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协助,尤其在船舶远离口岸的航行途中或在海洋气候条件下,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主张以中国、日本、韩国各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之间存在着可以称之为东亚法的法系。〔 1〕   很早以前,在西欧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法学家 David和 Zweigert都曾经主张过以中国和日本为中心的远东法系的存在,但是最近,后者开始否定中国法与日本法之间存在法的共通性,因此放弃了远东法系的观点(见 K tz的第 3版)。   然而,笔者本人却想按照 David和 Zweigert(尤其是后者)确立的法系分类标准,主张东亚法系在若干国家和地区之间事实上是成立的。 一法制度上的东亚法   (一 )历史传统   首先,上述各国和地区都有着以…  相似文献   

9.
专属经济区主权权利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构建的重要海法制度,相关原则、规则已构成国际习惯法的一部分.行使该主权权利,要划清与国家主权的界限,避免专属经济区领海化;同时,也应认识到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专属经济区海法制度所具有的普遍国际法地位及其普遍拘束力,避免在专属经济区主权权利行使上搞双重标准.对于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剩余权利分配、安全职能等未定议题,中国应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法系的各种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法系的各种特点也是在逐步形成并发展变化着的。法史学者过去对中华法系特点的静态总结较多,动态总结较少。本文选择“以礼为本特点的发展”、“家族法地位的发展”、“民族立法制度的发展”、“民间调解作用的发展”和“儒家思想影响的发展”等五个方面,对中华法系特点的发展变化略陈己见,供学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律例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对日本立法尤其是藩法有着重要影响。维新之后的明治 初期刑法全面移植了明清律例,不过很快就渐行渐远,到明治十三年,则完全移植了西方法。其中的原 因,在于文化、法律和政治上,幕末和明治初年的日本与中国趋于“同质”,但是随着全球的近代化发展 和中国的衰弱,“同质”转向“异质”,最终导致日本脱离中华法系。这番遭际也能给现代中国法制建设 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法系"是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术语,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学术概念。中华法系就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法,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数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由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法系”是应世界各国的法律发展运动、随比较法学的兴起而产生的概念,它的产生是法学领域里一次方法论意义上的革命。“法系”的研究思路一直在比较法学领域占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法律全球化对一直在比较法学占主导地位的法系方法论提出挑战,它给我们提供一次对法系进行反思的机会,以寻求新的思路与方法。笔者认为以法律多元的观点来认识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律,更为合理。 一、第一阶段的全球化与法系方法论的产生 “法系”的实质是法的分类学,它根据各国法之间的分类与区别,将法分类成系。这种分类的完成起码要有两个先…  相似文献   

14.
日本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充 《法商研究》2004,21(2):115-121
在日本刑法理论中对于原因自由行为存在“定型说”、“有力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反映了日本刑法学在实行行为及责任原则研究中的发展和变化 ,体现了刑法观念从行为无价值论向结果无价值论、刑法学研究方法从体系思考向问题思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提起“判例”一词,人们自然就会将它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挂钩。如果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判例概念,那么任何国家都有判例。判例概念架起了不同法系之间的桥梁,是不同法系比较的共同语言基础。判例,可以理解为“判决的先例”,是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判决统称。虽然判例在不同的法系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以及不同的地位和意义,但具有共通性。在英美法系国家,对判例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判例法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不存在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但这并不影响既有判例对于待决案件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法学家按照法的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和传统上的联系,把世界上的各种法律划分为五大法系,即: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中华法系的形成时期是在我国唐代,纵观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唐律无论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达到中国封建法律的完备阶段。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是唐律的一大特色,同时,唐律的影响超出了国界,相邻的东南亚国家和一些地区如当时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法律,在内容和体系上都受唐律的影响。在世界法制发展史上,中华法系以突出的特色独树一帜。中华法系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相似文献   

17.
直接研究“中华法系”的学术专著,我见到的很少。从前见过台湾李钟声先生的《中华法系论》,又读过陈顾远先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最近又有郝铁川兄所著的《中华法系研究》。我喜欢这个题目,喜欢看人家搞居高临下的“大制作”,因而把铁川的书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  相似文献   

18.
《法学杂志》2012,33(4)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9.
武树臣 《法学杂志》2012,33(1):110-116
古史传说时代的东夷民族,不仅发明了最初的法律制度,还酿造了丰富的法律观念,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法系的原生形态。中华法系自西周至唐代基本形成。西周法律的总体精神是礼而宏观样式是判例法。战国秦朝确立了集权政体和“成文法”同时开始将礼局部成文法化。汉代开始了儒法互补、礼法结合并初建“混合法”样式。《唐律疏议》标志着成文法对礼的全面吸收以及律与例的结合。这标志着中华法系发展到巅峰。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是伦理主义精神和成文法与判例、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相结合的“混合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律师公会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团体,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司法活动中占有一定地位,对近代上海司法活动具有相当影响。研究上海律师公会的形成、活动、性质和作用,可从一个侧面使我们了解近代上海法制的发展。成立前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固有的封建旧法已经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为改变上层建筑以适应社会变化,清王朝重要之举便是“变法改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法学思想的输入起了催化作用,打破了原来自成一体的古老的中华法系,出现了法律体系的划分。 20世纪初,清政府在修律大臣沈家本的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