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不少明明是存在错误的案件仍无法通过再审程序获得纠正,不必再审的案件被拿来再审.我国应当取消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程序;限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程序的案件范围,人民检察院只能对特定案件提起再审程序;确立当事人再审之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已经30周年。30年来,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职能已由当初的刑事诉讼监督、职务犯罪监督逐步向行政诉讼监督、民事诉讼监督和职务犯罪预防等方面拓展,特别是行政公诉理论的提出,我国检察制度正向系统化、科学化方面逐步完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人民检察院“诉讼监督”传统理论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权的监督职能一直以来锁定于诉讼程序范围,  相似文献   

3.
在司法实践中,诉讼调解常会被当事人恶意利用,来实现个人的非法目的。同时,诉讼调解存在不自愿、不合法、违反程序、无法执行等问题,尤其是诉讼调解有时会侵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由于案外人不能中请对诉讼调解案件进行再审,法院一般也不会依职权启动调解案件再审程序,因此,检察院对诉讼调解的监督十分必要。无论从诉讼调解的性质、缺陷还是审判监督的走向来看,强化人民检察院对诉讼调解的抗诉监督有充分的法理及现实依据。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调解的监督,应全面落实对诉讼调解的抗诉权,进一步细化抗诉事由,规范检察建议的运作,发挥其便捷、高效功能,强化检察建议对诉讼调解案件再审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将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逮捕权交由法院行使,“上提一级”改革方案的改革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对刑事诉讼活动的影响较小,因而易于进行。作为一项制度性改革,能够达到监督者也被监督而且监督力度更大的改革效果,还使得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案件审查决定逮捕的外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性凸显。实施“上提一级”改革措施后,审查逮捕的主体、报请审查逮捕的程序、审查决定逮捕的程序、逮捕执行程序等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谈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第185条至第188条对检察监督的方式作了规定,将抗诉作为其监督手段。这种被称为“事后监督”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一直受到怀疑。笔者认为,民事检察监督的正当性可以从宪法的角度来解释。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宪法地位决定了它应当对民事审判活动实现法律监督,这是我国特殊宪政体制下的权力架构。民事检察监督中的抗诉程序及相关诉讼程序有待完善当属另一话题,暂且不论。讨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应当关注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应当介入这种特殊的案件。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1条的规定,免予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已被证明构成犯罪的被告人的行为,但依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而宣告终止刑事诉讼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这是国家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特有的一种检察手段和检察权力。然而现行免诉制度的某些环节上存在的一定缺陷使得检察机关在使用中对免诉标准难以掌握。因此我们应花大气力去改革和完善免诉制度,使我国的免诉制度日趋成熟和完美。如何改革完善免诉制度?我们认为:引进外部制约机制,允许被告人委托律师参与免诉案件诉讼,是检察机关改革、完善免诉制度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本文结合我们对律师介入免诉案件诉讼的尝试和做法,谈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简易程序是刑诉法新增设的程序。它对于避免累诉、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刑诉法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规定得过于原则,造成实践中诸多困惑。笔者认为,在简易程序的提起上宜由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建议;在简易程序适用的刑罚条件上宜采用推定宣告刑;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应由人民检察院建议或同意,而不是取决于被告是否同意;对于身份不明或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均可适用简易程序;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虽然程序简化了,但法律监督不能简化。  相似文献   

8.
撤销案件程序新探徐鹤喃,安政撤销案件,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已经立案侦查的案件,发现有法定的不应追究刑事来任的情形时,将其撤除、注销,并终结诉讼的程序。它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阶段适用的子程序,在诉讼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有关撤销案件程序...  相似文献   

9.
现行检察机关逮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缺陷是:批捕程序行政化,批捕权力扩张化,逮捕条件适用的不合理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律师权利监督的虚无化,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效果不明显,上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流于形式。从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出发,我国逮捕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逮捕程序的诉讼化和正当化,主要内容是:严格划分逮捕提请权、决定权的界限;进一步明确逮捕条件;推进审查批捕程序的诉讼化改造:加强权利保护,强化权利监督;加强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完善备案审查制度,强化上级检察机关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论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与程序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迫切需建构公益诉讼制度,确立人民检察院以及一些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的当事人资格.诉讼信托理论是解释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理论依据,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对实体法律和诉讼法律实施监督最完整、最丰富的体现.为构建公益诉讼制度,诉讼立法需要在总则有关的部分对公益诉讼的可诉范围、诉讼主体资格、程序规则以及判决效力范围等方面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司法裁判权外部监督机制之现状及其改进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裁判权外部监督是指司法系统以外的组织和个人对它的监督控制。它是整个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人大、党委政法委、媒体、公众等外部监督主体根据各自所享有的职能发挥各自的监督作用。目前,它们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各监督主体是整个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确各自的职能权限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司法监督,是指司法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所实施的合法性监督。二者在和谐社会和法治建设中发挥的监督功能各有千秋,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相互越位。文章以云南晋宁县“躲猫猫”案件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辩证的看待舆论监督与司法监督二者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舆论监督与司法监督的良性互动提供点滴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教学督导是指高校基于保证本校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严格化的需要,对本校教学工作总的运行状况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指导与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反馈控制理论、激励理论是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主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个案监督的实效是指实现监督的内容、形式与效果的一致性。增强行使监督权的坚定性,是人大有效地开展个案监督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对旨在影响公民结社行为和民间组织活动的各种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统称,这些规则的集合体是决定公民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表现出选择性鼓励和选择性限制相结合的政策取向,由此出现公民社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制度性因素并存局面。现行监管体制以限制和控制为主要政策取向,客观上制约着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与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设“培育服务与监督规制并举”的能促型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应当成为优化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为企业并购交易提供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现金对价的贷款资金。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开展仅有一年,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难以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控制。需要设计有效的监管体制,加强对并购贷款业务的监管防止风险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或其他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的活动.内幕交易导致了众多的不良后果和交易风险,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严重损害.因此,必须加强对内幕交易的预防和监管措施.我国已经构建了内幕交易监管的立法体系,然而这种法制体系仍然具有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加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穿透式"行政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从监督法院行政审判活动穿透至监督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为进一步推动检察机关做实行政检察工作,做到"一手托两家",促进依法行政,建议从"穿透式"行政检察监督面临的困境、监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监督的范围及对象、监督的方式及手段、监督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对狭义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定位与界限进行探索,从而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实现行政责任是公务员的价值目标。行政责任的基本内涵,一方面指行政主体(政府及其公务员)对于其服务对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或客观责任;另一方面则是指行政主体(政府及其公务员)对其面临的法定义务或客观行政责任所承担的主观责任。实现行政责任伦理必须以行政责任意识为基础,以行政组织文化为环境,以行政责任制度为保障,以行政伦理监督为制约。  相似文献   

20.
检察机关在刑事审判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支持完成公诉和实施刑事审判监督,检察机关兼行刑事审判监督权和公诉权(此处的公诉权仅指庭审中支持完成公诉的权力,或可称其为狭义的公诉权).这两种权力是否能够并存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问题,确有必要对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与公诉权进行详细的剖析,并对今后检察机关刑事审判监督权与公诉权的重构提出建议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