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已有的各种台湾文学史叙述中 ,浪漫主义的缺席引起一些敏感的学者的思考 ,或分析其原因或搜索其踪迹。本文认为从《文学杂志》到《现代文学》 ,台湾学院派文学对浪漫主义的看法有明显的改变 :从驱逐浪漫到浪漫的回归。在 6 0年代台湾文学场域里 ,《现代文学》杂志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具有青年次文化运动的特征 ,必然表现出一种青年知识群体特有的浪漫心性 ,一种冲破时代压抑的生命激情。因此 ,台湾现代主义思潮隐含着浪漫主义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在我路经巴黎期间,一位大学同学约我去游览比埃夫尔雨果文学之家。 维克多·雨果是大文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世人皆知的不朽巨著。为了重温这部著作的动人故事,在出游之前,我再一次来到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屹立在塞纳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的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文学思潮之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清理。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入手 ,讨论现代中国文学的权威话语———文学革命———的形成 ,及其对当时文坛上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的兴起出乎文学革命设计者意料之外 ,却在文学革命的话语下活动 ,以其独特贡献推动文学革命发展。论文还揭示了在权威话语下浪漫主义思潮兴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付邦明 《前沿》2012,(2):145-146
《基督山伯爵》是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繁荣时产生的一部作品,作品中,没有提到具体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只是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故事。本文将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对小说《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人性中所体现出的浪漫主义因素等进行分析,探究《基督山伯爵》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英 《求索》2012,(3):181-183
对"新批评"历史地位的评价一直集中在其理论贡献方面,而忽视了它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及诗论的构建作用。与20世纪其他学院派理论不同,"新批评"是一种理论与创作紧密结合、互相生发的文学革新,它提倡作者应当收敛个性、尊重传统,重理而抑情、讲究语言和艺术形式,关注意象、隐喻和神话,最终使英语诗歌和诗论摆脱了浪漫主义"传达"理论的束缚,完成了英美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文化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浪漫主义之父卢梭的一些音乐美学思想可以看作是西方音乐美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音乐美学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正是卢梭在继承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突破,从而为浪漫主义音乐美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样,审美现代主义之父尼采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音乐文化向现代主义音乐文化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尼采在继承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审美现代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而为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卢梭和尼采可以看作是西方音乐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的任何世纪相比,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艺思想之活跃和流派之多达到空前水平。这是人称“主义们”的世纪。不过其主要思想及其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加以概括。对十九世纪来说,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想的反动或发展。同样,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发展。如果我们把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谢克洛夫斯基发表的论文《作为手段的艺术》算作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开端,那么1922年《荒原》和《尤利西斯》的出版便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成熟。文学史家常称现代主义阶段为“艾略特”或“乔哀斯”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姚公涛 《求索》2010,(6):214-216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于1934年由西班牙批评家奥尼斯在马德里出版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利加诗选》中首先提出,他在这部诗选中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变。接着著名美国学者哈桑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即不确定性、非合法化、无深度化等。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的欧美文坛有较大的影响。而荷兰学者杜威将"新小说"派看作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我们认为,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看,"新小说"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文本的开放性和从历时走向共时等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质有明确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易立  马淑贞 《理论月刊》2006,(6):115-117
"自然"作为审美客体的形象在现代主义诗人眼中成为"恶"的载体,恶的化身."自然"作为审美客体在欧美现代诗歌中形成了两大形象系统,一是以浪漫主义文学时代中的湖畔派后期浪漫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神圣"的形象系统,二是以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后期象征主义以及由之派生出来的意象派和隐逸诗派等为代表的"自然之恶"的形象系统.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转变在诗歌文本中的体现及其转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以词为宋一代文学代表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张珠龙中国古典文学沿着《诗经》与《楚辞》所开辟的道路波源而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自秦而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代领风骚。由于种种原因,前人往往将其视之为各期的代表文学,而事实上并不能这样一概...  相似文献   

11.
赵坤生 《前沿》2011,(21):155-157
尹湛纳希是蒙古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创作长篇小说的人。他的代表作《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奠定了他在近代蒙古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推动了近代蒙古文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一层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泣红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和《青史演义》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加以论述,以论证作者在近代蒙古文学创作上的开创性历史地位和对蒙古族文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筠 《青年论坛》2005,(6):130-131
森鸥外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之一,其处女作《舞姬》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本文拟结合文本,从主观性、艺术表现等方面分析《舞姬》的浪漫性。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具有丰厚的内在思想意蕴.从自由理想与现实规范的二难选择视角看,凯瑟琳在爱情理想与现实婚姻、希斯克利夫在自由天性与情恨复仇之间的痛苦挣扎,不仅有力地彰显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一永恒冲突及其悲剧结局,而且使作品本身汇入了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学传统,并因此而拥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科技有着相同的根,它们都根植于生活和生活的需要,都是人的存在方式。中国文学与科技的根性情缘更加浓厚,文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格外明显。《诗经》是中国历史上体现文学与科技根性情缘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文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从文学层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宾恩海 《思想战线》2006,32(5):107-113
将“现代主义因素”确立为《野草》的一个重要特质来加以分析,正是谋求对《野草》中大量苦闷彷徨空虚绝望的“情感压抑”的深化理解。《野草》所指涉的众多精神命题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空幻、绝望、死亡、荒诞等基本主题有很大同构性,其艺术形式上的象征意味、非实指性、哲学品格的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外部特征也惊人地相似。《野草》在表现现代人的危机意识、探索人的心理深度方面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昱昊 《传承》2014,(6):118-119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的酒神精神,在《呼啸山庄》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呼啸山庄》的两个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身上充斥着酒神的气质,相互之间的爱则像是某种密教仪式一样,指示着自然本质的混沌和恐怖,却又是至高无上和无法摆脱的。  相似文献   

17.
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英国新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在此通过对史蒂文森的《巴伦特雷的少爷》和《金银岛》等代表作品进行解读,研究了史蒂文森小说中对苏格兰传统民俗的应用,并分析了以史蒂文森为代表的苏格兰文学的冒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马晓华 《前沿》2005,(1):177-178
20世纪中国文学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与融合服务于文学的功利性目的 ,是主动的、有意味的选择 ;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形成的影响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异。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 ,是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 ,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9.
1933年夏天,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交给《文学季刊》发表。文学泰斗郭沫若看后,盛赞《雷雨》是一部难得的力作,并说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这位作者就是当代著名戏剧家曹禺。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此时的曹禺,在爱情上也有收获。  相似文献   

20.
李世荣 《求索》2012,(9):184-186
世界现代文学作为人类思想的产物,以其深刻的艺术魅力诠释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浪漫主义文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绝对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社会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雪莱通过文学作品《西风颂》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寄托,只有植根与这样基础之上的文学形式才能够长存与世界文学艺术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