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情况不容乐观,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非常小,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法庭审理。为了解决证人出庭率偏低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有人提出应当提高证人出庭率。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是一味地提高证人出庭率反而是一种理论上的误区。由于证人证言未必可靠,中国多年来司法传统,质证效果难以保证等原因,片面强调证人出庭率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对公正审理刑事案件未必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也存在误区,证人资格规定过宽,证人作证义务豁免,书面证言与口头证言之间存在矛盾等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目前证人出庭作证情况的乱象。走出这些误区需要从完善证据立法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证人出庭作证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其中警察出庭作证显得更为突出,在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警察出庭作证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警察作证是推进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的重要一环。因为,警察作证的公务性有利于保障其证言的客观性。警察作证不仅有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和实体法律的正确适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刑事诉讼各方参与者的主动性,彰显程序自身的公正性,还可有力地约束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  相似文献   

3.
摘要: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对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司法实践中,在证人证言的使用上却差强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诉讼效果。分析刑事诉讼中证人怠于作证的原因,探讨证人作证时出现的价值博弈或利益博弈问题,找出证人怠于作证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证人证言是刑诉中的重要证据,对于查明案件事实、保证被告人包括质证权在内的辩护权、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价值。尽管2012年新刑诉法已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但证人不出庭作证的顽疾依然没有根本扭转,仍然存在诸如关键案件和关键证人的范围界定不清、关键证人的出庭作证程序缺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我国当前司法资源有限、难以承载所有证人出庭的情况下,完善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或许是保证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最佳结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贾黎 《工会论坛》2008,14(4):135-136
证人证言对认定案件事实非常莺要,而现实中证人拒绝作证或拒绝出庭的情况非常普遍。而要让证人出庭作证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笔者建议在我国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建立事前保护制度并加强事后保护;建立证人保护程序;建立对证人的补偿和赔偿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6.
证人是了解案件真实情况,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通知到案作证的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证人是案件本身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证言是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这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是法院认定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公正裁判的重要证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7条中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为保证这一规定的实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第111条规定:“除因死亡、重病、或者其他经人民法院认可的特殊原因外,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因各种原因,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落实,证人出庭难,已成目前法院审判的一大困扰。多数情况下,证人不出庭,法庭仅就书面…  相似文献   

8.
证人向公安司法部门提供证言或出庭作证是法律规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履行的诉讼义务。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拒绝作证的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证人权利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是其中之一。针对这一状况,应建立证人拒绝作证的法律追究制度;建立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和证人作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证人是重要的刑事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作证的义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证人不愿作证或拒绝作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案件事实的查明,对案件的处理结果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一、《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对证人制度的修改 草案明确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并且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异议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对于鉴定意见,只要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异议,鉴定人就应当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11.
新《刑事诉讼法》建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同时作为例外,也对我国的亲属作证特免权作了相关的规定。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对于保护证人权利、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新《刑事诉讼法》对这项制度的规定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范围、与庭前书面证言的效力等问题还需通过立法予以明确。基于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立法思想、权利属性及其与庭前书面证言效力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应建立覆盖整个刑事诉讼环节的亲属作证特免权规则,明确特定亲属作证特免权与庭前书面证言的效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一项义务.可事实上证人出庭作证比率非常低。如何提高证人出庭作证比率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缺乏对证人的有效保护机制,使得证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证,即使作证后也长期处于恐慌之中,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其正常的家庭生活从此不得安宁。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证人保护机制,才能打消证人的后顾之忧,让其大胆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当事人相互质证”;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所谓证人出庭作证是指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知晓案件情况的证人出席法庭,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作如实的陈述,并接受各方当事人质证,或者法官以询问的方式进行审查的诉讼活动。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深化,证人  相似文献   

14.
一、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履行现状及原因分析"目前我国证人作证的现状令人担忧,据有关报道:上海市黄浦区法院近年来审理的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率仅有5%;而在民事诉讼中,证人的出庭率也仅有10%。有35%的证人拒绝作证,其余证人仅愿提供书面证言。"①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中证人拒证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人证言是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在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当一部分刑事案件都离不开询问证人,离不开收集证人证言。由于证人拒绝作证,影响及时查明案情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实践中的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就证人拒证问题试作如下探讨。 一、证人拒证的表现、原因及性质 表现:证人拒证,是指符合证人条件、负有作证义务的人不向司法人员提供他所知道的案情的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一是无故拒绝接受司法人员的传唤,逃避调查询问。二是司法人员向其取证时,拒绝陈述,或以“不知道”、“不清楚”、“记不清”搪塞询  相似文献   

16.
鉴于证人证言的重要性,我国刑法规定,凡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证人)都有作证义务,但是侦查机关在办案收集证据时,经常遇到证人无理拒证或不敢作证的情况。证人拒绝作证,不仅仅是证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问题,而且主要也由我国法律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因此,针对证人拒证问题.必须加强对证人的保护,明确证人的权利,对拒不履行作证义务的证人给予有效制裁并确立证人特权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证人证言是侦破案件不可缺少的证据,它不仅能为侦察提供线索,而且,能指明犯罪分子或重大嫌疑人,成为该案的突破口。但是,自改革开放以后,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证人不愿作证,已成为侦察破案中的一道难关。许多案件都因为证人不提供真实情况而搁浅,甚至无法破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书面证言的形态包括法院、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调取的证言以及证人自书证言三种,立法规定其仅适用于证人不能出庭的情形不尽合理,应当增加证人不必出庭和不宜出庭两种情形。证人书面证言作证程序应当根据三种证言形态分别构建,程序设置的原则是调和直接言辞原则和书面原则、提高诉讼效率、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作证程序应由法院裁定启动,程序大致包括程序的启动、证人到场、证人具结、证人询问、书面证言的制作。书面证言属于人证,其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庭审和准备程序中均可使用。主要出于对直接言辞原则的过度迷信及对域外相关法制度的误读,我国目前的证人书面证言作证程序存在方向性偏误。  相似文献   

19.
证人出庭作证是必要的庭审方式,但“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其中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立法和司法上的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同时,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况或赋予在一定条件下的拒绝作证权,以保证法律的周延性。  相似文献   

20.
证言对案件侦破和定罪量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证人证言的可靠性是指其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它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心理学以往研究得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证人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2)证人作证时的心理状态;(3)证人感知案件时的环境因素;(4)询问方式和类型。这些研究虽然存在效度等问题,但也大大地拓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