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为例,梳理、筛选、优化课程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凝练出系列思政主题单元,形成"警察职业素养"育人主题。以育人主题为主线,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公安专业教育内容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公安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多学科交叉课程,目的旨在通过让学生系统了解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原理和技能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素养。针对当前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公安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公安院校经济犯罪侦查课程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公安专业课程,须发挥好课程思政的载体性作用。目前经济犯罪侦查课程思政建设不够充分,育人效果有待增强。需要通过增强课程思政系统性思维,补齐实践环节短板,加强基层教学单元的课程思政软环境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校内协同、校校协同和校社协同,有效推进经济犯罪侦查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公安管理学课程作为公安院校公安管理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将最新的公安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当前公安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最新经验、最新工作方法传递给学生,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公安管理学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手段。从当前公安管理学教学发展现状入手,针对A公安院校近5年培养的公安管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访谈,将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运用进行多方面对比,根据调研结果,提出PBL教学模式在公安管理学课程的有效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专业思政教育,是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重要抓手。《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课程作为公安技术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独立实验课,理应承担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基于课程属性与学情分析,公安专业实验课程可通过转变师生"教"与"学"理念、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及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等路径融入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6.
公安专业"课程思政"当下存在不少困境。公安专业"课程思政"应突出忠诚意识培养、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人民宗旨意识的养成。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形成"课程思政"意识。针对不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课程思政"元素,凸显公安专业"课程思政"特色。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课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湖湘文化英译》注重湖湘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学生英译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文中从《湖湘文化英译》课程的思政教育意义、《湖湘文化英译》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三个方面,对《湖湘文化英译》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学生讲好湖南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目标、重点、体系、方式等问题作了明确说明,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各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在充分认识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文章立足于秘书实务课程内容基础之上,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并对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对民法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统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法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中,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推进目标,这是统一课程思政方案的基础。同时,应重点从《民法典》编纂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兴民事权益诉求三个维度,挖掘以《民法典》为中心的民法学课程思政元素。民法学课程思政的推进应立足于我国社会基础,立足于回应当代民众的权益诉求,教学活动应全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应充分体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体现《民法典》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深耕课程思政沃土,与国防科研院所合作,以专业方向为依托,邀请专家讲授思政课,建立课程思政素材库,丰富教材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搭建课程、教材、专业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平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本文立足管理学课程的新时代要求,针对目标、内容、成效三方面的问题,提出课程建设改革思路,回顾总结已取得的教学成效,探讨“以思政引领,价值塑造”为方向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途径,为今后的管理类系列化课程改革提出了积极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公安院校及公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仅符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符合公安院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新疆警察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分析了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提供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就是将"课程思政"元素具体融入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以期为我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把政治建警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培养公安队伍后备人才的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公安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作用,同向同行,成为当下我国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强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切合公安教育特色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才能实现新时代对公安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警务保障理论研究成果极其匮乏,《警务保障学》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通过调研发现,在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层面均缺乏教材。可通过公安管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在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专业警务保障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明确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基于此,可将《警务保障学》教学内容初步确定为绪论、警务保障简史、思想政治保障、法治政策保障、警力资源保障、公安经费保障、情报信息保障、技术装备保障、公安后勤保障、应急警务保障等。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担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忠诚卫士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公安院校不断强化"公安姓党"政治属性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新疆警察学院以培养服务于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新疆公安事业的忠诚卫士为己任,把"忠诚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以对抗性实操训练课程为主的公安类专业系部为例,探索和发现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反思公安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提出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些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实战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公安业务课程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受困于自身工作岗位及知识背景,公安院校专业教师较难胜任公安业务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浙江警察学院《治安案件查处》课程组以"专业教师+基层民警"模式实训教学工作,通过完善实训教官的遴选机制,优化团队实训教学的评价制度,夯实公安业务课程实训教学的保障条件,推进公安院校实训教学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涉及专业类的课程思政研究尚不多见。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得益彰,真正发挥协同育人效用,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可着眼于师德师风、政治导向、核心价值、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等五大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要素,针对行政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任务,通过加强专业教师思政能力建设,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并为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吹响了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号角.文中以《民政与社会工作》地名管理教学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落地见效的方法举措.在宏观认识层面,任课教师要做好教学理念上的三个转变;在具体操作层面,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从授课内容中凝炼出四项思政元素,探索了课堂思政元素运用的"五法",对于推动课程思政的课堂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吹响了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号角.文中以《民政与社会工作》地名管理教学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落地见效的方法举措.在宏观认识层面,任课教师要做好教学理念上的三个转变;在具体操作层面,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从授课内容中凝炼出四项思政元素,探索了课堂思政元素运用的"五法",对于推动课程思政的课堂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