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二战后,在社会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北非有五个国家宣布奉行社会主义。其中,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四国颁布并适用了社会主义宪法。北非国家社会主义宪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强调阿拉伯属性和伊斯兰教的崇高地位,囫囵吞枣地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宪法,难以摆脱原宗主国宪法的影响,过分强调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摩洛哥位于西北非、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是一个君主制国家。1956年独立以来,摩洛哥一直在进行议会政党体制试验,迄今制定了五部宪法,产生了八届议会。分析半个世纪以来摩洛哥议会政党体制的发展与演变,要把握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君主制是摩洛哥政治体制的核心,议会政党制度是摩洛哥政治体制的补充;二是宪法规定摩洛哥实行多党制,禁止一党制,因此,摩洛哥议会里的政党数量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3.
国家政体与官员贪廉之间的关系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复杂的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历经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以前的政治上的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制时期、政治上的中共一党揽政和经济上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在政治上逐步恢复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和经济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与这三个发展时期相对应,官场风气也经历了从腐败现象频发、廉洁奉公到腐败现象爆发并大面积蔓延的跌宕起伏这样三个阶段,中国官场最清廉的时期恰恰是党内和社会政治民主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期.在印度及其他某些实行多党民主政体的国家和地区,分权制衡的民主政体并没有遏制住官场腐败.民主政体下的官员未必清廉,非民主政体下的官员未必一定腐败.官员腐败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原因.某些国家的民主政体在遏制腐败问题上的失灵,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缺乏积极的、强有力的、具有健康价值观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30年间,西亚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迁大体经历了石油繁荣与政治动荡,对民主化改革的尝试,以及穆斯林世界对全球化回应的三个阶段。自1990年代以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所进行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成效不明显,威权主义政体迄今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伊斯兰复兴力量迅速增长,连同其中激进和极端主义一道,已经并将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秩序的变革或塑造。西亚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肖洋 《当代世界》2013,(3):65-67
北非阿拉伯国家作为中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区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联系极为紧密。近年来,双方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进展,然而中东乱局尘埃未定,北非国家对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仍然缺乏足够的信任和认同,这已成为中国进一步拓展与北非国家经贸合作的一大障碍。因此,实施国家形象优化策略有助于中国获得北非国家的信任,为中国走进阿拉伯世界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同时也为中国一北非长效经贸合作提供战略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埃及到也门、约旦再到巴林、伊朗,肇始于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从北非穿过整个中东直抵波斯湾,正蕴酿成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新一轮民主之波。约旦政治分析家坎哈威说:"警钟已经响起,其他国家领袖应有所醒悟,意识到民众已非常厌烦,他们要争取政治自由、实现真正的经济改革、杜绝贪污和用人唯亲。"  相似文献   

7.
2011年年初以来,一场从突尼斯政局突变开始,迅速波及埃及和利比亚的阿拉伯政治危机风暴,正剧烈冲击和改变着北非中东的政治图谱。北非中东政局对近邻欧洲而言是巨大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从法国社会党看法国第五共和国民主政体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国社会党对法国民主政体的总体判断是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对抗权力来使民主制得到平衡.法国第五共和国民主政体的发展趋势是分层治理.在高层,要限制总统集权和政治权力表现无能这两种可能出现的现象.在基层,要扩大社会民主和参与民主.法国政党所面临的困境是参选人数逐年减少,新社会运动蓬勃兴起对政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大提高,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代议民主制;民主政体有向参与式民主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周琪  沈鹏 《当代世界》2012,(4):24-27
中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于2010年底爆发了迅猛的民众抗议运动.以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运动推翻为起点,统治该地区数十年之久的诸多政治强人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运动浪潮波及埃及、利比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场一夜之间出现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令美国政府深感震惊,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美国政府和智库频频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取何种形式的政治发展道路,对一国的国家建构和政治稳定有重大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西方多党竞争式的民主政体与国家建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内部民主化过程常伴随着民族分离问题的产生或恶化,甚至国家分裂。而同为聚居型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则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并契合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民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两大任务有效统一起来,避免了政治动荡和国家分裂,为后发多民族国家民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导致政权变更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其示范效应很快波及埃及、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北非、西亚众多阿拉伯国家,至今仍未消退,此被称作“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地区形势与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围绕"民主政体为何存续或垮台"这一经典问题,文章对1945年至2005年间的拉丁美洲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民主政体垮台的原因、有利于其存续的因素等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其一,政治行为体的政策激进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主政体垮台的危险;其二,如果政治行为体对偏好民主有规范性,民主政体远不可能垮台;其三,一个更民主的地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民主政体垮台的可能性;其四,结构因素对1945年至2005年间拉美的民主稳定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爆发一波又一波冲击浪潮,近来进入动态性平衡与胶着,地区内外各派力量面临相互妥协。尽管目前看利比亚局势于西方相对有利,但西方在中东的推波助澜乃至军事干预受制于诸多因素,对地区局势的应对已显出疲态。西方国家正争取利比亚局势尽快收场,集中消化几个月来的阿拉伯国家局势发展,将推动政治解决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苏联东欧国家民主化、北非中东国家"阿拉伯之春"、美国政治极化代表了民主所面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与危机:民主与民主化、民主化与民主巩固、民主体制与现代治理。民主是一种目标,民主化是向这个目标转变的过程,民主巩固需要国家建构先于民主体制建构。美国当代民主体制的衰败是麦迪逊式共和体制与现代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致。因此,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失败,民主体制与现代治理的矛盾,代表了当代民主发展的困境。"强政府与有效治理"成为全球性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既有共性特征,但在不同国家又有巨大的差异性;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存在的积弊,是中东变局的根本原因,但也受到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主变革和民主转型无疑构成了中东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阿拉伯国家均在进行民主转型和民主改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伊斯兰教、军人干政和地缘政治因素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核心因素。从伊斯兰教与民主转型的关系来看,教俗对立将继续困扰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同时温和伊斯兰力量也将探索伊斯兰特色的民主道路,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将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并不断进行调整与重塑。从军人干政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军人干政的消解需要经历从民主启动、民主巩固到民主运转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有赖于宗教与世俗关系经长期磨合互动后而走向正常化。从地缘政治与民主转型的关系看,阿拉伯国家内部复杂的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竞争和地区领导权的争夺以及西方大国的军事干涉和民主输出,都加剧了阿拉伯国家民主转型的动荡。  相似文献   

16.
崔翔  杜小林 《当代世界》2013,(10):75-76,84
南亚政党政治起步较早,多数国家独立后即建立了多党民主政体,但受内外矛盾影响,发展曲折缓慢,呈现出发展不平衡、反复分化组合、家族政治色彩浓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2010年12月17日发端于突尼斯的所谓"茉莉花革命"算起,"阿拉伯之春"在西亚北非肆虐已有一年有余。在这期间,西亚非洲的动荡使得埃及、利比亚、也门威权政权相继倒台,叙利亚和伊朗局势成为新的热点。然而,仔细考察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所谓"阿拉伯之春"初步显现出来的阶段性成果,不难发现西方国家的战略密谋。埃及左翼学者萨米尔·阿明继《2011:阿拉伯之春》后再次在非洲新闻网  相似文献   

18.
回顾2011年的世界大势,似乎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从年初的所谓“阿拉伯一北非之春”,到“印度之夏”、“华盛顿之秋”,再到所谓“莫斯科之冬”,国际政治格局在变;美国经济挣扎复苏,欧债危机深重,金砖国家未雨绸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亚太和东亚国际关系也在酝酿重整;中美关系面临重新定位……那么,应当如何评估世界变局,如何观察在此变局之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走向呢?  相似文献   

19.
王京烈 《当代世界》2013,(3):39-41,50
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2010年11月,由一个突尼斯大学生之死引起,随后在西亚北非国家引发了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社会运动,这场运动如狂潮风暴,襄挟着整个阿拉伯世界,更令数个国家政权更迭然而,旧政权虽被推翻,几十年累积下的社会痼疾却并未离开;预想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革新并未实现,各种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爆发;地区伊斯兰力量整体崛起,并逐步走向阿拉伯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心,反而令美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骤然紧张值此轮阿拉伯地区动荡两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请专家撰写了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解读,以引发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从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到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占领运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不同程度的社会抗议活动,2011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愤怒之年”。各国国情不同,动荡形式各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特征,折射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社会动荡新特点、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