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印度推进"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的诉求在于,通过渐进方式分阶段实现南盟一体化目标、服务于"邻国第一"政策,以重塑地区影响力、平衡国内地区发展与资源配置以及构建以印度为主导的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目前,"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但受基础设施条件、满足投资需求的能力、相关国家的政局稳定性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孟不印尼"合作的地区环境并不理想,其未来成效也有待观察。中国致力于推动与南亚发展战略对接,但信任不足限制了彼此倡议对接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介绍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成立背景、过程和主要历史成就 ;介绍了南盟目前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南盟未来发展将遇到的一些问题 :印巴冲突、宪章束缚、合作领域的狭隘等。但南盟的未来的还是有希望的 ,一是南盟已有相当完善的组织机构 ,已签署了许多合作协定 ;二是南亚民众开始采取行动敦促各国政府推进区域合作 ;三是印度对区域合作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相似文献   

3.
南亚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重灾区之一,“9·11”事件后该地区的各类恐怖袭击活动更加频繁。南亚的恐怖主义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境背景。地区反恐合作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加强政治安全合作的重要内容。这一合作的逐步展开和深化将有助于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对该地区国家间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并将大大提升南盟的政治地位和发言权。南盟地区反恐合作机制的加强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具有积极意义,并为中国参与南亚地区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南亚区域合作和其它区域合作组织一样,成员国间存在着各复杂的矛盾,区域合作难有高起点和宽领域,在初始阶段只能从部分政治敏感度较低、技术性较强的功能性领域着手,以期通过"功能外溢"逐步扩展合作领域和提升合作层次。南盟在农业与粮食、防灾减灾、疾病预防与控制、能源、反恐及消除贫困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除非印巴像欧洲的法德两国那样实现历史性和解,南盟功能领域合作无法逾越政治障碍使南亚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南亚地区在中国地区主义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建构与南亚地区合作组织南盟的关系以及建构中国与之合作的身份越来越重要。建构中南地区主义的意义显而易见,大多数南亚国家均需要在南盟这个平台上建构起与中国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出于政治安全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也愿意积极与南盟建构中国—南盟地区主义。但囿于南盟内部问题以及固有的地缘政治观念的影响,中国要建构中国—南盟地区主义殊非易事,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选择建构路径是中国—南盟地区主义建构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南盟经贸合作制约因素及经济一体化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仕胜 《东南亚》2010,(1):33-38
中国和南盟的经贸合作对于加快南盟发展和促进中国——南盟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对华贸易赤字,印度对中国的严重猜疑,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冲击成为制约中国与南盟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提升中国在南盟中的地位,从次区域和双边合作项目着手,是推进中国与南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第15届南亚地区合作联盟峰会以来,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南亚各国政局稳定,塔利班势力遭受重创,克什米尔问题悄然降温,出现一系列有利于地区合作的好势头。但南亚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诸如政府统治地位不牢、因金融危机而造成的地区经济增长减速、恐怖事件频发、外部大国在该地区战略利益冲突等。未来,在区域合作组织框架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以及中国在南亚区域合作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是南亚加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 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3年的东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增长、世界形势多变的情况下 ,东盟在2003年比较活跃 ,成为亚洲舞台上的一个热点 ,不仅促进了东盟内部在政治、经济、地区安全、社会的一体化进程 ,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国家的合作 ,加强了与美国、欧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顺利 ,它的启动积极地推动了东盟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一、东盟 :扩大合作 ,促进一体化2003年的世界并不宁静 ,美英联军发动对伊拉克战争 ,“SARS”上半年肆虐东北亚和东南亚 ,在这种多变的形势下 ,东盟在各方面加强了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恐怖主义活动的多样化以及国际网络化,反恐一直是东盟地区安全问题的重要主题,东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合作机制对在该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已从"单独行动"或者"双边合作"转变到"区域合作"之中,形成了以东盟为主导的系统的地区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在东盟国家与其他国家密切接触与合作的地区架构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东盟维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倾向。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主要表现于政治安全和经济两大领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实际效果。东盟在促进与其对话伙伴合作中具有相对优势,这有助于维护其中心地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然而,鉴于自身体制机制、实力、能力和政治意志的限度,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仍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挑战,制约着其在地区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中国支持东盟发挥区域合作中心地位和协调作用,顾及东盟在双方关系中存在的利益关切,期望东盟在促进区域合作中增强动力。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1月,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RCEP,并且各缔约方均承诺将尽快完成协定的核准程序,使RCEP尽早正式生效.有关各方正式签署RCEP及其日后生效,标志着东亚区域合作进入了新阶段,但并非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的终点.RCEP正式生效后仍然面临着东亚区域合作方向的选择问题.为了全面落实RCEP的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特殊性,在深化RCEP等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同时,仍需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积极探索东亚区域合作的新形式;需要积极推动RCEP框架下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区域包容性发展.此外,还应该在东盟主导下深化区域政治安全合作,促进政治安全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拉美和加勒比区域合作呈现对内"分散交叉"和对外"开放"的特点,凸显了地区一体化在理想和现实上的巨大鸿沟,成为该地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一种常态。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对地区政策看法不同、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国的地区定位和个体差异等原因,拉美区域合作存在缺乏共同发展目标、内部分歧难以调和、各组织间对接难度大等矛盾。根据目前中拉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国政府应充分考虑到拉美地区的独特性和多层次性,对不同区域组织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方式,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双管齐下,积极参与拉美区域合作,创建良好高效的中拉多边合作机制,增进全方位合作。  相似文献   

14.
南盟地区贸易、制造业、服务业合作研究和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部分概要战后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经济集团,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地区内部各国之间的贸易。现欧洲共同体的前身于1958年成立,该组织后来扩大,并在短期内取得奇迹般的成就,为类似集团的出现起了典范作用。1947年亚洲关系会议所明确表达的亚洲合作精神,由于东盟于1967年成立而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南盟成员国在贸易、制造业、服务业等核心领域探索合作可能性的愿望,也是这种为最大限度共同增加财富而进行地区合作倾向的一部分。对南盟成员国之间地区经济合作的目前形势及发展的可能性,本地区所公认的看法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发展,地区内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其所包含的内容远比5%的比重更为丰富。制约南盟内贸易发展的经济因素是地区经济合作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需切实解决才能发掘地区合作的巨大潜力。中国扩大对南亚的贸易、投资等经贸合作,有助于南亚国家提高区内贸易供给能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区内贸易与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发展40年,世界瞩目,"东盟 3"和"东盟 6"模式出现后更是令很多人看到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曙光.但是,目前的"东盟 "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即东盟小国难以领导地区大国走向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志大",想通过东盟小国实现地区化的整合;另一方面"才疏",在一群小国主导的组织中,存在两个明显问题,即难以真正调动大国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也难以构建有效的地区安全秩序,且东盟为弥补领导能力的不足而对大国施展的平衡外交作用有限.本文认为,东亚一体化的前途只能是中美日三强共治,由三国联合领导地区发展.目前,形成三强共治的条件已经具备,中美日三国都改变了战略思维:中国默认日本成为正常大国的要求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主动邀美共管台海危机;美国和日本则默认中国的崛起现实,与中国开展战略接触.三国之间已基本形成战略平衡,以维护彼此的"经济共生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东盟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其双边合作是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202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发展迈进新阶段,双边合作翻开新篇章。然而,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QUAD)于2017年重启,2021年升级以来,其呈现了不断加强军事安全合作、拓展合作范围、以“QUAD+”扩容增员的发展走向,对中国—东盟合作的地区秩序、安全形势、战略互信和相互依赖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中国—东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因此,中国需要予以关注,多措并举,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会计教育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教育合作发展的需求,需要探索更深层次、更具体化的教育合作,这将真正推动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会计教育区域合作的必要性、现有基础的分析,指出目前中国与东盟会计教育合作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南亚的区域合作是在1985年正式开始的。这年12月,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七国领导人在达卡集会,一致同意成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此后十年,南盟尽管在发展区域合作方面速度较慢,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最突出的成就是在1993年4月11日签定的《南盟优惠贸易安排》(SAP-TA)。此项协定旨在扩大各成员国之间的贸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南盟国家地理位置毗邻,历来有着传统的经济贸易往来。随着南亚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展积极的周边外交政策,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开展“10+1”区域经济合作的示范作用,中国与南盟开始寻求一种更加积极稳固的经济合作。文章将通过管理学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来分析开展中国与南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种环境,以期为双方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