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党琼 《东南亚》2015,(2):26-30,108
我国周边邻国众多,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国际格局及周边国家情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周边外交战略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把周边外交纳入"顶层设计",彰显新一届领导人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视。在与众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缅关系的地位较为特殊,发展同缅甸的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缅甸政治转型的背景下,中缅关系面临新挑战,需要审时度势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2.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核心要旨是意图"塑造"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均势体系来约束中国的对外行为及中国崛起对东亚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于与中国关系定位的调整。为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应采用经济手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加深,把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外交和政治实力;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实际行动消除中国迅速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和疑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亚洲区域多边机制中,以新安全观发挥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更加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周边外交新理念和新举措。不过如何更好地开展周边外交也日益面临着周边安全的掣肘,对于周边安全环境的评价也存在大量争议,这就使得建立周边安全的评价体系和构建整体性的周边安全战略很有必要。由于中国崛起的周边安全效应、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地缘效应和周边国家转型的系统效应,中国的周边地区安全已变得日益重要。周边安全合作面临着大国权力竞争、制度竞争和观念竞争等主要障碍,中国在周边安全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家利益层次分析的视角,可以对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纷繁复杂的安全问题进行梳理,区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三个层次,使得对于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有着更为整体性的清晰认知,进而提出了“双重协调”的周边安全战略。针对涉及不同利益层次的周边安全问题,中国可以采用“大国协调”和“制度协调”并进的思路,单一或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手段,最终推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较低程度的周边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8日,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观察》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与周边关系框架的构建: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15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多位核心期刊主编、编辑近四十人与会。他们围绕"地区安全制度框架的构建"、"地区发展议程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进展与挑战"和"中国周边外交有效性的提升路径"四个议题,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共同探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崛起之际,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等国家论"、"中国机遇论"和"责任大国论"等观点。然而,这些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只是集中于中国是否具有威胁亚洲和世界安全的能力,缺乏对中国如何评价自身崛起以及有无威胁周边国家意图的分析,而且没有分析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和应对。本研究依据对中国及其周边7个国家的舆论调查,比较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证明有关中国是威胁或者是机遇等观点都太过片面。  相似文献   

6.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周边的海洋争端对中国的周边安全构成了新挑战,主要体现为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军事上防范、政治上警惕、经济上挤压。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中国需要调整、更新原有的周边战略,通过全方位的周边外交打造一个稳定友好的周边。原则上中国应更加重视周边,外交资源应继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倾斜,将中国周边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布局和经营。一方面要平等对待周边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要与重点周边国家构建政治互信,经营支点国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加,经济手段为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提供了更多的政策选择,其在服务周边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值得关注.本文从具体经济政策入手,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就贸易、投资、自由贸易区建设等经济政策调整提供思路,以更好地服务于周边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8.
周边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之首、发展繁荣之机,公共外交则是新形势下促进中国与周边关系的新思维和新路径。当前,面向周边的公共外交工作承载着重要的理念和任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瓶颈。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制定并完善一套完整的周边公共外交战略,主要路径是:增强宏观视野中的"大周边"意识;提倡与周边国家的互助与共塑;凝聚社会公众的资源与共识;致力于中国话语的总结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安全关系已经是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周边关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中国周边水资源安全关系主要受水资源相对短缺与对跨国界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国际流域中国家间的整体关系、地区环境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以及中国国内跨国界水资源安全战略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水资源安全关系的构建与复杂的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其内容涉及水质保护、水资源分配、水资源开发、水域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发展等方面。中国与十个周边国家尚未出现明显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但与七个周边国家存在语言性冲突,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和周边国家在水资源安全关系上是一种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呈现出"低冲突-低合作"的结构状态。周边国家为改变这种结构状态下的水资源利用的"不安全感",正在联合某些域外国家在水资源领域形成一种制约中国的潜在联盟,由此对中国的周边关系和安全环境形成负面影响。未来中国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战略"抓手"作用,构建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需要的水资源安全关系,利用好"亚洲水塔"的战略地位,把握水规则制定主动权和制高点,制定水资源安全战略,建立科学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开辟周边外交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现行国际秩序出现拐点,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的关系也随之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本文认为,"修正主义"和"维持现状"的"二分法"无法准确地阐释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因此借用"耦合性"概念,将大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划分为非直接性耦合、控制性耦合和公共性耦合三种类型,并选取权力、制度和价值观三个变量,分析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演变的特点,提出中国将以"改造性介入"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从"控制性耦合"向"公共性耦合"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深度参与区域合作与广泛拓展海外利益,周边国家的国内政治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愈加深刻。研究周边各国民族主义影响中国外交的一般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周边国家的种族支配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独立意识在历史上对中国外交有较大影响,但这些因素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已有所下降。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在近些年来萌生的新态势,具体包括自我动员能力的提升、民粹主义倾向的凸显、现代公民意识的展露,将为中国周边外交构成诸多全新挑战。为了降低周边国家民族主义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中国可以在争端解决、海外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主动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探索与周边国家在应对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周边外交战略与政策有四个比较突出的变化,即周边外交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周边外交战略布局得以调整;实施周边外交手段实现多样化;周边外交的目标得以升级,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理念进行了若干更新;强调战略实施能力的提升。目前看来,印度新周边外交战略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印度周边外交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不可避免将对中国的周边外交以及中印关系产生影响,其新动向值得中国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是国际局势跌宕起伏、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一年:美欧关系明显改善,双方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两大战线上的合作趋势强劲;美欧俄三边关系有了明显回升;中美关系进入新的战略磨合期;中国同日本、欧洲关系出现新的"不对称发展";中国周边国家政局恶化。2011年对国际局势的追踪与思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全球财富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分配出现前所未有的"分离状况";各国国内因素对外交影响作用日益明显;俄罗斯战略动向值得关注,美俄欧三边关系互动情况是重要看点;"中国崛起"正成为主导全球与区域战略格局演变和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因素。中美关系的稳定要"登高望远"。  相似文献   

14.
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以整合地区战略力量、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的"印太战略"一定程度上已实心化和常态化。美国在安全层面正在加紧打造"亚太版北约";经济层面加速拼凑排斥中国的全球经贸体系;外交层面企图构筑联合制衡中国的"民主国家同盟"。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严重冲击和挑战,这些举措恶化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安全环境;将抬高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成本;有可能削弱中国-东盟的信任基础。东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及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主要受东盟中心地位、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南海问题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可考虑加大对周边国家的外交力度、加快推动落实RCEP、助力东盟维护其中心地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多边化。  相似文献   

15.
近来,源于领土争端的民族主义浪潮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兴起。各国之间激烈竞争,不仅是为了在领土、资源或历史等问题上获得利益和公正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中国崛起引起的地区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国政府与民众互动关系的变化,是激发这一波东亚民族主义的国际和国内原因。从国际上看,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中渔利,但美国并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确实在加深,同时对美国也心存疑虑。从各国国内看,日本和菲律宾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政治精英的煽动,越南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民众的自发情绪,韩国的民族主义则同时受到大众和精英的推动。在东亚地区,民众的力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因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大众民族主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冲击。中国要妥善应对周边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对内应该培养开明的国家利益观和冷静、理性的外交观,对外应该提倡建立互利、互敬的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16.
周边是中国总体外交布局的首要,努力开创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对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环境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在周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民间力量走进周边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心相通以及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以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力量走进周边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满足本国和周边国家的期待,也难以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二战后积极开展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以改善国家形象和促进日本在东南亚的贸易与投资,效果明显。日本民间力量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其相对系统性、完整性与前瞻性的周边民间外交做法与经验值得中国总结并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亲"强调的是亲缘纽带关系,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地缘、人缘、文缘方面的相通和亲近感;"诚"既有真诚无妄的一面,也包含诚实守信、不欺侮的意味,体现了中国对待周边国家真诚有信之态度;"惠"强调的是互惠互利,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容"在承认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同时,追求实现差异中的和谐共存。这四字箴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思维和交互性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和谐共存、和平发展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中甚至在整个亚洲,不丹是唯一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尽管中不关系发展良好,但两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中国愈加重视周边外交,"一带一路"计划将使包括不丹在内的南亚次大陆在中国的对外关系格局与经济拓展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随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任务,中国政府确定了新时期的和平发展战略。睦邻外交政策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在周边外交中的重要体现。本文分析了周边地区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与实践,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市外交为何会蓬勃发展?其动力机制与全球化、信息化存在密切联系。全球城市网络对城市拓展全球联系形成一种外部"牵引力",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向城市集中产生内部"推动力",使城市外交成为可能。外部和内部的动力形成合力,使城市在全球化时代的外交舞台上获取施展空间。城市如何施展外交功能?理想的路径选择是将城市外交与国家对外战略有效对接,使城市外交成为国家融入国际体系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后,城市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场域和连接世界的关键节点。提高中国城市外交的水平既要顺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转型趋势,也要遵循城市外交发展的机制性规律,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共同努力,为构建立体化的总体外交格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