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和梅 《人民论坛》2014,(8):131-133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将"财物"作为贿赂犯罪唯一的行为对象。当前,贿赂犯罪行为发生了很多变化,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以非财产性利益为内容的贿赂行为成为法律上的漏洞。文章主张重新界定贿赂犯罪的行为对象,以"利益说"为基础修改现行刑法,将贿赂犯罪的对象扩展至任何可以满足权力拥有者需要的利益,为有效遏制贿赂犯罪、惩治腐败行为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为我们正确看待和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之一,矛盾溯源于政府、企业、民众三者的利益无法达成共识。在事件处理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相互之间的诉求无法得到公平协调,在不断碰壁后相对剥夺感不断加强,在舆论的刺激下矛盾可能会向负面发展转而引发冲突。在"安全阀"理论指导下,通过制度保障、提高民众参与度、舆论引导、第三方协调等渠道,相互监督,共同发展,可把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3.
《创造》2013,(6):16-17
"火箭提拔"备受舆论关注,质疑焦点不是官员能力是否足够出众,而是选拔制度的不透明和权力世袭导致的阶层固化。建立在权力转移基础上的各种利益"特供"、机会"特供",践踏了社会公正,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基石。如何将权力更有效地关进笼子里,避免各种"世袭"与"特供"让人日益产生焦虑感乃至绝望感,已是一个越来越无从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也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特定发展阶段中特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相对剥夺理论,某个个体或群体在把自己同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个体或群体相比后,发现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和处于劣势,进而产生不满、愤怒和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失落感的心理状态。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心理根源,作者结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基于相对剥夺感的消除,提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三结合”管理模式,即“疏”与“堵”相结合、“自治”与“他律”相结合、“民本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化变革的推进,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其可能带来的相对剥夺感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为探究数字鸿沟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研究区分了数字鸿沟的两个解读视角——ICT使用行为视角和信息资源视角。由此,分别从互联网使用技能和信息获取水平两方面构建理论模型,运用回归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机制呈相异趋势:互联网使用技能越低,相对剥夺感越高,互联网需求满足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而信息获取水平越高,相对剥夺感越高,社会公平感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这启示公共管理者应为数字弱势群体提供技能支持,提高数字应用的使用友好度,并兼顾网络信息监管与公平社会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CGSS2005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客观地位对于青年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明显弱于局部比较;而在局部比较中,与同龄人比较社会经济地位所引起的"相对剥夺感"是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感最重要的因素;与自己过去相比是否上升也具有重要影响。青年人群之间的横向相对剥夺和个人前后经济地位的纵向比较是形成青年人群不公平感较高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采用多元改革措施提升青年人群的经济收入分配公平化,避免群体间、群体内的收入差距过分拉大。  相似文献   

7.
和梅 《人民论坛》2014,(3):131-133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将“财物”作为贿赂犯罪唯一的行为对象.当前,贿赂犯罪行为发生了很多变化,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以非财产性利益为内容的贿赂行为成为法律上的漏洞.文章主张重新界定贿赂犯罪的行为对象,以“利益说”为基础修改现行刑法,将贿赂犯罪的对象扩展至任何可以满足权力拥有者需要的利益,为有效遏制贿赂犯罪、惩治腐败行为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犯罪的消极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社会心理失衡现象,如:价值紊乱、社会焦虑、相对剥夺感和较为严重的受挫意识等。种种心理失衡促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行为,削弱社会控制力度,成为引发犯罪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无奈的被剥夺感常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强烈的不公平心态因社会竞争中缺乏良性程序而引发,无助和愤怒皆因无处不在的权力寻租而激化  相似文献   

10.
吴宜 《统一论坛》2015,(3):31-33
近年来,岛内社会运动中青年参与的能量不断增大,"反中"色彩日益明显,以至于在2014年掀起了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均产生较大影响的"太阳花学运"。台湾青年热衷参与社运,且"反中"情绪浓厚的根源,与青年成长的内外环境、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一、"相对剥夺感"增强是青年参与社运的内在动因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相对剥夺感"越大,对抗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坏性就越强;社会运动是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