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4日,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极地全地形车"全地虎"随"雪龙号"一起抵达南极圈,正式启动对南极的第32次科考。"全地虎"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合作研制而成,集成了多项国家专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极地科考重器",代表着中国南极科考装备的最高峰——它能穿越雪地、沙漠、滩涂、戈壁、山地、水域等复杂地形,最高时速60公里,水中行进时速达5公里/小时,可轻松跨越0.6米高垂直障碍和1.5米宽壕沟,能在零下41℃至40℃的环境下工作,在零下50℃至70℃的环境下停放,其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全地虎"的出现,终结了我国南极科考无国产运输装备的历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未来,我们也希望通过南极这个最佳试验场,  相似文献   

2.
<正>11月8日,中国第三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缓缓驶出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向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再次出征。"雪龙"号将于2018年4月回到国内,执行任务周期164天,总航程约3.7万海里。  相似文献   

3.
孟红 《党史纵览》2014,(3):26-29
正2013年11月7日,踏上为期155天科考征程的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在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途中,暂停科考计划以最快速度赶往南极迪维尔海救助被冰层围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最终在全世界瞩目之下将被困冰洋的俄罗斯受困人员成功救出……一时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也让我们再一次关注起新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  相似文献   

4.
《支部生活》2008,(1):39-39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扬帆起航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乘坐改装一新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执行我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的首航,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第三个考察站的起步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图说天下     
正我国第三十七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5月7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上海的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三十七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本次考察系"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  相似文献   

6.
关注中国     
"雪龙号"北极科考将创"三最"7月2日上午,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出发,正式踏上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征程。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介绍,本次科考将历时三个月,总航程逾3万公里,预计9月29日返回上海港。"雪龙号"此行将成为我国北极科考历史上,历时最长、航程最远、考察内容最丰富的一次科考。中国银行业利润占全球近三成近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2011年度排名,中国银行业去年的利润占到全球利润的29.3%,而2007年时  相似文献   

7.
蒋书 《廉政瞭望》2003,(6):48-49
2003年3月20日,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队,在顺利完成了对格罗夫山陨石搜集和埃默里冰架钻探工作后,顺利回到了祖国。中国逐步迈入了世界南极考察的大国行列。然而在这个行进过程中,历史永远难忘第一批南极科考队员的生死历程。现年60岁的王明洲,当年作为中国第一批南极科考队的电视摄像工作人员,他用镜头记录了中国首次南  相似文献   

8.
1月5日下午,贵州省第三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41件参赛作品和贵州大学等3个参赛单位获奖。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南极科考队员谢晓尧的长篇作品《我的南极科考之旅》荣获大赛最高奖——"科普文学作品特别奖"。据了解,今年,贵州  相似文献   

9.
在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指引下,国家海洋局从1984年至2001年,已成功地组织了16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南极洲的总人数达2300多人,其中,越冬人员400余名。四川长起公司的胡平同志,就是他们之中三次赴南极完成科考任务的优秀共产党员之一。1987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长起公司购置了一台QY160长江牌吊车到南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4,(3):59-59
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竣工开站。2014年2月8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  相似文献   

11.
正跨越南极和"世界第三极",全地形科考车和全地形应急抢险车——这两只"贵州虎",以其卓越的性能,见证了"詹阳智造"依托创新之翼的腾飞之旅。世界"两极"驶来贵州车北京时间201 7年12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南极中山站时间清晨7点。曹黔华从梦乡醒来,简单洗漱并吃完早餐后,他走出驻地,顶着七级大风,走向停放在中山站冰原上的"全地形科考车"。曹黔华是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他将驾驶这辆车为科考队员们运送科考设备及物资。全地形科考车,又称"全地虎",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联合研发,是我国首款自主知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挪威和美国探险家组成的一支联合科考小组经过艰难跋涉到达了南极最偏远极,并在那里庆祝了2008年新年的到来。南极最偏远极,是指南纬84度、东经54.58度的地区,距离  相似文献   

13.
《党课参考》2024,(5):6-7
<正>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希望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20,(2):44-46
“在两极考察,生死只在一瞬间,一步走错了就完了。”回忆起首次北极科考的情景,位梦华说道。今年80岁的位梦华是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总领队,同时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党员干部之友》2010,(8):47-47
第一次:1997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相似文献   

16.
张滨艳 《实践》2009,(8):37-39
8月中旬,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又一次整装出征,第四次远赴西非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事件     
《党课》2014,(4):63-64
“雷龙”号让世界看到“侠义中国” 日前,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的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但在“雪龙”号科考船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相似文献   

18.
辽宁风采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该设备是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探索4500"在科考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开创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考应用的先例。  相似文献   

19.
辽宁风采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该设备是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探索4500"在科考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开创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考应用的先例。  相似文献   

20.
陈竞  马芳 《党的建设》2007,(6):18-19
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于2005年11月18日由上海起航,12月18日抵达南极中山站。经过一年的度夏和越冬考察工作,2006年12月24日回国,历时420多天。临洮县气象局局长史录俊就在第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