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学历、人数而论,广州"硕士争当猪肉佬"事件已让猪肉摊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北大陆步轩同学一夜之间变成"小巫"。世道变化之快,恍如置身于一个无从判断和评估的错愕时代,欲悲且喜、欲怒且笑,欲欢呼且呕吐,你根本看不懂转型期的社会到底在演正剧还是闹剧。尽管如此,这一令人愕然的事件仍然包含若干重要的社会信息。社会转型期间,旧的在瓦解中、新的在形成中,表面杂乱无章,光怪陆离,其实是按自身逻辑有序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从红十字会“天价餐”事件到“郭美美事件”,再到河南“宋基会”事件……一连串慈善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信任风暴。向来被认为是社会良心和仁义的慈善募捐事业,处在前所未有的风口浪尖上。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募捐的法律规范,使制度及时跟进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很多迹象表明,当今社会冲突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年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人们关注的大都是群体性事件,且把目光聚集在主要冲突者即“官”和“民”身上。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引发冲突的导火索——“钱”。所以,本文想把“官民冲突”拓深一层,从权、钱、民也就是权力、资本和老百姓之间的对立来理解当前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个体化程度增加和社会容纳力弱化是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容纳力”可理解为家庭、企业、社区、政府等社会单位在组织与道德双重层面对分散化的个体社会成员的吸纳能力和保障能力,主要包括“制度容纳力”和“文化容纳力”两个方面。“钓鱼执法事件”和“杨丽娟追量事件”体现了社会容纳力在制度与文化层面的缺失。我们需要在“组织一制度”、“文化一价值”双重层面重塑“社会容纳力”,以化解人们在个体化生活中所经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困就..  相似文献   

5.
冲突事件中的警察角色——以社会敌意研究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敌意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不是对事件作政治上的定性,只是指事件得以发生的内在动因。将“社会敌意”这一概念作为观察警察与冲突事件的一个新视角,同时把它看作是一个中介变量,即社会敌意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发生机制以及严重程度都会对警察干预冲突事件发生重要影响。社会敌意是双向度的,可以对冲突的双方造成负面影响和侵犯后果。在冲突干预过程中,警察的角色扮演与社会敌意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对社会敌意发生过程中的诸种特性的认识是正确应对冲突事件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等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乐施于人”,我们的祖先,以及全球各部族的先贤们,在所谓的“大轴心时代”(大抵是起于夏商而止于战国时期的千年.其间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明规则被形诸文字)就确立了这样的法则。它们于现代社会,又有怎样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日渐苍白的社会诚信 近段时间,“达芬奇”问题家具事件、一些地方发生的“萝卜招聘”及官员履历造假等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痛民众对于社会诚信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9.
舒缓“社会张力”的主渠道在哪里?在人大!全国政协委员郑楚光在政协全体会议上表示,社会张力过大危害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舒缓社会张力是国家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郑委员的解释,“社会张力”是指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社会张力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如:聚众围堵政府机关的群体事件,执法人员的粗暴执法事件,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以及开胸验肺、断指申冤等极端维权行为。为此,他要求人大发挥作用,为“社会张力”建立制度缓冲,为民意表达提供法定渠道,落实民众的权力,成为民众监督政府、表达意见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0.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一些社会矛盾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从“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的一年间,各地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问题,2008年1月30日,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这一事关改革开放大局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艾其来 《中国人大》2009,(18):54-54
前一段时间,由少数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策划、煽动和组织实施的乌鲁木齐“7·5”事件及后续的针刺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疆各族人民,采取果断措施,打击暴力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闫鹃  俞菀 《民主与法制》2011,(36):10-10
网络成为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有关实验表明,一条微博在半天之内可以传到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新华社披露,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然后冷处理,导致热点事件成了“烂尾新闻”。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杂、涉及广、人数多、局面乱,已从自发性逐渐发展成有组织性,从零散性逐步发展到规模性,且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阻力。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影响社会稳定。笔者认为要有效预防和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应坚持“四个第一”。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危机事件频发的一年,“矿难”、“苏丹红”、“甲醛呻酒”、“松花江水污染”、“天价医药费”等等,成为留存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危机”的代名词:从国际品牌到国内企业,从高等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官煤勾结到环境污染,无论是营利性礼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在这一年相继遭遇各类危机,很多事件成为媒体集中报道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或热点。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7,(3):94-95
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社会”栏目,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人物等记录下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秀萍 《群众》2012,(2):55-56
近年来,“老人摔倒没人扶”、“好人被冤枉”等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同时也刺痛着公众的道德神经。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加速推进社会诚信建设,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时代任务。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应当积极发挥法律对于社会诚信的能动作用,通过立法、司法推动社会诚信建设,使法律成为社会诚信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燃烧的机制一样:一是被歧视、被不公正对待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集团)的愤怒或挫折感的积累(即燃料的形成);二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意外事件或谣言(即火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即防止罢工抗议人群情绪失控、防止人群中出现暴力违法行为;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抗议罢工人群出现暴力甚至与警察冲突时,要采取“擒贼擒王”、“网开一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其中,在社会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就是解决好安全预警问题。所谓安全预警,就是为防范和处置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社会安全问题或突发性事件,而对决策机构及时提供预先警报,从而便于适时启动应急管理机制,以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在社会管理中解决好安全预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