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优化是省管县改革的题中之义和必要配套。任何国家的行政区划都在批判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沿革而来。我国当前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省管县改革过程中的管理幅度问题非常突出;省级政区的规模过大和差异悬殊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行政区划层级过多而且政区名称比较混乱;政区边界尤其是省界的犬牙相入破坏了行政区和地理区的完整统一。基于省管县改革的行政区划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渐进展开:适度增加直辖市数量;逐步划小面积过大省区;积极探索新的设市模式;渐进整合县级政区。  相似文献   

2.
11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而以行政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为标志,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正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行政区划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关系国家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的大政,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二战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世界科技应用和发展水平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着世界的结构与面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交通、通讯、管理技术不断改善,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因素越来越明显,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从本质上讲,行政区划属上层建筑,是国体、政体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地方政府的各级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都与行政区划密切相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经典理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关系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调整和变革。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在其应用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产生历史性变化的客观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创新问题,对于现时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言 《新长征》2009,(9):19-20
现行的“市管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初,“市管县”体制与当时的现实需要相符合,各类经济资源主要由行政力量配置,按行政区划流动,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城乡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管县”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由于县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权限不断被中央、省、市上收,使县级政府在许多领域出现无权管理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魏晔玲 《前线》2012,(6):37-39
2010年7月,原东城区和崇文区行政区划调整为现在的东城区。东城区管辖17个街道、187个社区,常住人口91.9万人。两年来,东城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探索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2011年11月,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王安顺同志到东城区调研后说,“我真正想要看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在东城看到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既有的以行政区为界限的“行政区经济”格局,愈来愈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行政区经济”导致各地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要素市场分割化,以及所谓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从“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不仅要求转变区域发展理念、适当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建立跨行政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7.
马振涛 《求实》2016,(2):68-74
"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制度性难题。当前,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体制改革正进入主动适应市场化、城镇化的时代。新型城镇化下,行政区划调整与行政体制改革应着眼于打破层级过多、协调不畅、成本过高的掣肘,适应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提升城市管理科学性为目标,以增加城市数量、减少城市层级、简政放权为主要手段,理顺关系、减少掣肘,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服务高效"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赵培红  孙久文 《新视野》2012,(2):99-101
行政区划调整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适应经济体制转型、打破现有区划局限性,实现区域或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资源整合、发展空间扩展和工作效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启示未来各地的行政区划调整要妥善解决城市主体的归属感问题和城市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注重解决行政区划调整的长远目标问题,着力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创新的关系问题,积极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管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市管县体制的利弊分析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市管县体制已实施了20多年,其积极功效主要有:(1)较好地打破了多年来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2)发挥了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3)增加了市域规模和经济总量,提高了城市知名度;(4)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优势互补;(5)加强了对县的行政管理。其消极影响主要有:(1)增加了行政机构,扩编了行政人员;(2)增加了行政层级,降低了管理效率;(3)增加了管理成本,加剧了市县竞争。笔者认为,市管县体制的未来改革思路是在缩省的基础上将其取消,但目前尚不具备取消的条件;将来可以通过一定的过渡机制,按照稳中求进、由点到面等原则逐步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0.
秦文志 《探索》2002,(1):49-50
本文认为,要使小城镇得以规模发展,关键在于其常住人口的适度数量;小城镇常住人口的适度数量,要以适度的辖区人口为基础;增大镇乡辖区人口数量,需要镇乡行政区划的配套改革;镇乡数量减少后,农业人口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应随之改变;安置好多余的镇乡干部,是深化镇乡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保证。文章还认为,围绕小城镇规模发展进一步深化镇乡行政区划改革,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有前瞻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晋支 《党建文汇》2002,(16):21-21
每逢填写“干部履历表”、“党员登记表”、“职工登记表”等涉及个人情况、个人历史的表格时,总少不了有“籍贯”或“个人籍贯”的栏目。在对这一栏目的填写中,发现填法各异,有的以本人的出生地为“籍贯”,有的以父辈或祖父辈的出生地为“籍贯”,也有的以祖上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为“籍贯”,真可谓五花八门,很不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规避行政区划改革风险的途径和办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长荣 《学习论坛》2006,22(4):51-52
行政区划改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规避风险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采取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稳步改革的方针;要进行顾全大局的教育,既要照顾民族传统区域,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只要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行政区划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缪尔达尔就指出:“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不平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能对经济活动实行“无为而治”,必须要通过协调机制的建立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省级行政区管辖范围过大且人口过多,因此,在我国推行"省直管县"要求对现行省级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基于对我国国情的现实考量,省级行政区划改革要遵循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尊重历史与文化传统、管辖范围与人口相适宜以及不违背民族区域自治等原则。同时,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增设直辖市和缩小省(区),不可盲目激进地"一刀切"。省级行政区划改革过程中还要妥善处理行政成本增加、区域政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快乐大叔 《党课》2013,(19):99-100
快乐大叔自小喜欢搜集地图,收藏不是目的,为的是翻来倒去地看。于是出门在外,倘时间允许,便会选择坐长途车。不是那种走高速公路比火车慢不了多少的“快客”,而是一站一站曲里拐弯走到道和省道的那种所谓“慢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作为生产关系的旧的行政区划体制,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改革的重点,一是应减少行政区划的层次。二是缩小同级政区之间的规模,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分布均衡的中一心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举措     
《先锋队》2011,(1):57-58
江苏:成立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室 随着乡镇规模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机构设置和工作模式的不足逐渐显现,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力量分散等问题更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省纪委、监察厅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分布、经济规模、党员人数等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二战以来西方典型国家行政区划调整的实践以及相关研究的归纳可以发现,合理的地方政府体系是发挥公共服务供给规模效益、降低服务和施政成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在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重心已经开始逐步向公共服务转移。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再加上综合研究滞后所导致的认识欠缺,使得公共服务因素并未能在现阶段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陈小山 《学习导报》2011,(11):29-30
2009年和2010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雨湖区的农村面积占比由62%上升到93%,农业人口占比从13%上升到43%,城乡结构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雨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雨湖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城乡统筹来整合资源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城市向西、城乡统筹,对接大河西、建设新雨湖,改造提升老区、开发建设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着手,将城市群作为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形式,剖析了浙江区域城市化的制约因素——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行为,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种调整政府公共物品供给行为的方式对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的影响,并着眼于未来一个时期浙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城市群构筑新产业空间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