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失我爱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个晚上,我像平时一样在看体育新闻,妻子洗了澡出来对我说:“我的脚上怎么多了一颗黑痣?”我是一个毫无医学常识的人,觉得女人都喜欢大惊小怪的,就没有理会她。我们的生活应该说是很和谐、很安逸的。从我在公司任了高职之后,妻子就当起了全职太太。我的工作三天两头要加班,还经常出差,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星期。出差在外,别人都会很担心家里老人身体如何,孩子功课怎么样,而我,总是悠闲笃定的,我知道,她会去照顾我父母,她会辅导儿子功课。事实上,羡慕她的人和羡慕我的人一样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7,(5)
正陈琮英是新中国开国元勋任弼时的妻子。任弼时被我们党誉为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作为任弼时妻子的陈琮英,就像是忠实陪伴在骆驼身边的驼铃,她数十年如一日,先是用当女工换来的收入接济任弼时读书,任弼时参加革命后,她又默默无闻地担负起服务工作,照顾好他的生活,担任他的机要秘书。她用自己一生的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红色湘女的传奇之歌。  相似文献   

3.
苗振立 《求贤》2014,(5):56-56
2013年6月,我接到了援藏任务。当时我的孩子仅1岁半,爱人也是忙于工作,双方老人都已年过七旬,需要我们照顾。但是,为了完成光荣的援藏任务,个人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相似文献   

4.
李敏结婚时,我同她开玩笑,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当李敏、李讷、毛远新等毛主席的子女亲戚在中南海居住时,我们卫士组要派出专人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毛主席多次对我说过:“毛岸青没有了母亲,毛远新失去了父亲,刘思齐失去了丈夫,李敏虽然有母亲,但又不在他身边,我和江青与孩子又不常见面,有时候一个星期在一起吃一顿饭,他们也需要关心呀!你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毛主席的孩子对我们都很尊重,经  相似文献   

5.
正妈妈今年60岁,听说我妻子怀了二胎,放心不下,就从千里之外的故乡赶来照顾。妈妈就是这样,一辈子心里牵挂的都是别人。妈妈到来后,不仅照顾我们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还精心侍弄起窗前的小菜园。我平时忙于工作,对小菜园也不怎么上心。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妈妈,看不得小菜园里的杂草如此"任性",就加以精心侍弄。很  相似文献   

6.
徐向良 《支部生活》2010,(10):44-45
在一条山路上,他来回走了10000多趟,磨破了200多双鞋子,走过的路程可以绕地球三圈半。 在一座大山里,他一呆就足24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青春奉献在大山之巅的转播台上。 他忙于工作,顾不了家里的农活,照顾不上父母、妻子和孩子,儿子却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正在农一师沙水处干部职工中,一直传诵着一个婆婆的好媳妇、丈夫的好妻子王伟的感人事迹。王伟是沙水处机关的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她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勤勤恳恳为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在家庭中,她不辞辛苦,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老人和重病在身的丈夫,尽到了一个好媳妇、好妻子的责任,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一致称赞。  相似文献   

8.
正田玉阁是十师一八三团十三连一名普通的女职工,她十年如一日,用爱照顾瘫痪的丈夫,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责任,用泪水和汗水换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成为师、团场公认的好妻子。初识田玉阁是2002年在奎屯接车的路上,她和丈夫吕全忠带着四个孩子和简单的行李从河南来。刚来时,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望,路途疲惫也没有挡住一家  相似文献   

9.
母亲邵华     
低调做人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那时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要顾到、想到。那时候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0.
初到红岩     
那是1939年的春夏之交,我从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转赴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那时我只是个16岁的小姑娘,向往着到延安参加革命。由于有外祖父徐特立的介绍,我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就仿佛到了家,办事处的领导们,都把我当作他们的孩子,热情照顾,谆谆教导,使我深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我的母亲——徐特立老人的长女徐守珍(原名徐静涵),是上海南方大学学生,赤色工会积极分子,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失踪。同志们都认为她已经牺牲了(直到解放后她才跟外祖父和我们联系上),因此对我这个革命后代十分关照。我初到红岩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进行大轰…  相似文献   

11.
50%的亲情     
清香木 《党课》2012,(10):81-82
父亲去世后,照顾继母的责任落在了我和哥哥身上。母亲去世两年后,原本是父亲下属的她嫁了过来,不过因为担心我和哥哥受委屈,她一直没有要孩子。  相似文献   

12.
正听说伯父病重,我心急如焚。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在福利院生活了十多年,又聋又哑,无法表达他的痛苦,内心是多么的备受煎熬。伯父一生未婚,没有亲人在身边,谁来照顾他?能得到及时救治吗?我感觉凄凉而无助。6月底,回到蒲江老家,就和父亲约好去福利院。接待我们的是福利院的秦院长,五十多岁的妇女,衣着整洁,显得十分干练。她说,医生正在给伯父会诊。  相似文献   

13.
<正>至今我都不知道妻子到底看上我什么?要说有钱,当时结婚时很穷;要说长相,只能用一般般来评价;要说有份好工作,刚结婚时也只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一般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个放在人群里不显眼的人,却娶了一个漂亮、高挑的妻子。我想,要说能吸引她、打动她的,可能就是我的真诚、好学上进了。我和妻子携手走过了9年时间。回顾这9年来的风风雨雨,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当兵在阿勒泰市的一个边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 ,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每天不是忙于工作 ,忙于赚钱 ,就是忙于孩子 ,忙于家务 ,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每个人不免有光阴虚度的感觉。其实仔细想想 ,责任全在自己。谁叫自己不会享受生活呢?所谓享受生活 ,并不是说及时行乐 ,游戏人生。相反 ,它要求极其认真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 ,要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细节 ,不能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以至于活得既没有乐趣 ,也没有自我。你应该学会享受生活。要接近大自然。无论你多忙多累 ,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重新领略人和大自然的那种单纯的…  相似文献   

15.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6.
赵瑜 《当代党员》2008,(6):68-68
我在一幅摄影作品前凝思,它拍摄于1996年3月22日,照片的旁边有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21岁的母亲面临的痛苦选择。两年前,她从山区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批发市场卖菜.与一菜贩子同居,有了一个私生女。不久,那个男人锒铛入狱,这使她和孩子的生活失去保障。此时,孩子醒了,哭声让她揪心;睡了.她又倍感生活的无奈。她迷惘地说:“我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下,然后把她给人……”  相似文献   

17.
1926年冬天,杨开慧身怀六甲,即将生第三个孩子.毛泽东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需要请个保姆照顾妻儿,就这样,经人介绍,陈玉英--宁乡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来到了杨开慧的身边.来到杨开慧身边的那一年,她快30岁了,夫家姓孙,人们叫她孙嫂.杨开慧亲切地对孙嫂说,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当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相似文献   

18.
杨桂英很平凡,真的,此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见到时只觉得她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说她不平凡,还真有点不平凡,她曾在1983~1993年间担任了两届攀枝花市人大代表。 杨桂英45岁就退养了。那年,她远在上海的74岁老母亲骨折需要人照顾,正好她单位有个干部转工人提前退养的指标,于是,她就急忙办了退养手续,去上海照顾母亲了。到了上海,她发现母亲在居委会和邻居的照顾下,生活得挺好,心里十分感动,就想:我也要在有生之年为大家多服务。她50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便通过考试在上海徐汇区街道当上了一名居委会调解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有一次一对夫妻打架她去劝解,不料被男主人推倒在地,摔伤了腰,老伴和她惟一的女儿放心不下,坚决让她回来养伤。临走时,上海居委会的同志一再说,伤好后,  相似文献   

19.
宫维民同志: 我妻子是个爱唠叨的女人,每天下班后,我很想静静地坐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躺在沙发上看点书报,可妻子从我一进家门就开始唠叨个不停,把我唠叨得头疼,我想发作,又一想,她每天带孩子、买菜做饭,也不容易,可我也实在难以忍受她没完没了的唠叨,你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正我叫谭曙光,来自八师天筑建工集团。我生活在一个上有90多岁高龄的养父、下有两个可爱女儿的和谐美满的大家庭。在我和妻子共同生活的30多年中,先后赡养了4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和瘫痪的老人。在患难与共的岁月中,我们只有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用爱呵护这个家,才能撑起一片晴朗的"天"。1983年,我的岳父母先后瘫痪在床,我和爱人王桂玲商量后,毅然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为了更好地照顾4位老人,我和妻子就对照书本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