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号召:"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并希望青年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同共青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也希望广大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三个结合"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坚持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又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赋予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要求,深刻体现了科学的辩证法思想,是新形势下党的青年成长成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度,发表了许多关于青年发展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足于明确青年发展"建设者""交流者""奉献者"以及"逐梦者"的时代定位,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青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指出"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以及广大青年要"身心和谐发展"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奋斗者和开拓者,大学生应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的96年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培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是对当前高校立德树人新的时代要求。文章着重加深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青团》2020,(1):44-44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着力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人才既是加强党的后备力量的需要,更是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团枝江市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和工作主线",以"三精"促"三化",培养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青年人才队伍,为枝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广闻博览     
<正>【网络热词】丰裕一代有人说,"40后""50后"是"匮乏一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早年建设的举步维艰,都在他们身上打下烙印;"60后""70后"是"温饱一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今天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80后"是"足用一代",他们享受着前几代人无法比拟的物质条件。日前,复旦大学发布的《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系列研究报告》认为,"丰裕一代"或成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寄予了期望,提出了要求:"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为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青年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肇源县打造了青年干部"周三夜校",在青年干部中开展大学习大培训,有效提升了全县青年干部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和习近平两位领导人都站在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形成了卓有建树的青年观。他们的青年观一脉相承,表现在如何看待青年的从"未来""、继承者"到"生力军""、中坚力量";到如何要求青年的从"四有新人"到"时代新人";再到如何发展青年的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都是他们关于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对他们的青年观进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青年,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否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国家前途的命运走向。文章在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视域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闻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执政”能力就是对新闻媒体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构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正是这种“新闻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战争年代被誉为"四野一只虎"的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因作战果敢,行动神速,被敌人惧称为"旋风部队".这支部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主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9.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20.
他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却攻下了大学中文、俄语、日语几个专业,并且做了北大、人大、上海交大等中国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他曾是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童工,却一步步地当上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等职.他涉猎广泛,从文艺理论到绘画、摄影、书法、舞蹈,样样精通,迄今著书60余部.他为官政绩卓著,上个世纪80年代搞得红红火火的"五讲四美"和文艺界的"万里采风"、"德艺双馨"等等活动均出自他的大手笔.他于高官、专家、学者于一身,他于常人、名人、奇人于一身.他是谁,何以将人生演绎得如此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