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所谓确定侦察范围是指刑事侦察过程中,依据犯罪现场所获取一切与犯罪相关的有形和无形要素,确定与其相对应的空间,组织侦察人员深入所确定的空间开展有效侦察,以最终证实犯罪和确认案犯。侦察范围表面看来是指侦察工作的某一空间,实际上它的指向是犯罪人,因此,将犯罪现场一切相关要素与犯罪人相联系,才构成实际意义上的侦察范围。界定谋财杀人案件侦察范围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有形要素,二是无形要素。一、有形要素有形要素是指案犯遗留于犯罪现场,刑侦人员运用相关手段提取的物化要素。如被害人尸体、伤痕、杀人工具、指纹、足迹、赃物等。有形要素从外在形态上是确定的,给人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侦察范围的界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伤痕(尸体)要素谋财杀人案件现场中,伤痕(尸体)是侦察工作中证实犯罪的至关重要的物证。伤痕(尸体)物证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密切  相似文献   

2.
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水中打捞出高度腐败的尸体,提取指纹时用常规油墨捺印法,效果非常不理想。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用胶带提取尸体指纹的方法,效果非常理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1痕迹的形成原因痕迹是造痕体在力的作用下在承痕体上留下的反映形象,痕迹的具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作案人实施犯罪活动时的具体作案行为方式,从而也就可以分析出现场痕迹是否为犯罪痕迹。2痕迹的遗留位置犯罪痕迹的形成或遗留,与作案人的犯罪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足迹、手印等现场痕迹常常是犯罪活动的记录,从现场痕迹所在部位、方向与分布可分析出犯罪活动的具体方式和范围。作案人为完成犯罪活动,就必然对犯罪障碍物进行破坏,对犯罪目的物进行触摸和翻动,因而在障碍物被破坏部位、目的物被翻动部位遗留下多种痕迹物证,据此…  相似文献   

4.
1 案情1997年7月15日傍晚,张某被人杀死后移尸于一水沟内,次日震被发现,因下雨现场已遭严重破坏.经勘查:在离尸体8cm处的棉花田里发现二枚可疑残缺足迹(显示赤足轮郭),尸体上掩盖着从山坡上折断的8根树枝,勘查中将这2枚足迹土和掩尸树枝上的痕迹气味及时提取,分别装于干净的磨口瓶内封存.2 提取方法(1)雨后足迹带土(加湿)提取法:由于此案的2枚足迹遗留在雨后棉花田的沙土地上(无水坑状),笔者先将纱布覆盖在足迹上轻轻摩擦感染2min~5min,再用干净的铲子铲起1cm~2cm厚的足迹土,连同感染的纱布一并提取装在封闭的磨口瓶内(纱布仍覆盖在沙土上),然后将磨口瓶放在无腥味的开水瓶口上适当加湿,当瓶内稍出现水珠时即停止.用时将沙土及纱布取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国内12岁以下男童单独被杀案发案特点,为此类案件的现场勘验分析与侦查提供参考。从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相关案例173例,选择被害人年龄、被害地点、案犯人数、案犯年龄、案犯性别、案犯职业、双方关系、犯罪动机、杀人手段、控制行为、处置行为等为观察指标,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被害人平均年龄5.8岁,室内现场占70%,一人作案占97%,案犯平均年龄32岁(其中,18~37岁约占62%,未成年人参与作案约占10%),女性作案约占36%,务农和无业人员作案各占36%和26%,熟人作案约占93%;谋人约占64%,机械性窒息约占40%;作案后未对尸体采取特殊处置行为约占75%。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后发现,12岁以下男童单独被杀案具有以下特点:案件主要发生在室内,案犯一人居多、男性为主、青年居多、职业以务农和无业为常见,女性作案比例较高,案犯与被害人双方关系以熟人居多。作案动机以谋人为主,杀人手段以机械性窒息、锐器刺切、钝器打击为主,仅少数案犯作案后对尸体采取特殊处置,0~1岁男童单独被杀基本上是直系亲属作案。  相似文献   

6.
112例他杀溺死案件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中尸体的检验是法医尸检的常见内容,主要解决死因及死亡性质问题。即是否溺死及溺死性质判断等问题。部分案例尚需鉴定尸体身源、入水地点、尸体损伤等问题,从而为查清案情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水中尸体鉴定死因是否溺死并不难,即使是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尸体,通过硅藻检验也可鉴定是否溺死。但溺死的性质判断常是一大难题,单纯通过尸体检查常常难以确证,尤其是高度腐败甚至白骨化尸体,必须结合案情调查、现场勘查等情况综合判断。本文通过对1 1 2例已查破的他杀溺死案一回顾性研究,探求他杀溺死案件的特点,以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 1 …  相似文献   

7.
在涉及卖淫女的检案中,会遇到遗留在现场的脸盆、脚桶等容器,这些容器当中通常都会有残余的水等液体。如果案犯接触过这些容器中的水(多数的情况是用来洗涤),那么理论上水中就有可能会留下案犯的皮屑、体液等微量生物检材。如何成功提纯和检验这些水中的微量检材往往会成为此类案件侦破的关键。本文结合2例涉及上述生物检材的案例,成功获得水中脱落细胞DNA,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法医检案中,有时会遇到井中尸体,部分尸体可能高度腐败,井水水质严重污染,井内充满有害气体,使人无法下井打捞。若用钩扒等器械打捞易损伤尸体,且易改变死者入井时的衣着状态。打捞方法不当会影响案件的定性,不利于向侦查人员提供有力可靠的证据,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简便的井中尸体打捞方法,现介绍如下。 1.打捞工具的准备 1.1 取粗细适中的棍棒两根,质地不限,以便于拿动为宜,但不能太软,长度以从井口至水面高度再长1米左右,稍长不限。  相似文献   

9.
当前案犯超期羁押的主要原因有五点: 1.案犯属团伙犯罪,且作案地点多、或作案次数多,致案件久查不清,法定侦查期限不够。2.团伙犯罪中,主要案犯潜逃或其他案犯嫌疑较大,但证据不足,致案件难以在法定期限内终结。3.赃物的移交、  相似文献   

10.
闵建雄 《刑事技术》2015,(2):105-107
被害人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狭义的被害人学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被害人与犯罪、被害人与案犯的互相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被害人的法律地位、被害人的赔偿、被害人预防等主题,即使研究被害人与犯罪的关系,也是以深入认识犯罪为目的。在利用被害人信息为命案现场分析提供帮助以打击犯罪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不多,研究文献较少,比较系统地研究更少。作者根据犯罪过程中被害人与案犯互动的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命案现场分析的实践体验,试图将被害人学作为命案现场分析的重要手段。文章作者将陆续分六部分,在概述被害人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24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旨在比较系统地构建并探讨被害人的个体身份、生活背景、人体损伤、行为反应、生活状态五个方面与命案现场分析的关系,特别是涉及作案动机和案犯刻画方面的关联价值。文章的目的是期望被害人研究能得到同行们的关注,以便进一步提高命案现场分析的准确性,为侦查破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华蔚 《人民检察》2005,(17):59-60
2005年3月28日,犯罪嫌疑人杨某盗窃死人遗骨12具(女尸骨9具,男尸骨3具),准备运往外地给死人配阴婚,在火车站被当场抓获。本案在处理中,争议的焦点是遗骨是否属于尸体。尸体是指自然人死亡后所遗留的躯体。遗骨是指根据传统祭祀、纪念风俗予以保留或应当存留的死者骨骸。对于遗骨是否属于尸体,目前法学界有二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尸体,指自然人死亡之后,所遗留的躯体,尚未死亡的被害人的身体,不是尸体,无生命的尸体,如已蜕化分离的,则为遗骨或遗发,不能称为尸体,尸体不以完整无缺为必要。第二种观点认为:尸体,既包括整具遗体,又包括尸…  相似文献   

12.
付斌 《刑事技术》1998,(2):46-46
1 案例 1996年6月12日下午,济宁市长途客车公司,一辆大型客车行至梁山县境内时,五名犯罪分子手持菜刀、催泪瓦斯等凶器抢劫了车上乘客钱物达四万余元。现场勘察时提取到一枚犯罪分子遗留在一名乘客的黑色密码箱上的足迹印痕。在自然光下观察,足迹印痕呈浅灰色,反差十分微  相似文献   

13.
十五、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二条是否单立了一条传授犯罪方法罪?实践中应当怎样认定这个罪?(湖北、上海、湖南、福建、江西)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第二条新规定的传授犯罪方法罪,是一个独立的罪名。这个罪是故意向他人传授犯罪的方法,属于故意犯罪。由于上述决定中规定惩罚这种罪的量刑幅度很大,因此,在审判实践中,要特别注意掌握打击的重点,对具体案件做具体分析,实行区别对待。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审议几个法律草案的说明中指出:“有一些老流氓、惯犯、教唆犯猖狂地传授犯罪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步长分析身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步长与身高之间关系的实验统计,总结出新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公式,为分析遗留足迹人的身高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现场勘查的好与坏、现场分析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刑侦工作的成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侦察人员,甚至我们一些侦察决策领导人由于缺乏对刑事技术科学性、专业性认识,不尊重现场情况,对勘查技术人员提出的现场分析意见持有疑虑(或不相信),侧重于调查访问所得的情况或线索,致使侦察工作步入迷途,贻误了战机。发生在我市某县一起特大抢劫杀人案件就很具有代表性。1994年10月15日,西安市某县安家大队十一组曹平均一家三口被杀害于家中,并被纵火焚尸,现场遭到严重破坏。市局刑侦处技术科经全面认真的勘查现场发现提取了案犯鞋印。根据现场特点、尸体位置、变动情况和痕迹物证分布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勘查技术人员在临场分析会上提出了如下几点意见(结论):①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抢劫杀人案件;②根据案犯鞋印分析,系一人作案,案犯身高170cm左右,年龄20-25岁;③从现场环境及大门关闭情况分析,案犯从大门出入,系叫门入室,案犯与死者有某种熟人关系;④案发当晚下大雨,而且适逢停电,说明案犯居住地离现场不远,排除流窜作案;⑤现场有血手套印痕反映,说明案犯带手套作案。后根据现场勘查过程中所提取的滴落血迹检验结果证明案犯受了伤。  相似文献   

16.
由于犯罪分子在杀人后,对尸体进行肢解破坏,并把尸块分别抛弃,因此,碎尸案的杀人现场、碎尸现场比较隐蔽,抛尸现场多且复杂,被害者身份不易查清,这些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但同时也使犯罪分子暴露了更多的犯罪信息。碎尸案除具有一般凶杀案的共性外,还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碎尸案的杀人原因由于受"杀人偿命"的刑律长期警诫,案犯一般不会铤而走险,贸然杀人,所以凶杀案必定有着重大的内在原因——即使这种原因在其他人(局外人)看来并不以为然,甚至在误杀或伤害致死的案件中也是如此。一、案犯与被害人在生活中有着密切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恶劣,矛盾渐深(1)夫妻双方关系恶化(或一方有外遇),一方强烈要求离婚,另一方却因各种考虑而不愿意,于是主动要求离异的一方把  相似文献   

17.
1案件资料 2007年12月21日,某村一曹姓人家发生一起疑似“灭门”的杀人案件,该户内常住有户主曹某、曹妻、曹母、曹岳母共4人。案发后,经初步现场勘查,发现除曹某以外的另外3人的尸体,现场遗留大量的血手印、足掌纹,条件较好。后对该户北侧的池塘进行打捞,发现曹某的尸体。  相似文献   

18.
盗窃案件外围现场遗留足迹,可根据足迹与中心现场的关系及遗留的位置方向、新旧程度、重力特性等分析判断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498例水中尸体硅藻检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确、有效地对水中尸体进行生前或死后入水鉴定,组织器官中硅藻的定性和定量检验被认为是较好的一种实验室检验方法[1]。为进一步证明硅藻检验在水中尸体鉴定中的实用价值及其实践意义,本文作者对10年间(1994~2003)498例水中尸体硅藻检验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1.1一般资料统计10年间(1994~2003)法医室受理的498例水中尸体的硅藻检验案例,根据尸体检验和调查访问,明确为生前入水者124例(24.9%),死后入水者44例(8.8%);不能明确生前或死后入水者330例(66.3%)。男性尸体293例(58.8%),女性205例(41.2%);年龄最小为出生1天,…  相似文献   

20.
足迹是犯罪现场最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它不仅能反映出案犯在犯罪现场活动的轨迹,亦或多或少的隐含有犯罪分子的个体信息。现场勘查中,由于案犯的伪装、破坏、技术人员的勘查技能或现场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现场实际勘验中对足迹的发现、提取和利用往往不尽人意,利用传统的足迹发现和提取方法效果不太理想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现列述如下:1灰尘减层足迹的提取对承痕体上灰尘层面厚、灰尘细腻且粘附性较强,足迹反映清晰,各种特征反映明显、稳定的,可以直接拍照或利用静电吸附器吸附后再拍照提取。对承痕体上灰尘层面薄,但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