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乡村内生性是嵌入乡土中国的一种内在生活秩序与文化模式,维系着乡土社会的有序运行。通过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探讨返乡青年短视频实践的逻辑机制及其对乡村内生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底层叙事的论述策略、技术赋能的行动参与,以及社会关系的网络联结成为媒介实践的三重逻辑机制。在数字化时代,乡村内生性的建构也呈现出多种变化:主体展开对算法幽灵的抵抗,多元资源要素协同整合以及村民共同体意识被重构。这其中暗含着一种从“内生性”发展至“数字内生性”的动态过程。返乡青年并没有被商业资本与媒介逻辑裹挟异化,其主体的能动性会随着媒介实践不断被激发出来。数字内生性所具有的社会内聚功能,以多元合作为模式建构新型乡村信任关系,能有效促进乡村社会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的二十大再次作出部署: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乡村公共治理场域,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结构力量与实践主体,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S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说明:依托国家高位推动、地方政府专项部署与生活场域机制构建的耦合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逐步深入农民日常生活,实现与农民以家户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接”。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治理资源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持续重塑农民生活空间,以家户为治理单元规范农民生活秩序,并通过现代化改造形塑农民生活实践,进一步赋能农民主体参与,从而建立起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一批村庄留守精英和村庄回流精英等乡土内生性精英纷纷走上了规模化农业的创业之路,成为新时期的新土地精英。农地规模经营(或产权关系)与村级治理具有重要关联,但是以往研究多是在"资本下乡"的背景下进行相关讨论。"资本下乡"所代表的外生精英(或资本)主体与新土地精英所代表的内生精英(或资本)主体对村级治理产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别,而后者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本研究从"资本-资源"的理论视角,阐释了新土地精英的崛起所导致的村级治理转型,即新土地精英所牵动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变化导致了村庄治理所依托的权威性治理资源、配置性治理资源和规范性治理资源发生了重要变迁。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具有增强村庄内源发展动力和加剧村民阶层分化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4.
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为载体,引领乡村经济发展带动生活富裕,拉动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为促进乡村振兴,要以特色小镇优化空间结构,融合多元产业发展,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返乡务工者提供创业平台,使特色小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返乡青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主体。在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关系复杂的背景下,返乡青年回嵌乡镇具有重要的意义。返乡青年回嵌乡镇面临生产方式重构的挑战,并在重构过程中受到城市、乡士、个体和政府等四种力量的影响。返乡青年选择回嵌乡镇是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考量,受城市推力和乡村拉力的双重影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青年能回嵌乡镇离不开多方社会政策的支持。社会政策可以根据返乡青年群体的不同诉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一是为有想法和有专业能力的返乡青年提供参与乡村治理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其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二是识别出被动的返乡青年,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潜能激发以及参与动机提升等服务为其积极赋能;三是改善乡村创业就业的条件、政策和环境,提供公开透明的平台助力返乡青年实现专业价值;四是乡镇政府在环境改造、市场建设当中要考虑乡土文化规范、农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探索适合乡镇发展的市场运作方式,增进乡镇的市场活跃度。  相似文献   

6.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青年群体应转变创业观念,加强创业技能,提高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优惠政策,给青年返乡创业更多的"动力"。乡村社会应积极优化生态环境,夯实青年返乡创业的"定力"。当"能力""动力""定力"三者兼具,乡村振兴将迸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来自农民家庭的青年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内生动力来源,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选择非农就业,但是青年在县域城乡流动显示出其具有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质性访谈方法,研究发现,青年对于近几年来乡村振兴工作高度认可,乡村的宜居化吸引青年在村居住,县城青年具有"城乡两栖""客乡"的特征,离县青年对乡村较为疏离,但未来有可能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特点是在村青年对乡村产业兴旺有较高期待,青年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最为普遍.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形式有村集体引领、青年个体自发带动和青年自组织三种形式.通过分类、比较和归纳,本文提出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以村庄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通过将青年组织起来,便显现出一条青年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即依靠村集体的引领,青年个体自发带动和自组织,让同心圆能够向着村庄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青年自身的社会网络,叠加经过组织活化的同心圆结构,将形成新的青年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与村民自治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一项扎根于村庄社会的民主制度,村民自治的成长也会受到具有内生性的农村社区文化的规制。现阶段,合理利用传统乡村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元素,大力推进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的农村社区文化重建工作,对于促进村民自治的巩固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媒介化社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返乡青年县域城市融入嵌入在城乡社会环境和新媒体环境中。基于媒介实践视角,从人、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维度,分析返乡青年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实践逻辑及其县域城市融入策略。返乡青年面临着回不去乡村也离不开城市的双重融入困境,县域城市成为他们实现城市化目标的空间选择。新媒介技术构建了连接城乡的传播网络,赋能返乡青年扩展城乡经济空间、编织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城乡日常生活秩序,提高了返乡青年的县域就业能力与社会身份认同。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返乡青年县域城市融入的媒介支持系统,有助于促进县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睿 《小康》2023,(35):74-75
<正>东莞市凤岗镇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打造精品示范村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等方式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同时,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描绘绿美凤岗新画卷。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需要对接外部资本并使其有序发挥作用。本研究借鉴组织变革理论,基于一个营商环境形塑的典型村庄Z村的考察,构建“破冰-变革-稳固”治理过程理论分析框架,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在推动基层治理变革过程中形塑营商环境的过程及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资源向村庄聚合的有利外部环境下,村庄可以通过三个机制实现营商环境优化:可信机制形塑营商制度环境,专业化机制塑造营商服务环境,可见性机制培育营商人文环境。研究还发现,通过创建村民内生性组织,可以创造性地提升村民组织化程度;以“阶梯式”多重组织信任交叠,可以持续降低资本入乡交易成本。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社会力量嵌入基层治理变革,并推动乡村营商环境形塑的逻辑与规律。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要素保障,依托乡村规划统筹谋划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提升用地保障能力,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愿景实现。江苏自2019年开始,高效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构建了“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乡村规划体系,确定集聚提升、城郊融合和特色保护等发展型村庄类型,有序组织发展型村庄规划全覆盖,在用地保障、涉农政策及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倾斜。充分依托“江海河湖汇聚”的平原水乡基底,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工作,通过派遣驻村规划师、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组织化较低和村民个体化的条件下,治理精英成为与政府合作推进扶贫工作、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核心纽带。通过构建基层政府、治理精英、村民三者间行动逻辑与行动策略的理论框架,本文尝试对治理精英为什么会成为衔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纽带和乡村社会扶贫的关键力量的原因作出解释:其一,村庄内部人力、财力、文化等资源的匮乏使得普通村民群体难以肩负脱贫致富的重任,作为"弱者",他们更愿意依赖治理精英来实现这一愿望;其二,受到经济理性观念的影响,基层政府更信赖有声望、有发展能力的治理精英,富有治理精英的村庄因而更容易获取政府扶贫资源;其三,乡村治理精英无论是个人禀赋还是社会资源相比一般村民具有更多优势,在扶贫行动中他们更可能发挥核心作用。但是治理精英协作扶贫虽然在扶贫初期能够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整合乡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即体制内治理精英的双重角色的冲突和治理精英协作扶贫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余练 《思想战线》2018,44(1):164
从 “两权分离” 到 “三权分置”, 伴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加, 农村新土地精英开始崛起。 在政府的推动下, 农村新土地精英主要由村干部、 老板、 职业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群体构成。 与旧土地精英相比, 新土地精英具有身份建构性、 市场主体性和利益依附性的特征。 通过向政治精英的转化、 与本地精英的联盟和对本身政治利益的巩固,新土地精英使村级权力结构由 “体制精英-普通村民” 二维结构向 “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 三维结构转变。 通过内生性权威向次生型、 外生型权威转变, 国家法开始影响民间法, 村级治理规则发生演变。 由于市场的进入, 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市场化差序格局显现, 农村社会秩序受到挑战。 新土地精英崛起不仅更新了村级治理的内容, 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影响村庄治理结构。 这其中, 产权关系与村级治理具有重要关联。因此, 深化产权改革, 需要对其上层建筑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为返乡创业青年女性提供了发展机遇。研究基于赋权理论,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探究该群体的短视频赋权实践。通过对抖音平台20个返乡创业女性博主账号进行视频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发现短视频对返乡创业青年女性的赋权是一种基于主体行动的新媒体运作机制,赋权核心在于使女性拥有自我掌控的权力和能动性。通过“前台”展现女性主导的多元行动网络、“微叙事”建构女性返乡创业话语、互动仪式推动返乡创业共情传播,发挥和转化女性优势,从行为、叙事和情感三个层面完成权力赋予进程。然而女性仍受平台机制和传统观念所规训,赋权过程蕴含着显性和隐性的性别角色协商,既固化了公众的刻板印象,也造成短视频内容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6.
陈小燕 《江苏政协》2023,(10):46-48
<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事关基层民生福祉和群众根本利益。近年来,如皋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点题任务,充分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利用好“两代表一委员”“有事好商量”等平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农业生态整治、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合力,常态长效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督导推进、协商监督,在推进“市委点题、政协解题”中彰显政协担当和作为。  相似文献   

17.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在梳理已有文献基础上,阐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时代价值,剖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机制,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制定规划,明确整治的内容及优先序;依据区位,确定整治的技术与模式;科学匡算,为整治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监管,确保整治成效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正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对返乡创业的支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摘自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9.
正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城市品质形象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来,晋江市大力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一定成效,但人居环境仍是制约晋江发展的一个短板。晋江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020年,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将《关于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列为重点督办的代表建议,并对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针对督办过程中发现的"村庄规划编制指导性不强,农村裸房和无序建房现象突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分类管理、缆线整治进度较为滞后"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建议进一步落实市镇村各级主体责任,明确各部门分工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发展已迈入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发展转型期,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塑乡村公共性、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已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通过对村级治理能力的分解,研究指出当前羸弱的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无力应对功利化、趋利性的底层行为逻辑,是加剧村庄公共性供给张力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以村庄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村级治理共同体背后蕴含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级公共治理逻辑,通过提高村级公共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由“非均衡型”的分利秩序向“认同、参与、动员”的包容共享型村庄内生发展转换。因此,建议以利益共享为导向构建村级治理共同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庄动员能力;以熟人社会为中介吸纳乡村精英、现代乡贤参与村庄公共治理,强化权威性社会认同,激发村庄参与能力;推动村级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实现乡村共建,激活村庄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