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斜杠青年是现代性社会发展和青年特质结合的必然产物。他们是直面社会对个人的消解、拒斥所有的“假定”,基于个人能力、专长而发展多重职业身份、获得多份收入的新型职业群体的代表。本文将斜杠青年产生和发展置于现代性社会发展中,立足青年职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斜杠青年通过嵌入新的工作情境、表达真实自我、消解个人的无力感和价值感的迷失,并立足目标,将改造自我置于动态和持续的反思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副业刚需"成为网络热词,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斜杠青年"日益增多。对29位"斜杠青年"进行深入访谈发现:"斜杠青年"的职业选择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包含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动因的驱使以及跨界机遇的争取三大因素;超过半数的"斜杠青年"对自己双重职业身份拥有较为正向的情感态度;大多数"斜杠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积极的自我建构,体现在对新职业的自主探索、面对困境的乐观心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斜杠青年"具有同时承担多重职业、以兴趣拓展职业路径、通用技能较强的鲜明特征。"斜杠青年"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青年渴望更多社会认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将"斜杠青年"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部分青年对"斜杠青年"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厘清、纠正。  相似文献   

4.
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近来已进入公众视野,但人们对"斜杠青年"这一新兴群体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职业模式,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半吊子"行为,客观认识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很有必要。以当代社会发展为背景,从职业社会学角度,借由文献研究法和网络记实法,并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相关数据,可以客观展示"斜杠青年"的真实职业状况,从中获得有关"斜杠青年"的某些理论认识。概括地讲,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是在当代信息网络化社会场、就业灵活化社会场、组织扁平化社会场的综合作用下兴起的,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结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包括正功能与负功能,很有必要对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群体加强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5.
多领域发展需求、多元收入诉求、多向就业的职业理念及创新创业观念的驱动是"斜杠青年"的产生逻辑。"斜杠青年"多职业路径塑造要从培育青年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打造多种职业能力及主动寻求新领域的创新与改变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斜杠创业”是一种职场上不断探索自我、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创业方式,与人们的现实需求紧密相关。“斜杠创业”要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求斜杠创业者要不断学习、全面评估、业力打造、紧抓时间,另一方面要求社会为“斜杠创业”提供全面的认同、保障与引导。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社会中,泛娱乐主义有其"存在即合理"的一面,表现为娱乐在生活各方面的普及,并催生了斜杠身份,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提供行动基础和文化基础。泛娱乐主义也带来了一定的政治隐患,其中后真相主义情绪化表达、忽略事实和理性是最值得担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9.
当前,媒体对"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有着过度概括和过度美化的倾向。其实,作为网络流行用语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所指涉的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从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来看,"两栖""斜杠"现象包含众多类型,其中部分类型是新经济形态下就业形态多样化、新型化的反映。新就业形态为青年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但在现阶段,新就业形态也存在着众多风险。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对着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化大湾区,青年身份认同对国家和大湾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略规划为粤港澳青年群体归属提供了真实而有力的依据和基础,但是青年典型代表特性不够鲜明丰富,三地青年群体交流融合深度不足,媒体信息传播力度不够以及由于殖民政策导致的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一定挑战。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青年多方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家庭养老服务供需缺口巨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对养老服务护理员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养老服务护理员则面临工资待遇和福利低、工作辛苦、社会歧视层出不穷等困境,存在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本文关注养老护理员如何在困难处境中建构身份和建立职业认同。本文以东部地区两市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护理员的经济、家庭照料、道德和情感等个人因素以及地方文化和性别等社会因素角度透视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机制和过程,分析影响不同类型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的因素及其特征,并从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社区身份等方面分析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本文认为,以上五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存在相互作用: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是所有类型的护理员共同的职业认同因素;经济因素、家庭照料因素和社区舆论因素在本地护理员、外来护理员以及院舍护理员和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间起到不同作用,背后存在地方文化和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是女性经由家庭身份、社区身份和职业身份互构形成的多重身份建构,是多重复杂身份互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一定的结构因素基础上,"社会情绪"和"政治态度"建构性因素对香港青年身份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情绪"而非"政治态度"对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影响更为明显。表达"社会情绪"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国民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稳定显著。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它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体现为: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越强,更可能建构一种更宽泛层面的身份认同。因此,为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推动:首先,需警惕地方认同与国民身份认同的"相对说"和香港身份认同的"单一归属论"。第二,需关注"生活满意度"对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影响。第三,有必要在互联网渠道增强正面宣传,提升国家形象,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青年人来说,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职业待遇是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但在对一家草根NGO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工作者能够在物质报酬较低的职业待遇下坚持长期从事公益职业,甚至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这与当前社会中大多数青年人的行为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理解上述现象,是深入探索当代青年心理与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以在草根NGO中从事专职工作的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其对草根公益事业和青年公益人群体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和机制。在经济理性之外,认同是引导和规范个体行动的内在机制。草根NGO青年工作者凭借对青年公益人群体的社会认同建构,克服物质报酬不足的障碍,做出异于常人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4.
职业心理是个体关于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现象以及关系到职业活动的个性心理倾向,对于广大青年军官而言,职业心理集中表现为:青年军官如何看待自己的军旅生涯和军队生活,是否认同和追求军人的社会价值。在新世纪新阶段,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新一代青年已经成为青年军官的主体,他们对于军旅生涯和军事职业价值的认知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罗昊 《中国青年研究》2023,(6):78-84+14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青年职业农民的兴起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显著的乡村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鄂东北S县青年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了青年职业农民自我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实践困境,重点探讨了这一群体应对困境的能动策略。研究发现:青年职业农民的生存境遇受到政府扶持“帮能”不“帮弱”、关系用工日益异化和后致性竞争加剧带来的个体能力困境三重因素的影响。作为应对方式,青年职业农民积极建构出依附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公共组织的“组织性依附”行动策略,获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雇工、技术和价值认同,在绕开村庄社会的基础上促进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关注青年职业农民的发展状况,重新厘清这一群体与乡村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年符号消费具有依赖性、炫耀性和象征性等特征,成为青年获取身份认同、建构社会关系、彰显个人品味的重要方式,但过度追逐符号消费会使青年陷入消费异化、超前消费、非理性消费的窠臼。应从消费的本质属性和人的需要出发,培养青年健康、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民国时期女记者的出现及其形象的建构。首先考察她们是如何、为何被媒体呈现为“交际花”,以及她们如何应对并重建作为“无冕皇后”的职业身份。其次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即女记者的职业性质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引发男性文人对重新定义性别角色的担忧和焦虑;她们采取“去性别化”的话语策略,强调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功能,则是为了建构起性别中立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8.
“怪咖”与“罗莉”、“御姐”、“宅男宅女”一样,是青年人网络互动常用的空间符号,意指Geek(极客)、“怪蜀黍”等某类新奇古怪、特立独行、有主张有趣味有创意的人。通过对“怪咖”们共同行为特征的分析,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别具个性的个体凝合为彼此认同的群体、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建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进行青年人多元公共空间构建的。网络与现实生活的交错互动,实现了“怪咖”群体的空间生产与身份再建构。“翻墙”、Twitter等类同的互联网工具,“推友”、“G(geek)友”聚会,以及各种有趣的活动,共同建构着“怪咖”们的交往身份与互动空间。与此同时,“怪咖”们又通过地理实体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等介质,建构了以交流分享、大众传播为主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别具特色的主题聚合人群、划分群界。通过奇遇花园咖啡馆与科学松鼠会两大青年群体的经验研究,阐述“怪咖”群体建构公共空间的动力、方式与过程。  相似文献   

19.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在抗击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涌现出一大批90后青年逆行者。他们中有医生、护士、警察、志愿者、快递小哥和辅助人员,这个青年群体的勇敢行动,既体现了对自身职业使命和伦理的清晰认知,也体现了国家情感的高度认同。正是这种清晰的身份认知与高度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年轻的逆行者冒着生命危险开展繁重的医疗救治与疫情管控工作。他们身上展示了新一代青年的社会成熟度、群体责任心、职业使命感、担当精神和公益品格,他们早已从曾经被标签化的"垮掉的一代",成长为"勇敢的逆行者",已经并终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中坚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