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秦 《前沿》2014,(7):19-21
社交媒体在全球大行其道,首先在于它能够满足传播主体的心理需求。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产生和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主体分享个人信息的四种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总结这一现象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医学界最近在谈论一种“社交焦虑”现象。社交焦虑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状态。医学界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症”,是当今世界继抑郁和酗酒之后排行第三位的精神健康问题,全球平均每100人中有13人在一生中有发病的可能,我国每10个人中就约有1人或多或少有社交焦虑上的困扰。追溯社会原因,专家们认为是人们在感受现代生活喧嚣与落寞的同时产生了心理排斥,网络化更使得人际交往缺乏,从而导致了社交技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闻消费模式常被视为培养知识渊博的年轻一代的理想选择。然而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认知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政治影响,对媒介因素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政治认知关注较少,且缺乏跨国比较研究。本文利用2020年中美网民调查数据,将政治认知分为“错误认知”“无知”“正确认知”三种类型,并对社交媒体与政治认知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微博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并不能误导新闻消费者,但二者能够对年轻一代的无知状态产生影响。相较于美国的社交媒体,中国的微博能够起到积极的知识传播作用,减少人们的无知程度。此外,对于不使用传统媒体的中国年轻人而言,使用微博进行新闻消费能够减少其错误认知。这对社交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千禧一代”的政治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艾华 《时事报告》2012,(10):69-71
今年夏天,印度阿萨姆邦种族冲突在印度全境引发恐慌,传播仇恨的手机短信引发数万人从印度东北部逃离,《印度快报》称之为“印度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人群迁移”。随即,印度政府将矛头指向了“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要求它们提供上传仇恨信息、造假照片的用户信息。此外,印度还关闭了至少300家传播谣言的网站。是的,和之前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英国的“伦敦骚乱”以及俄罗斯的“反普京大示威”一样,这一次,社交媒体又惹乱子了。社交媒体既给人类带来了自由快捷的信息传播,又容易被人利用从而引发社会动乱。面对这个如“潘多拉魔盒”般的新事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该如何管控呢?“技术控”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领先。去年夏天,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宣布将启动“战略通信中的社交媒体”研究计划,并打算在未来三年中为此投入约4200万美元。这项计划旨在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手段,更有效地对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欺骗性信息等进行监测、分类和追踪,并在深入分析之后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阻止谣言等的传播。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社交媒体灵活新潮的特点,有时候也会让政府跟不上趟。在今年社交媒体同样大出风头的“伦敦骚乱”中,制造骚乱的人就利用了“黑莓信使”与警察作战,而伦敦的警察们却对此一窍不通,竟依然使用沿用了N年的警用无线电系统进行指挥。  相似文献   

5.
在触屏时代,网络同一性实验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的网络同一性实验主要通过社交网站、角色扮演游戏和网络短视频三类载体展开。人际关系质量、化身认同、网络使用强度和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策略在网络同一性实验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拟剧理论、自我验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网络同一性实验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论解释。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揭示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机制;开展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认同影响的追踪研究;深入研究网络同一性实验影响自我认同的神经机制;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促进其自我认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搭子社交”以其精准陪伴、互不打扰的特点成为青年的新型社交趋势。“搭子社交”盛行与宏观社会因素、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享受“搭子社交”带来的温暖和快乐的同时,还需意识到“搭子社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社交恐惧及社交陷阱。在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中,无论是“搭子”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都需要以相互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才能更好地为青年社交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加深与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摹写并重塑着Z世代的现实生活和社交话语。Z世代所处的社会结构与传统社会相续又相异,社会再生产单位、社会交往环境和社会生产系统的更新,以及他们与个体社交需求内核的互动,共同促成了“轻社交”模式的生成。一方面,“轻社交”以其快餐性、轻量性、隐私性、多元性、精准性的特点充分调配社会资源,通过信息等资源的普遍共享,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情感和价值需求。另一方面,“轻社交”模式的殖民机制、流量机制和排外机制也暗含着生活世界萎缩、个体发展停滞、情感隔绝加深的多重危机。针对Z世代“轻社交”行为导致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断裂,有必要构建安全和谐的交往环境,引导青年形成主客协调的价值共识,并且加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规范交往、理性交往、主动交往的社交场域,弥合线上与线下交往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结合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羞怯与社交焦虑、归因方式、乐观取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两个可能影响羞怯对社交焦虑预测的因素:归因方式和乐观取向,构建了羞怯、社交焦虑、归因方式和乐观取向四者相互作用的假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揭示了羞怯与归因方式、乐观取向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归因方式与乐观取向在羞怯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双中介作用:一方面羞怯直接影响社交焦虑,另一方面羞怯通过影响归因方式影响乐观取向,进而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3)
微博作为快速发展的网络社交媒体,在中国网民中得到广泛使用。大学生作为中国网络用户的一大群体,自然也是微博的重要用户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微博成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网络社交媒体。因此,探讨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探讨微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梅 《人民论坛》2023,(3):93-96
“取消文化”已经成为今日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对美国政治和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公众人物或知名公司因不当言论而被抵制、被“取消”的事件时有发生。“取消文化”源于美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和反种族歧视运动,在表现上与“政治正确”“觉醒文化”和重塑历史运动密切联系。我们看到,“取消文化”在捍卫女性、少数族裔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在追求多元、平等和正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另一方面,矫枉过正的“取消文化”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和极化,使美国社会深陷“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有很多学生因此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老师组织的这堂心理辅导课,旨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讨论、分享感受,互助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关注他人,减轻社交焦虑,突破社交障碍、学会表达自己并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这篇课堂纪实,或许能给读者一些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妇运》2013,(12):26-28
青岛市妇联把帮助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改善妇女民生的大事,大力实施“女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借助党政支持力、社会助推力、媒体宣传力,创新了创业基地、导师队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着“缺少科学的规划与指导”、“目标过于宏大”、“机制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引入项目化运作模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研究课题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开展,通过对项目的管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走上一条科学化、规范化的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短视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新兴工具。由于短视频内容的良莠不齐以及长期使用短视频所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深受其影响。本文通过对10305名青年大学生的调查研究,透视青年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现象,剖析青年大学生青睐短视频的缘由,检视短视频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从坚持内容至上、技术赋能、价值引领、完善监管机制、发挥主体动能性等方面因势利导,发挥短视频的正向积极作用,为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塑培基铸魂。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是青年女性呈现身体的重要平台。从数字技术层面看,青年女性在交往性身体的视觉创作中进行审美劳动,以蒙太奇式的身体剪辑与拼贴完成了非线性的生活叙事,并透过美颜滤镜寻找理想身体的自我投射。从社交平台层面看,在“美丽工业”的催化下,资本与平台紧密勾连形成新的数字消费模式,女性身体被平台流行文化嵌入,在资本编织的完美话语里主动发掘体貌缺陷。青年女性日常性的媒介使用与身体呈现被技术及平台圈禁,负面身体意象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当代大学生价值理想构筑的途径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单一型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社会的转型时期,广大青年也正在经历着心理态度、价值理想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过程。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重塑、价值理想构筑的压力。在思想的转轨过程中,思想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率先感到了价值理想冲突和个人角色重新定位的困惑: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高风亮节”成为受人冷眼的“自命清高”;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被视…  相似文献   

18.
早在五十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就提出,现代社会是焦虑的时代;同时,他还将这种焦虑的产生归因于人们缺乏自我感,是人们寻求社会认同过程中发生异化的结果——因为“我是你所希望的我”,我就不是我了。今天,作为现代社会病症的焦虑情绪仍然在蔓延,但焦虑的产生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从而使社会呈现复杂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社会公共舆论空间,进而影响和主导了国家的社会与政治议程。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信息社会和舆论社会,  相似文献   

19.
郑华萍  郭鹏 《前沿》2009,(5):126-129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在新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为指导,就是要在实践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所呈现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明确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以其建构“主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努力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行动”的视角出发,借鉴“理想类型”的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进行“理想类型”的区分,可划分为:目的合理性就业、价值合理性就业、情感性就业、传统性就业、随机性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