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尔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序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与首尔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有关的文化政策及其研究情况的比较研究,包括比较分析两个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文化政策。城市发展战略上的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进入20世纪以后出现的国家社会发展的新范式(paradigm)非常强调文化艺术,所以从这种范式来看,城市发展战略一定要优先考虑文化的因素;第二,文化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每个大城市想要努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一定要考虑城市的Amenity———其含义为:给人舒适的环境,包括便利性、审美性、文化性,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  相似文献   

2.
上海的这些变化是无心之作吗?当然不是,角角落落虽小,却是上海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带来的新一轮成长。市委书记李强说:"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新民周刊》2024,(13):6-7
<正>对于开埠较早、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面包是许多上海人的主食之一。据说上海人有100种吃面包的方法。而对于外地朋友来说,在社交平台上,“上海土特产”点赞数最高的帖子中,经典海派西点、网红面包被认为是“上海制造”的随礼佳品。可以说,上海有着全国最卷的烘焙市场,但也因此成了“面包脑袋”的天堂。而具有海派文化印记的面包产业,涵养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上海城市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5):12-23
百余年来,上海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漫画艺术大家,也为时代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直至今日,几代漫画人用艺术的视角俯瞰新老上海的时代变迁,讲述中外艺术家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用漫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5.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44):38-39
"毋庸置疑,保护母语和家乡话就像保护参天大树的树根一样,是对曾经哺育滋养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城市最好的回馈。"上海人唱上海话,天经地义。"汏脚水么烧",王厂长王昊一张口,上海人就hold不住了,一个个手舞足蹈——听惯了粤语京腔,突然听到上海人搞笑《圣斗士星矢》,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心情乃为之大快。上海人唱上海话,非自王厂长...  相似文献   

6.
黄祺 《新民周刊》2017,(1):28-31
2016年的上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也因此有了更多引人驻足的魅力。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无论居住在上海的人还是未居住其间的人,都会对上海有更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阙政 《新民周刊》2017,(11):86-91
真实的上海,不仅有欧式高楼、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更有洋派公寓、新式里弄、棚户区、滚地龙,乃至被人遗忘多年的工人新村。在百年岁月里,各国殖民者、各地来沪的人,都留下了他们不同的足印,为上海的城市建筑添过砖,加过瓦。上海,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万国博览会”。  相似文献   

8.
王煜 《新民周刊》2022,(36):28-29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终于破解了超大型城市的副食品供应难题。用来排队占位置的砖头,是很多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物资匮乏年代,大清早的菜场门口,家家户户必须派人排队,才能采购到一家人这一天餐桌上的原材料。如此的景象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9.
应琛 《新民周刊》2022,(24):8-15
2022年的这个春天,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史无前例地“静下来”,而一些人却夜以继日地玩命“跑起来”——大上海保卫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10.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12,(44):40-41
上海话并不只是上海人家常的生活语言。事实上,上海话更是展示这座城市文化内涵、市民智慧与城市精神的载体。上海的土特产——独脚戏、滑稽戏深受市民喜爱。而独脚戏、滑稽戏与媒体的"亲密结合",无疑更扩大了上海话的影响力。不过如今,就和各地一样,"讲故事"几乎成了电视机里最重头的方言保留节目。电波传欢笑且不论自戏曲曲艺出现以来...  相似文献   

11.
颜光明 《新民周刊》2012,(38):24-27
上海人提起桑塔纳备感自豪,它就像上海的"外滩",在融入全球化的语境中正在展示一种自信与担当。而今的桑塔纳对于上海而言,已不是车的概念,而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融进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代表了现代性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湘君 《新民周刊》2023,(26):68-70
<正>这位高挑秀丽的俄罗斯姑娘,现在愚园路上开了一家俄罗斯餐厅,不仅为上海客人提供家乡菜,还在网上开设视频,教人做正宗的俄式罗宋汤。吃罗宋汤,应该是普通上海人家与俄罗斯最直接的关联了。Jenya说:“我们也一样,在家里经常要喝罗宋汤,罗宋汤代表着妈妈的味道。”这位高挑秀丽的姑娘来自俄罗斯,现在愚园路上开了一家俄罗斯餐厅,不仅为上海客人提供家乡菜,还在网上开设视频,教人做正宗的俄式罗宋汤。  相似文献   

13.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42-47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相似文献   

14.
漫漫谈     
崔泓 《新民周刊》2022,(12):42-42
1.背水“疫”战面对上海的疫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做对的事,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致敬每一个守沪者,上海加油,早日“痊愈”!  相似文献   

15.
黄祺 《新民周刊》2017,(5):98-101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发展说明,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加上"特区"的特殊魅力,果然引来了优秀的人才。这是一间乳白色基调的办公室,棕色家具,书架中间立柱贴了玻璃板,上面写着各种符号,沙发泛着温润的光泽,一盆绿植摆在窗边,上海冬日的阳光照进来,让人感觉整洁又舒适。  相似文献   

16.
金姬 《新民周刊》2024,(13):22-25
<正>开埠181年来,上海滩上的面包品牌来来往往,有的已有百年历史,有的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都见证了这座城市对于面包的热爱和享受。上海,作为最早大规模食用面包的中国城市,也是中国拥有最多面包品牌之地。数据显示,上海坐拥8000多家烘焙甜品店,每月新开面包店近百家,几乎每个上海人都能说出几家自己心仪的烘焙店。开埠181年来,上海滩上的面包品牌来来往往,有的已有百年历史,有的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都见证了这座城市对于面包的热爱和享受。  相似文献   

17.
拿到本期杂志的时候,正是2016年与2017年交接的时分。岁月更替,回望刚刚过去的365个日夜,上海,有哪些事情让人记忆深刻?讲一个大城市里的小细节。上海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在这一年里正式表明,将一步步坚定地迈向全球卓越城市。8月22日,上海向社会公示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在这份规划里,...  相似文献   

18.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2,(26):28-29
徐家汇体育公园,今年底将基本竣工,成为上海设施设备最齐全的市级体育文化聚集区之一和城市的新地标。进入7月,上海陷入连绵的高温酷暑,但对于足球爱好者来说,这种天气并没有击退他们在绿茵场上奔跑的热情。在上海“万体汇”成片球场的背后,是正在紧张进行改造施工,被俗称为“万体馆”和“八万人”的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以及上海游泳馆。  相似文献   

19.
应琛 《新民周刊》2023,(42):22-27
<正>百威亚太“链”动本土产业,更以场景为突破口,从酿造“好啤酒”到创造“美好生活”,为消费者创造快乐,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要知道,上海人也是很爱喝生啤的。彼时每逢夏天,上海的街头总能看到一群抱着热水瓶、拎着铜吊或钢精锅子在排队等散装啤酒的人。在上海,是要讲“零拷”的,不讲买的。拷散装啤酒,也从来只定点不定时。散啤没有经过巴氏杀菌,所以它隔夜就坏,因此市面上卖的绝对都是当日的酒。因为时间不确定,所以排队的人里也有帮家里大人拷生啤的小孩。他们中不乏回家路上偷喝上一口的。很多上海人的喝酒历史就是从此开端。  相似文献   

20.
宋晨希 《新民周刊》2020,(16):95-95
既然在城市生活,压力如此之大。那么,人们是否要逃离城市,回到田园牧歌的乡村中去?近些年,中国大部分年轻人在职业规划中,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毕业以后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留在大城市,人们会享受发达的城市服务,先进的医疗,良好的文化和教育,但环境的污染、巨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也是人们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