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聚焦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基于住房的居住、投资和权益三种属性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安居效应、财富效应、服务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住房产权可能影响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中介效应,即公平感知的心理机制。研究将全国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数据(CGSS2017)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宏观数据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成为青年人评价自身阶层地位的重要指标。第二,住房的安居效应、财富效应、公共服务效应对不同青年群体存在差异性影响。第三,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存在心理机制的中介渠道,拥有自己的房子,部分地通过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平感知,影响了他们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2.
住房状况是影响青年人口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基于理论分析,识别住房状况影响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检验住房的经济和社会属性对不同住房状况的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有房青年的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无房青年。房价上涨对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受住房状况的调节,房价上涨对无房和仅有1套住房青年的生育意愿存在挤出效应,对有2套以上住房青年的生育意愿存在财富效应。住房的公共服务获取权属性提高了有房青年相对于无房青年的生育意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住房通过对青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提高了有房青年相对于无房青年的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3.
胡蓉 《青年探索》2016,(5):25-33
在当下中国社会,住房成为了青年中间阶层在都市生活中面对的主要压力之一,住房既在客观上影响其生活方式,也在主观上影响其生活感受。为了研究住房产权、住房消费、住房条件等住房状况与青年生活幸福感间的关系,特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构建认知取向和情感取向模型,对幸福感内部结构要素进行细致分析,以最终揭示住房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从幸福感总体模型来看,住房状况是影响青年中间阶层总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住房产权对总体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住房消费压力则会显著降低幸福感,住房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曲线关系。从幸福感结构分析模型来看,住房因素对于情感取向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住房状况主要通过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地位认知来对幸福感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观绩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学界也认为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参与行为以及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在统计上并不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而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和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比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具有更加强烈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在青年中间阶层已奏效不大,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已超越了物质性的维度。随着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增多,如何处理依法办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放慢之间的张力是政府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青年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分析表明,父辈住房差异对青年初职获得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相比农村自有住房,父辈拥有城镇商品住房会显著提升子代的初职获得;父辈住房资产越高(以住房资产划分的住房阶层越高),子代的初职地位越高;以教育为代表的自致因素不但直接影响着子代的初职获得,而且能够改善父辈住房劣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住房差异不只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果,也可以独立于劳动力市场而作用于不同人群的利益分化。在青年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背景下,以完善城市住房制度来促进青年就业,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既有关于住房与生育意愿的讨论较少关注住房产权社会规范与安全意义。本文使用七期合并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聚焦住房产权的安全规范机制,讨论住房对已婚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家庭住房数和住房产权正向影响已婚青年生育意愿;二是消除住房财富效应后,“有房住无房产”青年相对于社会租房群体生育意愿更强;三是住房产权通过抚养体验影响已婚已育青年的再生育意愿。本文为住房与已婚青年生育意愿的讨论补充了安全规范与抚养体验机制,为住房保障政策完善提供了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小庙村的村民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的考察,发现村民认同的社会阶层主要为中下层及中层;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村民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有产权住房数量"、"是否有小汽车"等变量。村民主观阶层认同标准集中于财富类变量的现状,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08,(1):5-5
据福建日报2007年12月7日讯,省政府近日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要求2007年年底前,所有市、县要全面启动廉租住房制度。设区城市要对符合规定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年底前,所有县(市)要对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起,各市、县要将保障范围从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十一五”期末全省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农民工等其他城市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住房作为青年流动人口跨越户籍排斥,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对改善自身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调查数据,探讨了住房获得对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住房获得对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无住房的青年流动人口相比,自有住房青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更高,并且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二是从影响机制来看,自有住房不仅能够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使其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流动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超时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对其健康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三是与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相比,大城市和东中部地区住房所依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更多,对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改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0.
空间拜物:城市青年住房消费的仪式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青年的住房消费从一开始便赶上了去福利房时代,在涌动着资本、权力、认同和地位的住房市场中,城市青年无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一轮又一轮攀升的房价,像赶赴盛宴一样投身住房消费,对CGSS2005的数据库18至35岁青年被访者的SPSS分析也证实这点.城市青年在参与住房消费过程中已呈现仪式化倾向,他们的购房行为已从集体消费转向集体展演,对住房的认同已从经济资本扩展到符号资本,由此建构的住房阶层也正演绎为住房神话,这种空间拜物情结能否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得到消解还需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1.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我省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方娟 《公民导刊》2005,(10):48-49
为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困难,2003年,重庆市开始对人均住房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同时享受低保以及在本辖区居住三年以上的城镇人口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并计划5年内,将全市所有“双困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目前重庆市已有2000多户双困家庭住上了廉租住房。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居住空间等结构主义变量和家庭背景、相对剥夺感等建构主义变量对农村青年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青年的阶层认同特点为"中层及以下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居住境况越好、家庭经济地位评价越高,其认同的阶层地位越高;而相对剥夺感越强,其认同的阶层地位越低。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分配机制,以及提升农村青年获得财富的能力,从而提升农村青年阶层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15.
方娟 《公民导刊》2007,(9):24-25
国务院制定相关意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近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以下简称“24号”文)明确表示,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备受关注的《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经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城镇住房保障为住房困难且收入、财产等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家庭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满足其基本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7.
程良波 《新东方》2010,(3):57-59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进程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同时,首次提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根据该《决定》的指导精神,在同年出台了《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将经济适用住房定义为“由相关部门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户提供按照国家住房建设标准建设的价格低于市场价的普通住房”。  相似文献   

18.
丁宁 《当代建设》2002,(4):14-14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犤1998犦23号)实施以来,全国已有许多省市按照通知要求制定了较为详细又可行的配套政策,已出台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方案的省市,大多数城镇已开始住房分配货币化,紧紧抓住促进住宅消费这一中心,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善住房供应、扩大个人住房贷款、搞活和规范市场、发展物业管理、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快建立住房新体制,提高住宅与房地产运行质量,促进住宅与房…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7,(5):34-35
新华社8月13日受权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总体要求: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20.
《山西政报》2007,(14):14-16
近年来,我省在大力宣传贯彻《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0号,以下简称《条例》)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不断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有部分市存在“管委会决策”不落实;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工作进展缓慢;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个贷率较低且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