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道德教育的实践本质理解道德教育的实践本质应从道德的本质谈起,但道德又是同伦理相联系,所谓伦理即人与人之间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秩序、次序性社会关系,诸如:朋友有信,兄友弟恭等。这种客观的伦理关系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定要求,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这种行为准则和规范被人们自觉接纳,并见之于行就是道德。显见,伦理道德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要求,是一种实践关系,因而,道德的本质就是这种实践关系的反映,它既是一个特殊意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道德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2.
七、研究生婚恋价值的取向 婚恋价值观是人们对婚恋基本问题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包括婚恋动机、婚姻自主倾向、择偶标准、性观念等内容。其形成和发展受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道德规范的制约,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的。 (一)研究生恋爱动机的考察 恋爱动机是恋爱观的核心,直接反映婚恋价值观取向  相似文献   

3.
董霞 《青年论坛》2004,(2):19-20
青年道德规范是青年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行动准则和行为标准,青年道德规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规范导向的时代感(点)、规范要求的层次性(面)、规范目标的前瞻性(线)。  相似文献   

4.
从青年的思想行为入手,剖析青年价值选择的后现代特征:思想与行为脱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传统道德规范作用弱化等。通过文献整理,理清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为冲突和建构并存。建构体现在倡导基本价值规范的最低共识上,有助于形成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规范直面多元与中心、相对与绝对、物质与精神等不同诉求的关系,这对于青年成长是更为有益的事情。落脚到教育实践,在青年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面临更多的契机和全新的教育选择,以便青年能够通过自由地运用理性来形成价值观和信仰。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思想的载体,它主要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其中,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文化的核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正是要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通之处,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重视和研究文化载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职业道德,即人们在各项职业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由于职业活动是社会职业工作者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干。可以说,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在职业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一个人如果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就不能  相似文献   

7.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意识形态向人们行为过渡的两种主要表现形态。通过道德规范的自律作用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是要根据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关系,确立当代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的总要求,进一步凝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化具体道德规范建设;通过法律规范的他律作用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重要环节中贯彻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做到科学立法、秉公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法德并举,要求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建设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内涵设置上具有协调性,并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一外一内"相配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实践活动必然要以责、权、利的协调与和谐为准则。所以,责、权、利必然成为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职业道德的深层次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系统协调规范人们的职业行为,协调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本质。判断从业者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就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履行了其应尽的职责,是否运用了合理、合法的权力,取得的是否是其应得的利益。第一,每种职业都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种职责是社会职能的具体化。如军人的职责,在于…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人生观》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门课的教学,不能从现成的理论原则出发,而要根据发展的社会实践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明确它的育人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科学人生观》的育人功能,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导向功能。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方面,它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自己实际生活过程的认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状态。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的市场主体间是靠契约联结在一起的,为了保证这些契约的公正和得到遵守,就需要完备的社会规范来加以约束和保障。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一定社会的统治者从特定的利益出发,通过国家将现存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社会化、制度化、法律化,从中概括出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规定人们可以、应该怎样行为或不可以、不应该怎样行为。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非国家组织的规章、习俗、礼仪、共同生活准则等。一、政绩造…  相似文献   

11.
一、法与德、法治与德治及其相互关系 法与道德都是调节社会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但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原则的总和,是用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依法办事,避免随意性和任意性,能保证国家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和人民的合法权益;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人的价值判断及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虽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0,(1)
正泱泱中国,礼仪之邦。《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是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整体反映。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年初强调:“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重的思想,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一、德治是法治的基础第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而道德规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提升为法律制度。许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爱祖国、爱劳动等都通过立法程序提升为人人应遵守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4.
陈云峰 《创造》2003,(7):33-34
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握世界,具有认识社会现实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规范不同于法,不是靠国家的强制手段来实行,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实现。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自私、诚实和虚伪等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法更加广泛,虽然道德不像法一样具有强制性,但是社会所共同形成的舆论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有时这种力量是法所不可比拟的。道…  相似文献   

15.
人类通过劳动把自己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向自己的行为提出了一系列的自觉要求,于是就逐渐形成了行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各个时代的伦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行为的伦理结构和价值标准,也探讨过情感与人性,道德与道德情感的联系等问题。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才在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和批判继承前人优秀道德遗产的基础上,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作为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北京将掀起文明礼仪宣传的热潮。本专题将通过不同论点,展现人文奥运理念给现代的人们带来的变化,表达你我共同的心声——2008,让我们相约在礼仪奥运之年!  相似文献   

17.
(一)人际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广义上说,人际关系包括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以及反映这两种关系的相互交往关系(在精神的关系中除伦理道德关系外还有政治的、法律的、艺术的、宗教的关系等等).从狭义上讲.它是指人们间的伦理道德关系.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这种原则和规范不是靠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来强制实行,而是靠舆论,内心信念和觉悟程度来贯彻的.因而任何进步的道德都或多或少的要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涉足了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后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把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是由人们的一定需要引起,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是人对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的依赖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仅形成了对某些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而且形成了对不断更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依赖关系。但在现实情况下,需要主体(人)与需要客体(主体所依赖的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9.
薛静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109-111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关于善与恶认知的具体体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反映了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所谓道德原则,就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人们道德行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或称作基本规范。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与道德规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道德原则可以说是总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可以说是具体的道德原则。道德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导着所有的道德规范,而又通过各个具体的道德规范,显示出它的作用与特征,是道德阶级性的集中反映。所以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道德,有不同的道德原则,直接反映出不同阶级的利益与要求。在私有制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道德原则是利己主义,一切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这种道德原则是为维护私有制服务的。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基本原则必然是维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集体主义,而不可能是利己主义。近年来,有人认为我国目前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虽然是公有制,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高,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政策,其道德原则不应该是集体主义,而应该是“合理的利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