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法学研究》1996,(3):159-16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全国十四家法学报刊参加的“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有奖征文评选活动圆满结束,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六篇,奖金¥6000元/篇) 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载于《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刘作翔、肖周录:《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载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 蒋立山:《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与实施步骤》(载于《中外法学》1995年第6期) 赵秉志、赫兴旺:《中  相似文献   

2.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本刊和全国其他13家法学报刊参加的“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学论文有奖征文评选活动已圆满结束。评选结果如下: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6篇,奖金¥6000元/篇) 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刘作翔、肖周录:《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中国法学》1995年第2期)  相似文献   

3.
陶威(以下简称“陶”):郭教授,上次您在关于“权利本位”的争论的谈话最后,提到Z教授在《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批判性长文,引起了一场小范围的、局部的论战。你所讲的“小范围”“局部”是什么意思?郭道晖:(以下简称“郭”):这是说,由他挑起...  相似文献   

4.
崔齐东(以下简称“崔”):听说你于1995年在《中国法学》发表了《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一文,从而引发了一场论战。你是否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陈桢(以下简称“陈”):这不是我挑起的,我那篇文章恰巧是Z教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2009,(1):111-111
为繁荣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事业,推动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根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司发通[2001]05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规定,司法部决定开展“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治实现方略(笔谈会)实现法治的“四要”郭道晖(《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教授)中国要实现法治,需要把握下面四个要领:一、既要民主法制化,更要法制民主化。前者是指要把宪法已确认的人民权力与公民权利法律化。其中特别是人民的监督权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现...  相似文献   

7.
《广东法学》2008,(2):31-31
根据2007年12月3日《司法部关于发布2007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立项课题的公告》(第72号):根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司发通[2001]057号)的规定,按照《关于发布〈2007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及受理课题申报的公告》(司法部[20073第66号)的要求,司法部受理2007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申报课题845项,  相似文献   

8.
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陈桢一、失控的事态发展,极端尖锐的形式(一)张光博先生的长篇论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8月9日出版,以下简称《张文》)否定当...  相似文献   

9.
法学争鸣应当讲求学风王吏民读过《法学》1997年第4期《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署名陈桢,以下简称《是非》)文,感慨良多。该文讲的是与张光博先生的法理学“是非”之争。张先生在学术观点上与他人存在争论早有所闻,但不知已经到了该文所...  相似文献   

10.
《广东法学》2007,(1):80-80
为了繁荣发展和指导全国法学理论研究,司法部“2006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面向全国公开申报。据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司法部关于发布2006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立项课题的公告》([2006]第63号):根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司发通[2001]057号)的规定,按照《关于发布〈2006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及受理课题申报的公告》([2006]第59号)的要求,司法部受理2006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申报课题1118项,经初审、专家通讯评审和专家会议复审,共152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重点课题18项,一般课题61项,中青年课题30项,委托课题6项,专项任务课题37项。广东法学界、法律界有10项课题获准立项。  相似文献   

11.
法院不是“量刑工具”──也谈法院能否改变指控罪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拜读《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法院不宜直接改变罪名》(以下简称《不宜》)之前,对与作者观点相类似的文章也已读过几篇:一是1999年4月9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一位法学教授的意见》,作者左卫民认为:“法院变更了检察机关起诉的罪名”的做法“值得探讨”;二是1999年4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前沿》第3辑刊登的《关于綦江虹桥案的几点法律思考》,对“法院判决能否改变检控的罪名”的问题,作者赵秉志也认为“大有可议之处”;三是该辑《法律前沿》还刊登了《论虹桥案中被告赵祥忠的定罪程序》,作者江晓阳十分肯定地称:“法庭不得…  相似文献   

12.
关于法学中“29个多”问题的理论是非张光博陈桢先生一稿两投。以《1995—1996年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法学》1997年第3期,又以《认真看待当前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为题发表在《当代法学》1997年第3期。其中摆列了张光博否定的“主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如何实现“法治国”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法学理论界近来的讨论热点。华东政法学院郝铁川教授指出(文获《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1期).中国的“法治国”目标与西万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西方“法治国’产生的条件是经济多元化、政治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多元化’买际上就是市场化;而中国“法治国”产生的客观条件则是经济上的多元化和思想政治上的一元化。如何解决经济多元化和思想政治一元化的冲突问题,是中国实现“法治国”目标时所碰到的一个特殊难题。第二,西方“法治国”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自…  相似文献   

14.
西北政法学院法学教授、《法律科学》杂志主编刘作翔博士撰著的《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一书,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系山东人民出版社“法理文库”之一种。全书30余万字。集中反映了作者近些年来关于民主、法治、法学等问题的系列性思考和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为“法律的思想”。此篇中作者用6章的内容系统地表达了关于建立一个理想的法律模式的宏观思考;中篇为“法治的理念”。共有11章,主要内容有:中国现代化与法制的关系;法制现代化及中国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关于民主与法治思想的异同与…  相似文献   

15.
我对法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看法●孙国华《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发表了丁以升同志的《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以下简称丁文),批评了包括拙文(发表于《法学》1996年第4期)在内的几篇文章。我认为丁文对拙作有重大误解,特申论如下:一、关于“契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2009,(1):108-110
根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司发通[2001]057号)的规定,按照《关于发布(2008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及受理课题申报的公告》(司法部[2008]第76号)的要求,司法部受理2008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申报课题1139项.  相似文献   

17.
法哲学是不是资产阶级法学的“独占品”?要不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这些都是当前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继文正邦同志《应当开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研究》(载于《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之后,傅季重同志又发表了《法律哲学研究的对象及其任务》(载于《法学》1982年第3期)。这两位同志都明确否定法哲学为资产阶级法学所“独有”之说,阐发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这门学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国法哲学研究和其他法学  相似文献   

18.
孟勤国教授,1957年4月生,浙江绍兴市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长期任教于广西大学,1995年回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民法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孟勤国教授一直潜心于民商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光明日报》、《内部文稿》、《法学评论》、《现代法学》、《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近2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摘登或收入要目,合作出版专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司法》2009,(11):110-112
根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司发通[2001]057号)和《关于开展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的公告》(司法部[2008]第83号)的有关规定,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申报受理工作于2009年1月5日开始,3月5日截止,共受理各类成果744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学》1995年第5期发表的陈恢先生与张光博先生商榷的文章,题为《是“正确百降”还是误导》(以下简称陈文),拜读之后,颇感震惊。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愿就文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一、陈文是针对张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提出商榷,字里行间竟带着莫大的情绪,什么“发表社论”、“口气过大”等等,这究竟所谓何来?依读者之见,张文不过是谈了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家之言.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