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岩 《求索》2012,(8):166-168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形象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20世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一系列"文化巨人式英雄",既是对自古希腊以来的"半神式"英雄传统的可贵坚守与回归,也是对英雄母题传统认知范式的突破与超越,使英雄的种族涅槃变异而再生,从而赋予"英雄"概念以特定的指涉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雄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当代军旅文学在对英雄主义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英雄叙事"。它在不同时期的英雄塑造和书写,一方面突出英雄不变的内在品质和情怀,另一方面努力探讨和拓展英雄的内涵,为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大批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与追随的英雄形象。它对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识,培养民族的英雄气质、英雄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影视作品历来重视青年形象的塑造,五十至七十年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力倡导英雄形象的塑造,八十年代在文化反思的热潮下青年形象回归凡人,九十年代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偶像符号成为影响广泛的青年形象。这一方面有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所致。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公安侦破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竞相把公安侦破题材引入其创作领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观众的欢迎,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也必须看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创作中的虚假现象,情节组织缺乏缜密的构思,叙述描写技巧的粗糙幼稚等等,而其中最值得探讨的是公安干警英雄形象塑造问题,它似乎更集中更普遍地反映了公安侦破文艺作品的弱点和不足.这不仅关系到一部具体作品的优劣成败,而且关系到公安侦破文艺作品的创作整体水准的提高和深化.本文拭从反对“非英雄化”观念出发,透过对“英雄神话”和“英雄诗意”的阐述,探讨一下公安干警英雄人物塑造中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准确理解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协调“刑行”和“刑民”关系的重要保障。本罪首先保护的是民族精神,其次保护的是社会公众的爱国精神。“英雄”“烈士”为并列关系,且“英雄”不仅包括“过世的英雄”还包括“活着的英雄”。“英雄”作为规范构成要件要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其一,从所处的领域或者行业来观测,“英雄”行为应当具有专业性;其二,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英雄”行为应当具备关键性;其三,从评价基准来讲,“英雄”行为应当具备相当性。尽管本罪与侮辱罪、诽谤罪因保护对象的差异而在法益保护方向上分道扬镳,但实行行为的判定却可以相互参照。“情节严重”的理解需要结合本罪保护的法益,同时借助量化结果、犯罪类型和社会评价三个指标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在塑造了众多行侠仗义的男性英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的生活被男性所规范,体现了父权为基础的忠义英雄对女性的愿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1,(5):19-19
今年2月23日是侦察英雄杨子荣英勇牺牲64周年纪念日。长篇小说和同名电影《林海雪原》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主角——侦察英雄杨子荣,是根据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第2团在深山老林剿匪的真人真事塑造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8.
王宝强在4月4日接受采访时承认,他在即将开拍的《为了新中国,前进!》中扮演英雄董存瑞。而董存瑞的侄儿董继先对王宝强来扮演自己的叔叔也点头认同。为了塑造好董存瑞,王宝强特地抽时间去了趟董存瑞纪念馆,“并不是剧组安排的,我觉得自己必须来一趟,一是向英雄致敬,还有就是从亲身感受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9.
陆莲枝 《前沿》2012,(20):131-132
《莫一大王》和《贝奥武甫》是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诗,由于受壮、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壮、英语民族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异同特征反映了两个民族都崇拜英雄,但也映射了壮语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英语民族张扬个人主义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10.
大约没有一部书像《水浒》那样,曾被充分“时政”;大约没有一部书像《水浒》那样,亦被彻底“民间”。如今著名杂文家黄波出了本《说破英雄惊杀人》,大约更没有一位作者像他那样,对这部名著中的人与事,进行如此彻底的解构与重建、解剖与恢复。  相似文献   

11.
李丽珍 《人民论坛》2012,(26):202-203
美国电影塑造的平民英雄不仅频繁出现在大荧幕上,更是深入到社会民众心里,得到认可推崇,反映着美国人文化心理中最普遍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理解的状况。文章从个体的英雄情结、成功价值观和性格特质成因三个角度分析美国对平民英雄的认同现象,以期对我国英雄人物荧幕塑造和题材发掘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走西口>是一次历史视域的现代性建构,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将"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小人物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可以从多角度、多元化进行思考的历史与现实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胡兰,年仅十五岁的革命烈士,山西人民的骄傲。为了纪念自己的英雄女儿,弘扬胡兰精神,山西的作家、艺术家们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分别以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话剧、歌曲、歌剧、曲艺、舞蹈、绘画、雕塑、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塑造刘胡兰的英雄形象,表现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一生。最近,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傲雪花红》是我省第一部以舞剧形式歌颂英雄刘胡兰的艺术作品。舞剧《傲雪花红》篇幅不大(四幕加序和尾声),但很精致;表现的时间不长(从春到冬,仅仅一年),但很完整。把一个…  相似文献   

14.
张璐燕 《求索》2012,(4):156-158
"反英雄"的创作范式,解构了少数民族自古有之的"英雄情结",同时为少数民族文学人物与时俱进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反英雄"在态度上表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学对真实生活的追求,而其丰富的类型诉说的则是民族价值、民族精神外在的表现。从积极向上的平凡一族到被驯化了的小人物,从麻木、迷茫的一代到空虚荒诞的一代,他们虽有不同的表现,但都同属一类。新疆当代"反英雄"经典人物的创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从真实的描述到深刻的反映,从隐匿性的内涵到显性的表征,从读者的接受到读者的共鸣,它为新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增添了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乱世出英雄,治世颂英雄、学当英雄本是历史常态,然当下中国,贬低和虚无化英雄之怪相却迭出不穷、令人警醒。对此,我们决不可听之任之:英雄精神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历史证明,缺乏英雄精神的民族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建当代中国社会的英雄主义精神之维,盖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英雄主义精神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以突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二是积极营造景仰英雄、爱戴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转变宣传方式,使英雄形象更加可亲、可敬、可学。  相似文献   

16.
周斌 《人民论坛》2021,(8):104-106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作拍摄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风格的"超级英雄"电影,是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的。我们要立足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开掘出可以创作演绎"超级英雄"电影的题材内容。要努力塑造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生活气息并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超级英雄"银幕形象。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电影科技手段,努力使国产"超级英雄"电影在视听造型等方面能与好莱坞同类大片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一八四○年,优秀的俄国作家菜蒙托夫向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贡献出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这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竟成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一颗灿烂的明星。《当代英雄》对于研究俄国文学的最大价值,是成功地塑造了“多余人”的典型毕巧林。“多余的人”的形象在俄国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世界文学中罕见的、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高尔基在谈到俄国文学的意义时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文学的特  相似文献   

18.
张远波 《理论月刊》2007,(6):126-129
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相比,以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和《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为代表的新革命历史小说,把表现革命英雄人物的领域从战场拓展到了人物生活的各个层面。“英雄岂止在战场”的英雄书写方式,是新革命历史小说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全面超越和全新突破,它带来了英雄形象、英雄观念、英雄内涵等一系列根本变化。在这些优秀作品的启示和带动之下,革命历史小说必将出现一个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9.
文人小说在18世纪的通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文人小说中,文人英雄形象大大增多,他们不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世事,而且才华出众,常常是文武双全。这种文人英雄形象在通俗小说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只有联系18世纪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这种文人英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以往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多从知识全球化、地方性知识、本土文化自觉等人类学和外部的空间的概念进入,而事实上,“文学”一词的涵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从文献到语言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学研究也有一个从重文到重语的发展史.从与时间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流变对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做出探讨,可发现来自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文学形态的多层次、复杂性为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则成为文学人类学勃兴的现实促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