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李永安 《乡音》2011,(9):24
关注民生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任务。政协履职要切实关注民生。近年来,武安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把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履行职能的一个重点,突出政协优势和履职特点,积极化解矛盾,增进社会团结,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族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学术界多有争论,其中重要的争论点是关于族群划分、族群认同以及族群互动。论文从梳理国内外族群相关理论入手,探讨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特征、模式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分析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民族互动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高校几乎全部成立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存在办学时间不长、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等特点,从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的学科优势上看,同内地高校差距甚大,不可同日而语。但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发掘和弘扬所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地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特殊使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发掘和弘扬所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地区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特殊使命,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倡导充分发挥多元民族文化特性,特别是民族高校所处民族地区的典型性民族文化的特性,将之有效应用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中,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创新学生管理教育方式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海情 《前沿》2012,(19):21-23
当今我国社会总体状况平稳,但风险增多,尤其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民族高校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想要探讨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要对影响当今民族高校、民族大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从组织环境、交互环境和关联环境三个层次及其包含的十二个具体因素的分析能使我们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安全稳定工作有所掌控.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民族地区妇联肩负着促进各民族妇女平等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责任。一、科学把握民族关系特征,明确妇联工作思路新疆地处西部边陲,与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47个民族中有13个主体民族的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种生活习俗聚居并存的状况,要求我们科学把握以平等、团结、互助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刻理解民族和谐的重大意义,不断明确妇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平等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前提。平等不仅意味着不同人…  相似文献   

6.
《当代广西》2011,(23):4-4
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南宁召开的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讲话。贾庆林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牟昱苍 《前沿》2010,(24):84-86
加强民族地区稳定,对于构建和谐青海,促进青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我省民族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使促进民族和谐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提出了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然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对于缓解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凸显矛盾,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湘军 《传承》2012,(7):28-29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是富民强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玉林市将牢牢把握民生优先.围绕强民本、助民富、解民困、保民安、聚民心这一主线,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快提升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生、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0.
新的历史时期,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拟从伦理学的视角来探索,发现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调节高收入者,提高低收入者,缓解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才能不断解决矛盾,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声琨 《当代广西》2011,(19):11-11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成果社会共享,这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殊意义。“十一五”时期是广西民生工作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二五”时期,广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步伐,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大程度地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2.
宁健 《桂海论丛》2011,27(3):100-103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西南部接壤越南连东盟,是以壮族为主体,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聚集的自治区。在社会转型时期,广西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使得民生问题十分复杂,要深入分析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路径,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卫松 《前沿》2014,(7):129-132
随着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对农民工社会问题的梳理、民族地区农民工的特点、农民工社会管理的历史及其现状,总结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提出民族地区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贯彻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必须结合民族工作的实际,切实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统筹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思想和目标,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1,(1):F0002-F0002
近日,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指出,各级统战部门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多献推动科学发展之策,多出促进和谐稳定之力,多办保障改善民生之事.为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而且绝大多数聚居在边疆或靠近边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日趋严峻。为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抵制和平演变,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活动分子,我们必须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民族地区的各种犯罪信息动态,正确地选择和实施最优决策,把握斗争的主动权,提高整体作战能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民族地区公安管理的特点民族地区公安管理,除具有我国公安管理的主要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一)复杂性。我国民族地区公安管理活动是一项应用性与民族性高度综合的管理活动,它不仅涉及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民族关系、良好的民族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增强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民族内部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规范与秩序,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参与网络.通过民族间的信任与合作,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从而确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民族医药的发展与民族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医药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在其挖掘、继承和发展中起到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对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国办发[2018]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社会公益事业是增进民生福祉、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传承民族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社会各  相似文献   

20.
汪明松 《前沿》2014,(17):141-14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民族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创新社会治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把握方法运用的特殊性、发挥方法综合教育优势、搭建方法运用的新平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根据这些新要求,坚持注重取向性与适应性、渗透性与传导性、差异性与动态性的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