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李培志 《前沿》2013,(7):119-121
社会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与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阶段、水平、环境密切相关。我国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实践与社会权利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也是在维护、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维护公民社会权利既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保障。基于维护公民社会权利出发而实施的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策略、相关政策,不仅具有人文价值关怀,而且还能够有效避免"短视""断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组织"的概念,要求"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将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与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机制并列起来,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四大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的三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社会建设中"社会"一词的理解;关于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关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需要正确理解社会建设中"社会"的含义,全面把握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明确区分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各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主要呈现社会公益性、行业自律性、公众参与性、网络虚拟性的特点。社会组织在公安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其规模越来越大、活动越来越频繁。公安机关应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发展趋势,搭建与社会组织联系沟通的桥梁,构筑"警企共建"、"警企(社)合作"社会治安管理模式,推动公安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社会化,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基础,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鸣 《今日浙江》2011,(9):28-29
从今年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到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议案提案被高度聚焦,中国社会对社会管理创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深入分析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背景,认真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是很有意义的。社会管理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与社会  相似文献   

6.
宋振美 《前沿》2010,(17):103-106
本文从稳态及稳态社会的解析探究了稳态社会能够实现发展之"源";从稳态社会与发展的关系探究了稳态社会能够实现发展之"原"。从稳态社会对社会控制的要求探究了能够实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文萍 《传承》2013,(6):106-107
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考察,指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不仅应当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加强经济建设为基础推进社会建设;还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内涵界定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后的重要继承者都没有对"社会心理"的内涵进行明确诠释。透过普列汉诺夫的宏观论述,再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心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心理内涵界定的实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心理是自发的"去个性化"的共同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心理是以"零距离"方式呈现在社会现实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个体的整体感受状态;三是社会心理是呈现社会个体自身与"他者"的狭隘联系的初级社会意识;四是社会心理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彼此影响下形成的永远开放的意识系统;五是社会心理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榕 《理论月刊》2010,(9):42-44
"国家在场"理论,主要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以后,许多学科将它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来诠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等有关概念的讨论以及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国家与民间信仰、国家与宗族等互动关系的探析。这些研究为"国家在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舶来品","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仍然需要继续进行学术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下简称"稳评机制")对于增强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提升社会和谐与稳定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稳评机制"尚存诸多理念、操作层面的问题。构建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论证、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风险,为决策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障。一、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对政策评估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区域两型社会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立军  周少华 《求索》2010,(4):52-54
构建"两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如何建设区域"两型社会",需要准确测度和把握"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与效果,以便于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数字化"方式描述和评价"两型社会",能为区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执行方向和考核标准,对推进区域"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控制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在性善或性恶的切入点、社会支持与社会联系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上存在着种种不同与冲突。理论的冲突与融合往往带来实践的思考。以两种理论的冲突看犯罪人帮困扶助,它既是一项预防犯罪的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而构建和谐的"社会联系"是其科学发展的基础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丹 《理论月刊》2010,(5):160-163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有着根本区别,是目前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问题。国有企业由于其本身"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的性质,决定了其社会责任的内涵具有特殊性。应该通过产权制度明晰化、社会责任内涵法制化、评价体系科学化、监督主体独立化和多元化等多种渠道来确保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国际上与我国"社会组织"类似的概念,主要有"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的存在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勃兴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才资源开发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本江 《求索》2011,(4):77-78,59
"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才资源开发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人才资源开发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同属性、不同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期以人才资源开发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周学馨 《重庆行政》2010,12(5):47-48
社会稳定,是发展之需、群众之愿、执政之责。当前,我市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双重转型中的"矛盾凸显期"。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了解各个阶层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7.
韩建中 《今日浙江》2011,(14):53-53
近年来,下城区顺应社会需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以"351"工程为中心,注重"夯实基础、以防为主、重心下移、多元互动"的城区社会管理新路子。"351"就是社会管理三个层面上的"五个一"。治安防范工作"五个一"。  相似文献   

18.
韩克庆 《传承》2012,(9):70-70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社会福利研究领域,国内学术界最近提出了"福利社会"这一概念,主张在政府主导下,建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事实上,"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概念大同小异,"福利社会"的概念更多强调在社会福利中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参与,而"福利国家"概念更多强调国家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部署的"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部提出的"三项建设"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应当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围绕大局,树立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理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全面推进新时期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化、多元化、动态化、精细化。  相似文献   

20.
蔡景庆 《前沿》2010,(19):110-114
本文首先从资源环境、人文科技、经济发展模式与调控等方面深入探析了"两型社会"提出的深刻背景,在此基础上,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和马克思"自由国王"对人属性要求的角度,阐述和得出"两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高级阶段必然形态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