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卞纲成 《学理论》2010,(23):190-191
同西方人一贯提倡个人本位的文化思想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社会本位;这是一个“文化黑洞”,其中的“半私”、“半公”的缠结’,时常表现为一种民族性的巨大心理定势,以万应之力,承受各种改革、革命的冲击。而安之若素,守旧依故,使历史的发展不是停滞,就是在原地兜圈子。  相似文献   

2.
范传鸿 《学理论》2009,(12):44-45
关于“三农”问题应对之策的探讨,除了居于技术操作层面的思索之外,还应补充主体性文化精神的维度。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存在于“三农”问题解决对策的视野之内;而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主体性文化精神,则是引领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意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唯上是从就是这种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就是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的具体行为。“官本位”意识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民本位”思想背道而驰,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一个地区领导干部“官本位”意识越浓,科学发展阻力就越大,政治风气就越差。近年来,思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但一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触动,“民本位”思想仍然没有得到确立。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除破“官本位”意识,牢固树立“民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4.
倪闽景 《民主》2023,(5):13-14
<正>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强国的“强”字是形容词,是号召,是目标,是方向。这个“强”字,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强,则青年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战略部署。乡镇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乡镇的基础地位不可替代,培养农村“文化人”,提升乡镇“软实力”,已经到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6.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8.
唐松  韩玲 《理论导刊》2023,(8):57-64
作为一种“次生文化现象”,“饭圈文化”源于青年粉丝面对“内卷化”社会舆论构境的精神能动反映,是粉丝在“理想化”生活“求不得”后对现实的柔性妥协。因此,应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哲学立场出发,基于“以人为本”的治理原则和政治要求,积极引导青年粉丝个性与精神的全面发展。“饭圈”乱象治理有助于扫清文娱领域的“尘土污垢”,引导青年粉丝实现“破圈”转型,实现粉丝与娱乐精神产品、“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资本话语与公共话语的和谐共生,合力推动青年粉丝成为具有强大精神力和坚定文化认同感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中华明自古就有一个世界主义的传统,有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如梁启超、顾炎武;有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先秦诸家;有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张载、陆象山、康有为。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在中华明中是齐备的。建立“全球伦理”这座大厦,需要动用全人类的智慧资源。中华明之世界主义在此重大构建活动中,至少可有如下之贡献:可以对全球伦理之各项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可以纠全球伦理之所偏,帮助全球伦理获得平衡稳定的发展;可以为全球伦理之实现提供方法与途径;可以提升全球伦理之视野,使全球伦理真正成为“普世伦理”或“普遍伦理”,把全球伦理之“全球”视野,提升到“宇宙”视野、“天下”视野。  相似文献   

10.
胡昌方 《民主》2011,(3):55-56
当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严肃指出:“每天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件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有鉴于此,有人诙谐地作了一副对联。上联:“上发文,下发文,层层发文,发长文;”下联:“今开会,明开会,天天开会,开长会。”横批:“谁去落实?”  相似文献   

11.
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弓I申含义即凡事都要有度,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它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因镌刻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留余匾上而广为人知。在元明清代仍被世人奉为施政、修身、教子、营商的圭臬,由此足见“留余”思想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2.
深圳学人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3):F0002-F0002
盛世崇文,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农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深圳学派”的构想,形成具有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的研究群体。受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托,本刊在封二特辟深圳学人专版,通过这个栏目系统展示深圳社会科学界各学科代表人物的学术风采,再现专家学者的学术形象,为打造“深圳学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正确把握其内涵、依据和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内涵来看,如果说“第一个结合”的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重在把握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旨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的客观依据,不仅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禀赋所决定,而且存在于解决我国问题的实际需要之中,其可能性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之上。“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深圳学人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6):F0002-F0002
盛世崇文,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晨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深圳学派”的构想,形成具有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的研究群体。受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托,本刊在封二特辟深圳学人专版,通过这个栏目系统徒示深圳社会科学界各学科代表人物的学术风采,再现专家学者的学术形象,为打造“深圳学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朱大可 《各界》2013,(4):40-4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怀旧浪潮。第一次是1977年启动的“六十年代文化怀旧运动”,大批老书和老电影获得政治解冻,成为文化饥渴症患者的精神食粮。这是“伤痕时代”的典型产物,它所缅怀的对象,主要是“文革”前的文艺作品,以及惨遭迫害的精英分子(科学家、作家和高级官员)的动人事迹。它旨在修复一种叫做“人性”的脆弱事物。  相似文献   

16.
礼义廉耻及其当代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本的伦理纲目。作为“四纲”,承担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作为“四德”,担当起人性复归、道德修复、风气完善的社会使命。历史证明,国运兴衰、道德有无皆由之,因此,提倡礼义廉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党与政府的形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湖南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宋代著名书院岳麓书院,素有千年学府之称。如何传承和创新千年学府“传道而济斯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爱国务实”等得天独厚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一直是湖南大学不断实践、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过程管理,在开辟环境文化、学术文化和阵地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新的贡献,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二等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展现了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梦想传承,是对过去历史的深刻回顾,是对现实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是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中国梦”体现了民族、国家、政党及个人的多维发展,即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和复兴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强盛的政治梦;“中国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对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富足的向往,更是对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等“超越的存在”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百年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理论命题,创立了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思想方法。习近平“两个结合”思想方法的原创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创立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新范式,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话语表述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高度重视和多维解析,建构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完整的动力机制;坚持系统思维,规定了在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科学回答“四个之问”中,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杨剑锋 《学理论》2009,(19):81-83
陈三立诗歌常常营造出苍凉萧索的艺术境界,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文化焦虑与政治焦虑。他在诗中痛苦地宣布“仲尼已死”、“斯文将丧”。儒学价值体系的崩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文化劫难和思想危机,导致了诗人“文化失怙”意识以及现代性的文化断裂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