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语境效果。语境可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从关联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对词义确定、句法理解和风格适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语用学中两个基本概念之一,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语境同翻译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是对意义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等值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意义实质,并将其转移到译语当中的关键。本文从译语词义的确立这一角度论述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封闭性、片面性,引起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变化:研究范围的扩大化、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化,为中国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从符号学看《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图通过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行为语义学家查尔斯·莫里斯 (Charles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FoundationsoftheTheoryofSigns)一书中提出的符号学理论 ,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扬宪益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StoryofTheStone中相关的文化问题翻译处理手段作一个描述性的比较研究 ,从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实用意义以及语言的内部意义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首次将翻译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大胆地揭示了一直存在于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讨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说明此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是1986年由Sperber和Wilson系统提出,它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分析会话含义和语言交际,打破了人们以符号系统来分析会话意义的传统。从关联理论中"关联期待"的初始、改变、取消、重生以至最终"期待"得到满足的整个过程,来解译"拒绝"话语如何得解,语用推理如何完结,并解释语用策略多样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翻译等值作为译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学者们也对此进行过多种论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等值:等值是有条件的等值,等值是在一定层次上的等值。以认知图式为理论基础,讨论了三种形式的等值。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交往实践,翻译研究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然而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译学研究范式都遗忘了生活世界,背离了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所选择的作为语言学基础的理论割离了语言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诉诸理论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语言观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它为理论指导将能引导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晶  施红梅 《求索》2005,(6):167-169
本文参考Nida、Bell等人的翻译过程模式,结合JefVerschueren在其新作《理解语用学》(UnderstandingPrag-matics,2000)中提出的“语用顺应论”(TheoryofAdapta-tion),以一个新的视角审视翻译,尝试构建连贯统一的翻译过程基本模式,并对其中涉及的各因素加以简析。  相似文献   

10.
薛岩  祖利军 《青年论坛》2008,1(3):137-140,110
人们一般认为科技语言具有共性特征,不论是在同一语言内部还是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科技语篇都具有同一性,不受认知差异的限制。这是客观主义科学观的看法。认知的经验主义则认为,人在客观世界里的经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表现在翻译上则是不同的概念体系所表达的科技概念可能会不对等。但人类共同具备的概念能力却能使交流得以进行。这就是认知视域下的科技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广告语是集经济、文化、宣传、美学为一体的艺术性语言。广告语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体翻译,从审美心理认知角度,广告语的翻译应着重选用仿拟、夸张、元翻译等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美学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不寻常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交流和语言互惠的角度看,解构主义论者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之异",这是正确的。但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所谓"原作者死了"、"文本不定论"等观点则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因此,国内研究者在借鉴的过程中应该持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雅各布森所著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本文就该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摘要,转述和评论。即语言共性论、语言符号的问题、语言的强制性规范、翻译分类、翻译对等及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相关衔接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句群进行剖析,阐述英汉两种语言常用的句群衔接手段的差异,为英汉句群翻译及语篇翻译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便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使译本更符合其目的的语言习惯,发挥译本成功、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传教士法学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语境是传教士译介西方法学活动开启、促进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因,但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又制约译介活动的选择与发展。传教士在特殊文化空间中所形成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理影响着法学译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而西方法学的译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造成极大冲击,改变了世人的知识结构乃至思想观念,丰富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  相似文献   

16.
程可  杨亚军 《前沿》2012,(16):125-126
将文化研究引入翻译学界是翻译理论发展中一个新的转折,这方面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规范”.对翻译规范进行描写性研究自吉蒂昂·图瑞始,其后安德鲁·切斯特曼、西奥·赫曼斯相继在该领域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去演绎和拓展了“规范”理论.  相似文献   

17.
刘莹 《前沿》2014,(15):211-212
生态翻译学,作为人类翻译活动发展的一种新兴产物,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在近期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在遵循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通过生态翻译学与其他翻译范式对比研究指出翻译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事翻译的人员将会受到自身主观意识的制约和影响。因而,翻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对翻译进行适应的选择和转换。  相似文献   

18.
冉秀 《前沿》2012,(18):137-138
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主要用于刻画人物个性,使作品内容更生动形象.在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常常会根据人物的话语特性和特征,而是用很多表达个人感情的感叹词,在口译时由于可以即时地运用相应的语气和表情,因而能够比较正确地将话语者的感情传达到译入语中.但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对话中使用的感叹词,我们怎么才能以书面的形式准确地表达话语者的心情和语气,著名翻译家奈达提出的动态翻译理论,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中对话语料的翻译很适用.本文拟以林少华翻译版《挪威的森林》中的感叹词的翻译为例,以奈达的动态翻译理论来剖析作品中‘まあ’的动态翻译对应.  相似文献   

19.
翻译单位是翻译所运用的基本单元,从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角度,不同的学者对翻译单位作了不同的解释。翻译单位是语言符号间的层次关系,这一观点符合翻译单位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语翻译的最大等值。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哲学意义观的译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镇源 《求索》2008,(1):138-140
解构主义在打破形而上学意义观的同时也带给翻译研究无尽的迷惘。意义的消解使翻译面临本体缺失的危险。如何重构意义?如何实现翻译本体论上的回归?这成为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的哲学意义观为立足点探讨翻译中意义的相对确定性,归纳出一条把握相对意义的线索:把语言投入实际交际—在游戏规则规约性与可驾驭性的张力间定位意义—用实践检验意义。文章试图从维特根斯坦重实用、重交际的语言观出发来探讨翻译中意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