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西方传统的合宪性审查,其判断合宪性的"宪"是以"权利"为中心的宪法规范,也就是在以宪法规范为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强度的审查基准。对于我国的合宪性审查制度而言,必须注意到我国宪法序言这一特色,并认识到宪法序言所具有的效力。我国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宪"是一个更大的整体性结构,不仅包含现行宪法正文文本,也包括在正文之外的两千多字的宪法序言。因此,可以将我国合宪性审查标准称之为整体性标准,这种整体性标准就是涵盖了宪法序言的审查标准。这种整体性审查标准的运作,不仅要承认宪法序言的效力,更要重视宪法序言的最高效力。  相似文献   

2.
宪法序言的弱规范性并不能证明宪法序言没有法律效力,然而,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不能从一般法律规范的拘束力来理解,此种效力的特性是由宪法序言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宪法序言具有确认政治权力正当性、规定宪法的基本原则、阐明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等功能。因此,对宪法序言法律效力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宪法司法适用所体现出的规范效力,宪法序言在司法、立法活动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均发挥着实质上的拘束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实践中,宪法却没有完全确立起其应有的权利.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宪法规定本身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从而影响了宪法的实施和宪法权威的确立.试以两个方面为例:一、全国人大立法权的行使问题立法权是全国人大最重要的职权.但人大在行使这一职权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其一,全国人大行使职权的形式主要是开会.但人大会期短,通常只有十五天左右,而列入议程的议案每次均在七件以上.即平均每两天至少要通过一项议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对一项议案尤其是法律议案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协商、审查、通过,恐伯专门法律人才也难以胜任.在表决时随大流和经常性一致通过就在所难免.全国人大代表并没有完全也无法按自己的真实意思来行使权力.其二,代表审议议案都是以选举单位组成选举团的方式进行.这样,在小范围内易达成共识,但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沟通,由于地区、部门、行业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不易得到全局的重视,且出现后也只能通过协商方式而非辩论方式来解决,而后者被证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这样,议案的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是实行宪政,但宪法权威的确立不仅需要宪法本身的调整,也要求一套体现宪法精神、实现由规范层面向现实层面转化的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违宪审查的制度建设.借鉴参考世界各国宪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固然重要,但认真总结本国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违宪审查制度才是追求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2004年法国国会制定了《环境宪章》。2005年宪法修正案将《环境宪章》吸收到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中。2008年宪法修正案引入了法律事后违宪审查机制。2011年法国宪法委员会根据《环境宪章》对两部法律实施了事后违宪审查,首次确认了个人保护环境的宪法责任以及立法机关履行《环境宪章》的宪法义务,明确个人的宪法责任仍然需要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界定,而立法机关则有直接的义务实施《环境宪章》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立法机关的疏忽或不作为将构成违宪。至此,环境权成为一项具有实际法律效力的宪法权利。《环境宪章》与事后违宪审查机制相结合使法国宪法委员会成为了强有力的环境权保障机构。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是推动宪法实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一环,具有树立宪法权威、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健康发展、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当家做主的重要意义.应当从合宪性审查主体、培养合宪性审查意识、完善合宪性审查机构、理清合宪性审查对象和优化合宪性审查程序等五个方面,探寻推进新时代合宪性审查工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大法,集中体现了一国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和根本利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贯彻实施,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定和全面发展。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法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对我国违宪  相似文献   

8.
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其意义不仅体现在直接根据宪法对其他法律在制定、适用过程中的违宪情况加以检查.也体现为利用宪法的价值原则来引导和解读其他国家法律.由于宪法与刑法共同承担着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责任,因此宪法价值能够作为刑法原则的阐释基础.在承认这一前提的情况下,现有的罪刑法定及罪刑均衡原则均应当从宪政视角加以审查,在解释"法定"及"均衡"的内容上,应强调宪法的直接适用和宪政的自由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9.
试论宪法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的概念.是宪法学中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宪法的实质与作用.更主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宪法学科的体系和研究宪法的方法.而现行有关的宪法学论著对之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一、现有宪法的概念综观国内各种宪法学论著(主要是宪法学教材).关于宪法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宪法是规定一个国家根本性问题,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法.”(《中国宪法教程》)司法部法学教材)“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是集中反映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等内容,它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学》法学自学考试教材)“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确认、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宪法教程》司法部教材)“宪法是确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等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郑全咸主编)……由于教材种类繁多.无法一一列举.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从宪法的特点,譬如从本质上,从内容上,从效力上等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宪法的涵义出发,去认识宪法原则,进而追寻历史的足迹,探讨实行宪政困难的原因,提出一孔之见的对策。 一、对宪法概念的认识 首先,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植根于近代民主,且通过民主的形式去确定国家的组织形式,并在全社会配置国家权力,使民主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次,不能从法律效力和制定程序的差异去理解宪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经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特别程序,这是宪法的形式特点,不宜将其纳入宪法的概念中。柔性宪法就不具有这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宪法概念是法律事实而非社会事实,是制度事实而非自然事实,是规范事实而非生活事实,具体表现为宪法所规范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既可存在于形式宪法中,也可存在于实质宪法中,其中宪法文本是宪法概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如果以社会学或者哲学方法进行研究,宪法文本并非不可以批判,但法学方法的宪法学是对宪法概念进行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并体系化。欲证立中国宪法概念,须以普遍性宪法价值为前提,以中国宪法文本为基础,厘定其法律含义,梳理其传承和变化过程,确立这些宪法概念的当代含义,按照我国宪法理论和法律逻辑使之体系化。这意味着对宪法概念的研究必须回到宪法文本,体系化的宪法学可称为宪法释义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安乐死立法的建议越来越多,但这些建议大多缺乏体系性思考。从法律体系和法律效力来讲,安乐死立法更适合用法律形式,而不是法规形式,同时,在具体立法过程中,还要考虑与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相关法律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司法三段论基本思维模式表现为法律适用、事实认定和裁判结论。大前提是法律规范而不仅仅是逻辑命题,力图通过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建立通道,法律规范、法律事实、推理主体需要对众多法律理由进行权衡与抉择。需要对逻辑三段论进行重构,常处于一个由内部推理与外部推理织就的复杂网络中,由内部正当性证成与外部正当性前提构成,在法律规范与事实之间建立具体、有效的推导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方面展示:法律语言是承载法律最有效的工具,"准确"是法律语言的核心价值,重视法律语言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法律时尚。文章阐明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本的沟通,法律语境的判断,只能借助法律语言的分析;二是法律语言不但对立法文本,而且对司法解释文本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结论 :运用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检验立法者和司法者能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司法权的本质是一种解释法律的权力,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解释是一种服从法律的解释,这一服从主要体现在法律解释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法律文本含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法律解释中的法律意义必须以法律文本的含义为前提,法治要求法律解释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反对过度解释.法治反对过度解释,表现在法律解释的姿态上就是要捍卫司法克制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质权和抵押权,留置权是一项法定担保物权。我国担保法、物权法、合同法与海商法等法律构造了现行的留置权规范体系,在成立要件上表述不一,导致法律适用的困难。明确留置权的构成要件对认定留置权是否成立及其对外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的是通谋虚伪表示的效力问题,而其文本则是对《德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七条相关规定的移植。完善通谋虚伪制度,需要完善相关具体法律,形成完整协调的法律制度体系,以促进法制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宗教平等在我国宗教法治建设中意义重大,国家已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宗教法律体系,以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之间、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教派之间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由于宗教事务的复杂性,还存在立法标准不统一、法律责任模糊、自由裁量权过大等不足,仍然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各个层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国要实现真正的法治 ,首先必须实现真正的宪治。而宪治必然要求宪法权威的树立 ,以形成宪法至上的法治模式。几乎有宪法之国均规定宪法至上的地位 ,但真正实现宪法至上的却寥寥无几。宪法学的核心范畴是权力和权利及其相互关系。控制权力、保障权利是宪法内容的核心所在。本文试从控制权力、保障权利等方面来对宪法至上作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法律需要经过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遵守和执行,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对法律解释作了规定,但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从法律解释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法律解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并从法律解释主体、内容和程序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法律解释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程度,最后提出完善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