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丽 《长江论坛》2014,(5):76-79
当前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以"茂名PX群体性事件"为例,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分析指出:政府政治传播系统的功能失效,特别是发展与社会控制功能失效,是引发该事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一结论对于理解其他同类事件的发生逻辑,以及政府降低或规避群体性事件风险的策略选择,具有一般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美灵  肖建华 《求索》2008,(12):63-65
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农村有频发趋势。本文选取浙江东阳画水事件和广西岑溪市波塘镇事件,分析了当前引发我国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同时探索性地提出了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环境纠纷及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以本世纪来浙江省相关事件为范例来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浙江省环境纠纷及群体性事件情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并以为环境纠纷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公众环境权利意识勃兴但缺乏流畅有效的环境权利保护和参与机制,企业肆意追求利润并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时认为未来环境纠纷及群体性事件将出现以下趋势:总体上将不断增多,其中预防性事件将为普遍;规模化、对抗性趋势将有所增强;与信息科技发展的结合会更加紧密;社会中层成员逐渐成为主力。  相似文献   

4.
方东华  张祥浩 《求索》2013,(5):193-195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是一个客观现实,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宁波PX项目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有其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政府治理工作的重要挑战。本文在充分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起因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危机的生命周期现象,构建危机治理模型,并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分别提出前期治理策略、预警治理策略、紧急治理策略及善后协调策略。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2,(10):93-93
曹伟、王华彪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网络时代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网络媒介管理;联合大众传媒,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在完善立法的同时,确保行政法治是治本之策。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准确、政府决策参与的广泛民主、行政执法过程的合理合法、行政救济途径的畅通有效、行政问责结果的公正严厉五个方面入手,能够形成规制行政的法治链条,有效预防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同时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应对,有效化解和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7.
田丽 《前沿》2014,(17):28-31
频繁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从政治认同的角度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民众对当地政府的政治认同面临着危机,导致事件极易发生,具体来讲:利益认同的流失是关键原因,制度认同的流失是直接原因,价值认同的流失是深层次原因。因此,要有效防范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必须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这三个方面来重构人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8.
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公众为谋求生存权与环境风险预防需求而发起的预防式群体抗争。当前我国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趋势,其外因主要包括:政府以GDP至上,引进大项目;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制度缺失;环保法规不完善导致“先上车后补票”。其内因主要包括:“法不责众”心理效应;“搭便车”心理效应;“去个体化”心理效应;“风险预防”心理效应。深入探究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和内因,有助于优化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处理对策,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治理群体性事件应重视和加强情报工作:建立覆盖整个社会面的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完善情报信息报告制度,确保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及时、如实上报。加强对所获取情报信息的筛选、甄别和综合分析研判,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民意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实现公众与党政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环境形势处于"总体好转,局部恶化"的大背景下,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群众信访、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2012年)指出,过去30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使环境欠账积弊日深,累积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一系列环境危机集中爆发,各类环境事件频发。据环保部资料,从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重特大环  相似文献   

11.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环境污染现状、污染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环境污染不断恶化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发生主要由于一些建设类项目不符合环境评价标准,引发民众对政府政策的质疑和对环境污染的担忧,政府的不当行为使矛盾激化、升级。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措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构建环保系统风险评估体系等,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另一方面,政府在事关重大项目决策时要关注民生,听取民意,信息要公开透明,以减少导致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 ,把握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 ,不能局限于群体性事件自身来研究 ,而应把它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背景之下 ,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预防与处置的思路和方法 ,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处理,该方式存在事后性、不正义、错误引导等不足。司法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是依法治国的逻辑结论,畅通的司法机制可以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司法也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最终处理方式,司法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还可以对群众形成正确的引导。目前我国司法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着环境司法机制不畅、参与不足、以刑事手段压制群众的利益诉求等问题。对此,应当提高认识,强化司法能力;从环境公益诉讼和代表人诉讼、调解、禁止令、执行等方面完善环境纠纷司法解决机制;准确适用法律,明确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不要求违法性、因果关系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正确采用刑事手段,包括慎用刑罚、平衡排污者和群众、重视说服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张有富 《传承》2010,(33):122-123
环境群体性事件在我国愈演愈烈,透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诱因,建议地方政府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科学发展观来做好环保防治工作,才能从根源上消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唐逢九 《电子政务》2011,(11):47-54
阐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探究了政府、媒体、公民、NGO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剖析了这些主体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困境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和信息公开体系、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和官员素养建设;重视媒体的引导作...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一直处在高发期。目前,它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主要因素。能否化解并加以有效解决,是衡量政府危机处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从贵州“瓮安事件”和“德江事件”看,我国政府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认真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增强政治敏感性;第二,高度重视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第三,健全信息发布体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第四,做好相关利益方的安抚工作,维持社会稳定;第五,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  相似文献   

19.
余永清 《前沿》2012,(16):114-115
信息资源与群体行动存在密切的关系,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条件.对于群体性事件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地方政府常常试图进行压制,并缺乏足够的反应能力,由此,常常导致地方政府难以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对此,地方政府应该寻求治理思维的变革,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涉警群体性事件是指公安机关直接成为冲击目标或者直接由公安机关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民众对警察的不满和不信任.这是由于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不力,群众缺乏安全感,警察执法不公,引起群众心理失衡,地方政府滥用警力,造成警民对立而造成的.对涉警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需要转变思路,从被动处置转为积极预防;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面对现实,制定群体性事件预案;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好信息公开,引导舆情走向;处置时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慎用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