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福建省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民族乡村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当前,福建省要围绕如期全面实现小康"一个"目标,解决少数民族乡村贫困人口吃、穿"两个"问题,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个"保障,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项"举措,以进一步做好全省少数民族乡村精准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2.
产业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项目资源。村庄调研发现,村庄精英主动侵占扶贫资源和被动承接扶贫项目是精英俘获的两种路径,精英俘获造成了扶贫项目内卷化,成为影响农户脱贫的重要原因。在乡村变迁背景下,阶层分化的村庄社会结构、精英垄断的村庄权力结构以及悬浮型的村庄治理结构,是精英俘获扶贫资源的社会基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扶贫工作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把村庄社会结构变迁的客观事实纳入扶贫和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个案研究方法,剖析了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广西A县,从A县现有扶贫机制现状出发,挖掘A县扶贫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加强精准扶贫制度建设、完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项目管理、优化扶贫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建立精准扶贫退出机制等方面探索西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机制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三要素组成;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治理下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乡村社会的延伸拓展和普及覆盖,是基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作出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时期和贫困治理新阶段,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清晰的理论逻辑、必要的出场逻辑和创新的再造逻辑等多重逻辑支撑。推动建立反贫减贫的长效机制,亟需打破制约贫困治理的传统困境、战略困境、转型困境和实践困境。有效实现治理下乡优化精准扶贫,要以多元主体归位激活精准扶贫的内源动力,以治理思维革新推进精准扶贫的理念转变,以治理体系重构优化精准扶贫的靶场生态,以治理技术迭代推动精准扶贫的智慧治理,实现治理与扶贫的耦合发展,以治理下乡推进扶贫事业迈向新征程。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前瞻性地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中蕴含着"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理论基础。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面临精准识别困难、扶贫腐败、"精神扶贫"欠缺等多重挑战。解决好我国民族地区贫困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扶贫干部思想理论修养,提高人民公仆的责任意识;强化"扶贫、扶志、扶智"理论落实,拔掉民族地区的"穷根";健全"精神扶贫"制度机制,为民族地区"精神扶贫"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7.
乡镇政府、乡村精英、村民个体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已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的事实模式,在肯定三者利益一致性的同时,更应看到它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现行乡村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由于其本身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化解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应当建构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化解多元村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8.
以太平镇云舍村、寨沙侗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前实现全面小康为例,总结江口县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探讨欠发达地区通过乡村旅游实施扶贫,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有效途径,提出铜仁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贫困呈现总人口大幅降低,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集中的态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脱贫攻坚要做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文化、宗教信仰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呈现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特征,是我国脱贫攻坚最后一个"堡垒"。本研究从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由来入手,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提出,阐释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选取2个民族自治地区个案,分析当前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内容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中的重要扶贫方式,由"造血式"扶贫替代"输血式"扶贫,在中国扶贫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贫困对象误识与致贫原因研究不足导致产业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仍不完善,"劣币驱逐良币"与产业同质化现象导致扶贫龙头企业及产业难以准确定位,扶贫对象能力缺乏及其政策误读导致扶贫对象难以与扶贫主体有效衔接,加之产业扶贫面临着"丰产不丰收"等技术难题,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绩效仍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升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绩效,应进一步完善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通过丰富建档立卡信息及完善软件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信息优势,借助专家智库资源,弥补扶贫企业在产业扶贫中产生的正外部效应,避免产业同质化;利用先进科技实现扶贫可持续发展,并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产业扶贫全过程;通过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实现扶贫产业与扶贫对象的精准衔接;同时,应为湖北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理念是新常态下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指导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理念进行了阐释,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明确了"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的问题,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潍坊市"包村联户"扶贫模式实现了内生变革。要继续推进精准扶贫,构建良好的机制,并形成多元参与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和目标所在。精准扶贫是共享理念的实践版本,在建立国家权威、巩固执政合法性中具有重要意义。统一战线参与扶贫攻坚是多党合作的成功实践,要以"共建"促"共享":做好部门整合协调,发挥统战部门在精准扶贫中的总协调作用;发挥党派议政建言作用,为精准扶贫制度机制建设出谋划策;发挥团体多方协力作用,为精准扶贫合作网络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后扶贫时代,我国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关键。新形势下要坚持精准扶贫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增强包容性发展动力,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与帮扶机制;加快推进由解决收入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开发式扶贫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凝心聚力引才育才用才,不断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共参与是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特征,参与主体的多元度以及参与机制的韧性决定了公共参与的成效。通过研究发现,典型地区在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注重拓展参与主体范围,因地制宜创新参与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参与主体和参与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参与主体的多元度影响参与机制的韧性,韧性化的参与机制也能够为构建多元化的主体结构提供保障。在新时代,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机制,需要以党组织引领的聚合型主体结构为核心,以责任、利益为核心的共识价值体系为纽带,以黏连多元主体、发挥不同主体作用的参与机制为保障,真正强化主体间合作,使多元主体各尽其能,推动公共参与向跨地域性、去中心化方向转型。以此,真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北鹿南养"特色养殖产业为例,从产业选择精准、受益人口精准、经营模式精准和支持方式精准的"四个精准"策略维度解决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如何"精准",以期为民族地区才利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松桃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查找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解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探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社会精准治理视角,剖析健康扶贫政策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战略模式选择与具体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健康扶贫主要存在政策主体规定不精准、精准瞄准目标偏离、资源精准管理缺乏系统性、政策客体可行能力较低和信息共享程度偏低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建立精准整体帮扶、多元主体帮扶、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健康扶贫"四种模式和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的乡村精英分类学说并未根据乡村精英的差异明确区分出相应的治理方式。依据我国乡村精英结构发生的新变化,乡村治理精英可进一步细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乡村治理应当遵循权变思想,针对不同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采取不同的乡村治理逻辑:当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强大时,乡村治理逻辑应当依靠充分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的积极功能;当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弱小时,基层政府应当着重运用官僚体制自身的理性力量,发挥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9.
治理下乡是加速迈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战略指引,实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有利于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打破治理内卷化的桎梏。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元性构成了治理下乡和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生成机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则是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的逻辑支撑。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既是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呼唤,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的现实呼唤,明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学理逻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0.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促进精准扶贫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国家治理能力在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实践中展示了丰富内涵。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精神实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国家治理能力主要包括精准扶贫政策思想引领过程中的统领能力、精准识别机制分析中的认证能力、精准施策机制分析中的规管能力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机制中的整合能力。统领能力存在理想型决策与非理性运作失衡、认证能力较低引致贫困户错评等国家治理能力偏低现象,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政治社会化机制、重塑乡村治理规则以及理顺政社职能关系等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