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诉讼上之真伪不明及其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泉 《法学评论》2005,23(2):26-35
就诉讼证明活动而言 ,法官对争议事实的认识可能陷入真伪不明的状态 ,但从审判角度来看 ,法官仍然需要对争议事实作出最终的判定 ,这既是审判权运作的本质要求 ,也是适用实体法律规范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争议事实真伪不明仅仅是法官的主观认识 ,而非运作审判权的事实判定 ;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应当是克服真伪不明的方法 ,而不是解决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法律规范 ;对真伪不明的认识状态作出最终判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引规则  相似文献   

2.
浅析民事案件的预审唐嘉清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第十三章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但除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这三条原则规定之外,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未...  相似文献   

3.
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是民事案件得以进入再审审理阶段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种旨在纠错的特殊救济程序,其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依法纠正错案,树立司法权威等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事抗诉案件不应由原审法院再审温安玉由于民事诉讼法未对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民事案件应由哪一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审级作出规定,目前,不少法院将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民事案件裁定指令原审法院再审。笔者认为,法院将民事抗诉案件裁定指令原审法院再审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韩长印  郑金玉 《法学研究》2007,29(2):99-111
破产程序中存在着大量的纠纷,这既是法院行使审判权参与破产程序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我国破产法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破产案件的规定的前提。基于破产案件的特殊性,对于性质不同的纠纷应当适用不同的审理模式:实体权利纠纷,原则上应适用通行的民事诉讼审理模式,而破产程序性争议以及围绕破产方案发生的争议,则应采用职权主义模式进行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破产程序运行正当性的同时满足其迅捷性和公益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事权益的争议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在解决这些争议和冲突的方法中,通过诉讼途径,即把争议诉诸国家审判机关,由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运用国家审判权,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理,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  相似文献   

7.
宪政背景下我国民事申诉制度之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审判权有三要素构成,即合法的审判组织、正当的审判程序和适用法律的正当性.公民的司法申诉权来源于公平审判权的受侵害事实.公平审判权侵害事实的类型化是民事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的类型化基础.我国公平审判权第三要素——"适用法律的正当性"的保障和救济问题仍未解决.民诉法再审制度修改之后,审查法律、法规正当性的司法主体条件已经具备,适时建构这一制度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民事判决的特征及其意义民事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国家赋予的审判权,对民事案件审理终结后,根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国家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法令和政策,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对这种决定的书面形式,称之为判决书。判决书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制作  相似文献   

9.
从民事审判权谈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剑锋 《法学家》2000,(6):77-82
民事审判权,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通过审理对案件作出裁判的权力.②它是国家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属于国家基本权力之一部.从形式上讲,它源于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管理国民和治理社会的一种权力.而在现代民主国家,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权力来自于民众,即任何国家权力,都来源于国民的权利.国家权力设定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国民权利,权力是保障权利实现的手段,③作为国家基本权力之一部的民事审判权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从本质上讲,民事审判权是服务于当事人诉权的一种权力,是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耿翔 《法律适用》2015,(3):91-96
于法院而言,对再审事由进行审查的目的是通过确定再审事由是否成立,以决定是否启动本案重新审理。于当事人而言,所主张的再审事由仅为其达到诉讼目的之手段或攻击防御方法。因此,再审事由本身并非实体法律关系或诉讼请求,亦非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再审诉讼标的的识别应持一元论,原审诉讼标的即为再审之诉讼标的。无论当事人有多少再审事由,原则上应当严格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须以一次为限,同时也应兼顾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主张再审事由的例外适用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