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廉洁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牢牢把握党管青年的原则,从高校领导廉洁工作、教师廉洁从教、行政人员廉洁服务、学生干部廉洁管理、学生廉洁意识培养等方面构建“立体式”高校清廉校园文化建设模型,即立足“党建+”,以高校领导为主体,清行风;立足“法制+”,以行政人员为主体,明政风;立足“品牌+”,以全员为主体,净校风;立足“师德+”,以教师为主体,正师风;立足“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新学风。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以人为本”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等思潮的兴起,在反思20世纪乃至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理论基础,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为观察、评价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说来,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英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施策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高校所采用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了英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理念。探讨英国高校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爱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大爱是爱人之爱,是对人深远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作为高校,大爱精神表现为爱教育事业之心、爱学校之心、爱学生之心。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以大爱理念引导师生.以大爱之德感染熏陶师生.以大爱之心培育学生,以大爱之举关心帮助学生.以大爱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大爱”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长江职业学院,活跃着一支学生连队.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学生雷锋连”。 8年来,这支以“铸造大学生人格之魂”为目标,旨在培养自强、仁爱、诚信、奉献、爱心的创新型高校社团.从未间断组织活动,成为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朵艳丽之花,孕育出“以德育才”先进典型的文明硕果。  相似文献   

6.
从2011年9月开始.湖北各高校普遍开展了以“高校管理干部访谈所有教师,教师访谈所有学生;创基层党建工作先进、争做优秀党员,创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争做优秀教师”为内容的“两访两创”活动,活动架通了师生之间的“连心桥”,找到了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加速器”,为高校创先争优提供了丰实的土壤和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校共青团建设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其组织健全、团员意识较强、团员青年的理论功底较厚,但是高校共青团员的实践能力不高;而在农村,由于团员流动性大,共青团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在高校和农村团组织间开展“二走二对,一点一线”的活动,即以“走出去、走进来”为基础,以“一对一、一对多”为原则,通过“一个点”的建设,最终实现“一条线”的目标,是加强在高校与农村团组织共建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高校教育质量评估测量与研究中已引入“学习投入”的相关理论模型及测度方式,对于评估大学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引入“学习投入”理论,通过对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投入”的总体状况调研,将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观面相,并可从中透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高校,实现高校职能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们这个民族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一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呼声中,高校也被某些人定位在了经济之中,以致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也便成了高校的未来走向。高校确实具有产业的某些特征,但高位绝不能等同于产业。教育不是机器,学生更不是产品,而是具有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德育创新是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在大学生素质养成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鲜明的价值观导向作用。高校德育创新,必须站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度,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启发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帮助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校德育要适应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全面实现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功能,必须创新德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将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首先对高校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大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在一起,而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具有特定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崭新课程,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的教材框架体系。教材改革必须与教育方法的改革相统一,才能真正落实党中央的精神,确保该门课程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运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是21世纪提出的新要求,更具恒常性和启发性;学生学习活动也更具主体性、实践性,对于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党建双导‘五位一体’育人工程”是一种新型的高校师生入党培育模式,它以“常态培养常抓不懈,我与党建共同成长”为主题,通过党建双导制(主导机制)、思想汇报点评制、入党公开答辩制、群众意见实名制、预审信息公开制的“五位一体”培育机制的配套运行,达到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预备党员、学生正式党员、教师党员的“五位一体”培育对象的良好培育成效。文章主要研究该模式的项目思路、项目概念、实施方法、实施过程、预期成效和经验启示,以期对当前高校党建的入党培养系列工作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依托“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从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出发,具体分析了该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等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服务为本,加强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先进文化和公民道德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具有激励、凝聚、整合、评价及传承等积极功能。转型期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体认“五个认同”理念,除了内在展现对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还表征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规定。探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情怀逻辑演进和实践理路选择,就是旨在促进西部高校青年学生现代化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高等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特质标准,高校青年教师以“四有”特质为目标追求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在诉求.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应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和实践锻炼,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德施教和以德立身的楷模”、“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智慧型”老师、“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以客观的自然为基础,以人类学取代神学,指出上帝就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拥有“理性、意志、情感”三种能力。而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线索,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阐述了“人的本质”:即人是劳动实践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具体历史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对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意义重大。首先,要对中国梦进行一种民族视角的诠释。中国梦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强国梦、人民梦和大同梦。其次,对高校民族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有三点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打牢民族学生共同思想基础;二是有利于激发民族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三是有利于凝聚民族学生的青春能量。再次,对民族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要实施“研”、“走”、“谈”相衔接的筑梦行动,“勤”、“精”、“帮”相结合的追梦行动,“调”、“提”、“启”相统一的圆梦行动。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范围看,加强区域合作,在区域合作中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十分注重国际的合作交流,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国内大学的校际合作则是不太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合作领域,也就有了进一步思考与实践的空间与可能。作者以山东大学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为例,指出山东大学近年来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提出国内大学合作计划,开展了以学生“第二校园经历”(本科生访学、研究生访学)为主要内容的合作项目,以学生为载体,使学校成为多种校园文化交流的平台,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教育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国内大学合作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