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透过优先权制度的起源、功能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对优先权制度的相关规定,以及借鉴国外优先权制度的实践经验,来探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唐春 《电子知识产权》2010,(6):41-45,91
国际优先权主要是指各国赋予优先权人的在申请、行使专利权时拥有与优先权日提交申请相同法律地位的权利.国际优先权具有地域性和独立性,其产生和转让可以独立于其他国家的优先权和作为优先权基础的首次申请.而PCT申请自国际申请日起其法律地位就等同于每个指定国的正规国家申请,国际阶段的程序由受理局、国际检索单位、国际局、国际初审单位等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相当于指定国通过PCT制度委托这些单位审查本国申请.因而.我国作为指定局对国际阶段所作的优先权恢复不予认可,但作为受理局却承认优先权恢复条件,是对处予PCT程序中不同法律地位和职能时的不同规定,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温旭 《中外法学》1997,(5):56-58
<正> 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实施的专利法,增加了本国优先权的规定。本文就本国优先权的作用、本国优先权的确定以及在专利申请中的应用等,作一探讨。 一、设立本国优先权的作用与意义 (一)鼓励抢先申请 设立了本国优先权制度,有利于申请人抢先申请专利,更充分地体现“在先申请”原则。在没有本国优先权制度的情况下。发明创造者通常总有这样的想法,即等到技术趋于比较成熟与完善之时,才考虑申请专利。因为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的范围,过早申请专利,可能会有一些技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过迟申请专利又担心被他人抢先,  相似文献   

4.
优先权问题是专利权国际保护中国专利制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文章论述了优先权制度的源流及意义、外国优先权、本国优先权的相关问题,进而根据“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对内地与香港在优先权协调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几个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比较法学的目的和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礼洪 《现代法学》2005,27(4):12-19
比较法学的目的和方法论是比较法研究中存在诸多争议的论题,在比较法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此有不同的认识。风行一时的功能性比较方法存在许多缺陷和盲点。比较法的方法应当是比较不同法律制度的客观存在的异同点,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外国法律制度更正确地认识本国的法律制度,而不是移植外国法律。比较法学的研究应当紧密结合本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历史习惯。  相似文献   

6.
船舶优先权是海商法中最具特色的法律制度之一,本文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我国《海商法》,在简单分析中国《海商法》中船舶优先权的立法现状的前提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从船舶优先权的性质、物上代位性两个制度分析船舶优先权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力求提出完善船舶优先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优先权十分薄弱,与职务犯罪治理法治化要求不相适应。应当从完善检察机关相对于纪检监察办案的法律优先权、检察机关查处与职务犯罪相牵连的普通犯罪的机动侦查权、事后性职能管辖权冲突中检察机关的侦查管辖优先权以及特定情况下检察机关因侦查需要而应享有的"对私优先权"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刑法中的错误包括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两种分类,其中对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中的分析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现在的刑法理论界对刑法中的主体错误是否应纳入刑法中错误论的范畴尚有不同观点,本文认为刑法中主体错误有其特定的研究意义,应当归入刑法错误论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要达到追求实质公平的效果,民事优先权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社会法律问题的日渐复杂变化,必然昭示着我国民事优先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我们并不能忽视其立法价值,对于特种债权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事优先权的概念纷争入手,对现行法律规定中的优先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给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立法模式和道路,以便于优先权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更好地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先权制度立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我国优先权制度立法研究申卫星一、问题的提出优先权是指特定债权人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享有的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特定动产、不动产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①优先权利制度发端于罗马法,最初设立的优先权有妻之嫁资返还优先权和受监护人优先权,其设立的目的在于保护弱者...  相似文献   

11.
欧盟商标法律制度的协调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欧盟,既有各成员国国内的商标法律制度,又有欧盟的跨国商标法律制度即共同体商标条例,并设有将这两种商标法律制度协调运行的机制。该机制的核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优先注册权制度,即在一成员国有效的商标,或者同时又是共同体商标,权利人可以享有将同一商标在相同商品或服务上优先注册共同体商标的权利,或者优先注册其他成员国国内商标的权利;二是转换申请制度,即共同体商标的申请人或所有人在其申请失败或其商标失效时请求将该申请或商标转换成国内商标申请的情况;三是共同体商标特有的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制度。欧盟所建立的这种复式商标法律制度及其协调机制,对于“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四法域商标法律制度的协调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物权债权区分理论遭遇现代性困境,物债区分相对性理论应景而生。解读方法存在问题,并不当然地表明解读对象本身也存在生存危机。物权债权仍然是两种彼此独立、明确界分的财产权利,但须理清方法逻辑,而不必弱化后作为权宜之计,或者彻底否定后推倒重来。物债区分的真正基础不在于绝对权和相对权的区别,而是支配权和请求权的划分。物债区分是财产权的基本而非周延性分类。所谓的债权物权化和物权债权化的诸种例证皆可以在物权债权相互区分的体系中找到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Understanding the system of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pre-existing régime of ‘classical’ socialism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what might go wrong in the transition.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ceeds in four steps by examining:
  1. how domestic fiscal and monetary processes complement central planning in the classical socialist economy;
  2. why this mechanism for securing domestic financial control under classical socialism tends to break down naturally into inflation when decentralization begins and central planning though direct materials balancing is weakened;
  3. how, in a more deliberate transition, domestic tax and monetary arrangements might be better managed to keep the price level stable as prices of individual goods and services are freed; and
  4. how, in moving toward free foreign trade, explicit policies governing tariffs and foreign exchange convertibility could best parallel and complement the evolving restraints on money and credit in domestic commerce.
In effect, moves to dismantle the apparatus of central planning, decontrol prices, privatize property, and so on need to be supported by a proper sequence of fiscal, monetary and foreign exchange measures-as analyzed more fully in the author's new book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this short essay, a summary outline of such a financial order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4.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一种柔性的检察监督形式,已被我国检察机关广泛践行.基于检察监督的周延性考量,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在适用对象上宜扩展至与判决、裁定具有类似裁判性质的决定、命令等.在检察建议的适用级别上,宜打破“同级”之限制.除了认定事实错误的裁判文书宜采抗诉这一监督形式外,对于其他错误的裁判文书宜采检察建议的监督形式.在程...  相似文献   

15.
袁曾 《政治与法律》2020,(1):151-161
在海上救助遇险人员历来是船长的义务,但现实中却经常出现船长等责任主体漠视海上人命的极端案例。海上人命救助人的义务过重,加之缺少有效激励与保障机制,使得人命救助人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根据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规定,人命救助人面临着义务与权利不对等、救助人命的系统性规制缺位、缺少优先救助人命的强制性规定等多种不利因素。现行海难救助国际公约和英国海商法已经将海难救助客体作了扩大,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对救助人的责任做出了限制,适用准合同理论确认了救助人报酬的取得依据,有效地保护了救助人的救助积极性。借鉴先进立法经验,结合海难救助的实际,有关国际法律和我国《海商法》应明确生命权属于海难救助的客体,承认独立的人命救助报酬并建立报酬支付制度体系,结合优先救助人命的强制性规定,以法律的系统性调整促进海难人命救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Orders of protection help combat dating violence by ensuring a period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victim and the abuser. The prevalence of dating violence is similar to that of spousal abuse and the effects on the nonmarried victims are just as severe. Some jurisdi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do not offer victims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protective orders and two states restrict orders for same‐sex couples only. Other state statutes are inadequate. A uniform statute that permits participants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access to protective order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cross the country.
    Key Points for the Family Court Community:
  • See and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dating domestic violence statutes
  • Up to date as of 2011 with 2012 amendments to state statutes
  相似文献   

17.
《罗马法原论》是周教授的心血力作,也是目前国内最为权威的罗马法专著。《原论》以传播罗马法为宗旨,专为中国人而作。其学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经过细致的考订和分析,《原论》所译解之名词术语准确传神,并为学界普遍接受。其二,《原论》博观约取,在对材料的选择考订上,取材愈广,辨析愈精;在对罗马法原理的阐述上,则力求透彻明了,深入浅出。其三,《原论》秉承了周教授一贯坚持的求真务实的学风,勇于并且坚持学术批评,为罗马法的研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论税收优先权的效力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确立了税收优先权制度,这对于保障国家税收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条对如何协调税收优先权的效力冲突,规定过于简略,缺乏操作性。笔者特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如下结论:(1)坚持国税优先于地税原则,在同一税种或同顺序的税收之间,实行税收"扣押优先"或"交付请求优先";(2)税收优先于普通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税收与抵押权、质权之间,原则上依据权利设定的时间决定先后顺序,但土地增殖税和关税应优先于抵押权和质权,留置权具有绝对优先于税收债权的效力;(4)协调税收优先权与私法优先权的效力冲突,应分四种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加入WTO"满九晋十"之际,针对目前国内外学界流行的某些看法,提出若干商榷意见和建言,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亟宜认真总结加入WTO九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对WTO的体制及其立法、法治、执法现状,进行一分为二的科学剖析和判断,提高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新实践。中国和国际弱势群体既要在WTO现存体制中"守法"和"适法",在实践中精通其运行规则,使其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又要在实践中明辨是非臧否,深入探究WTO现行体制中对国际弱势群体明显不利和显失公平的各种条款和"游戏规则",认真思考其变革方向,并通过"南南联合",凝聚力量,推动"变法图强",促使WTO法制和法治与时俱进,造福全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家庭暴力法律特别规制的必要性反推出家庭暴力主体可能具备的两个因素,即"亲密因素"与"共居因素";并基于上述两个假定因素,构建了"亲密关系"、"共居关系"、"扩张关系"、"依赖关系"四个家庭暴力主体关系模型,并对其适用范围做出了界定。同时总结了家庭暴力主体关系模型的两次演变过程,即"由‘依赖关系’模型转向‘亲密关系’模型"与"‘亲密关系’模型的异化";并基于此证伪了现行司法解释中"家庭成员"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