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侦查活动中作案时间分析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犯罪人确定作案时间的基本原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犯罪人的决策特点,论证理性选择模式下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以及情绪冲动模式下的认知-新联结模型和兴奋迁移理论。根据这些原理,可以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犯罪人作案时间的频繁及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其需求的强度及产生某种需要的连续性;系列作案中犯罪人作案时间的规律性是其生活规律的一种反映;作案时间的反常性体现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特点或变化。因此,在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可以根据犯罪人作案时间的特点,推测犯罪行为人的某些人格特征,预测犯罪行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前议题式情境教学存在忽视目标指向、忽视关联脉络、忽视动态生成、忽视层次结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素养培育。在教学中通过建构学生自我认知脉络、创设结构化的情境脉络、解构学习议题活动脉络、培育知识能力素养脉络等路径,可以有效建构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境脉式思政课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鹏  冯卫国 《求索》2015,(2):103-108
中国区际移交逃犯的犯罪人范围一直是学界争议颇大的内容,并直接影响到区际移交逃犯合作的展开。在对国际引渡合作原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区际移交逃犯的犯罪嫌疑人范围进行界定,提出"政治犯不移交"原则、"军事犯不移交"原则不适用于我国的区际移交逃犯合作,"死刑犯不移交"原则与"本地居民不移交"原则则应根据移交的不同情势进行区别对待,在特别情境下,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死刑以及犯罪人属本地居民的情形可以作为某法域拒绝移交逃犯的理由,应将"或移交或起诉"作为拒绝移交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犯罪过程是犯罪人连续不断地选择行为的过程。犯罪中行为人无论是对犯罪时间、地点、目标的选择,还是对犯罪工具类型、犯罪行为方式等的选择,都是犯罪人个体的有意识活动。犯罪人在犯罪中选择行为的理性度高低决定了其行为的具体性。从犯罪选择行为生成的结果,逆推或回溯选择行为的水平,去感知犯罪人的水平以揭示其犯意,进行犯罪人特征描述。因此,分析研判犯罪中选择行为的理性度可以服务于案侦实践。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客观阶层差异为不同阶层创造各自的认知模式,并影响具体的社会认知表现。本研究试图关注寒门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以发现社会阶层如何影响其认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N大学21名寒门大学生作为样本,另访谈9名非寒门大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基于情境主义社会认知,寒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表现消极倾向,社会环境感知中的“情境归因”“情绪感染”具有消极特征,人际关系策略中的“不信任感”可能是阶段性的;而社会环境感知中的“需要外部环境支持”“相信社会阶层可以流动”以及人际关系策略中的“高人际敏感度”体现他们相信或寄希望于社会阶层可以实现流动。贫穷限制想象具有阶层性、主观性及情境性。他们的社会认知有实现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问题力”是问题设计对学科任务的驱动力度,好的问题设计能够点拨认知,启发思维,引发情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可以说,“问题力”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生发基点:解读教学情境情境是问题的生发基点,好的问题必有好的情境,教学情境设置要为问题生成做好必要铺陈。只有在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中,才能编制出逻辑清晰的问题,从而为完成学科任务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7.
陈月萍 《公安学刊》2011,(4):106-108
文件检验是公安院校刑事技术课程之一,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将文件检验实战中的情境引入教学。在引入情境教学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情境选择要合适;二是情景教学反馈要即时;三是情境引入要适时;四是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五是情景创设要有层次,有梯度。  相似文献   

8.
蒋颖 《思想战线》2013,(Z1):270-272
在转换生成语言学发展的"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乔姆斯基以英语语料为素材提出了一个基于规则的核心句句法系统:有限的核心句经由有限的转换规则,可以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这个句法系统成为生成语法的基础,后来发展出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普遍语法。但在"第一语言模式时期",核心句理论也有非形式化的方面:它建立在结构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基础上,与言语交际中的说者和听者的直觉和经验相一致,是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的概括。因此,可以用以指导英语听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国际经济法"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情境创设"的条件下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习得国际经济法知识的教学过程。该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建构过程,以互动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和认知对象的有机组合为前提,通过案例或卷宗材料的收集、整理、参与者分组创设"虚拟情境",并运用案例情景讨论、程序情境体验、诊所式专业实践等手段使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将国际经济法知识转化为内在认知的一部分,以达到改善教学手段和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以"交互性"为支配逻辑的新媒体空间中,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为支配性、协商性和抵抗性三维图景。从"认知—阐释"、"信仰—价值"和"行动—策略"三层内在结构来看,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是自主自觉的生成逻辑。因此,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路径,可从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加强舆论的顶层设计等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1.
诈骗罪的本质特征是,被害人(被骗人)在与犯罪人"欺骗—被骗"的二元互动中完成财物转移,犯罪人因此建立起对财物新的不法占有。侵占罪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人拒绝解除合法占有关系,拒不恢复原来的所有权(占有)关系。盗窃罪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人通过秘密、不法手段取得他人所有(占有)的财物,建立新的非法占有。"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案"不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和行为构造,与侵占罪的本质特征和行为构造相去更远,宜以盗窃罪论处为妥。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有机统一。情感认同作为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中介,是认知认同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行为认同的产生提供感情因素。一般而言,感觉、认知、体验和反应四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得以生成的必经阶段,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其中,感觉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起点,认知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基础,体验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关键,行为反应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逻辑理路:通过环境刺激来引发大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感受;通过理论感召来奠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通过情境创设来推进大学生切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强化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为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基本途径:犯罪心理痕迹——犯罪行为活动——犯罪心理活动及其状态——犯罪人的主体状况及现场情境——犯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案情。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的这一思路和模式,可探索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34例以性侵或施虐为特征的系列杀人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样本中的犯罪人在案件特征方面有如下特征:每一个犯罪人在案件特征上都有自己的一致性特点,接近被害人的方式多样化,作案手段群集化,异常行为发生比例高,犯罪人侵害的被害人主要是目标下的陌生人。就犯罪人特征而言,高发年龄集中于27~36岁,犯罪人文化程度偏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较多犯罪人有过婚姻关系,有前科经历的比例较高,犯罪人更多具有内向、偏执、自卑等特征。对此类案件的侦查,主要途径包括通过技术手段查找以及通过犯罪人行为特征的一致性串并案件等。  相似文献   

15.
药家鑫故意杀人行为是一种应激型行为,是行为人在特殊情境下应激反应的结果,其行为无预谋,具有突发性故意等特征.应激型杀人犯罪行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行为能力的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实施的突发性杀人行为,是在应激情境下主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犯罪的前提是犯罪行为人处于应激状态,由行为人的心理缺陷和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预谋杀人犯罪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应当属于宽的范围.可以从开展针对应激源的情境预防和加强个体心理抚育的角度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对于此类犯罪人可采用情绪控制训练、角色扮演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应该是一个创生与开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是不可能完全预设整堂课的运动与发展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意外"、"节外生枝"和"不期而遇"的生成性资源信息,这恰恰是政治教学本真的表现,是教师进行动态生成的契机,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学浪  李俊奎 《求索》2012,(11):212-214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是一个人品德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推动着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其道德品质与人格。从道德情感的生成角度来看,传统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至今仍未能清楚地区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阶段。不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这一生成过程划则可分为"情动——感应"、"体察——理解"、"内化——移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迄今仍非常薄弱的一个课题。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结构中比重日趋增加 ,研究这一问题开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借鉴我国古代赦免制度中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考虑到一般老年犯罪人刑事责任能力、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经济性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刑法应当规定对老年犯罪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警务监控情境下公共领域隐私权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隐私权保护标准从实际的隐私期待发展为合理的隐私期待并最终转为关注公开的透明度和信息的适度收集。传统的公私二分法以"场所"为标志划定隐私权边界,无法解释并满足公共领域生成的隐私权保护需求。面对警务监控情境中对个人隐私权的不当侵袭,可结合语境完整性理论,形成动态的公共领域隐私权概念,并通过对公共领域个人行为的类别化处理,排除、限制或视情境规制警务监控措施,从公民层面采取隐私权保护步骤,从警务层面构建警察权控制模式,辅以适当性规范和传播流动规范,实现对公共领域隐私权的有效保护和对监控权不当侵袭的有力防御。  相似文献   

20.
杨子潇 《求索》2022,(1):107-116
在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机制中,"感知—判断决策—图式形成"是基础性内在结构,农民生活中的法治实践是外在影响因素。通过观察"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可知,正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规避风险为目的的"判断标准",和既有图式对新判断结果的"顺应",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生成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它们联通意识生成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社会特征,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意识生成机制。正是因为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更近,农民对法律的避险功能产生消极判断,法律图式又顺应了这些新判断,导致出现了"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