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家庭关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谐的大学生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家庭关系不融洽的大学生可能表现出退缩、攻击性行为和消极情绪;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深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拥有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而不良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林平  沈宫阁 《人民论坛》2014,(1):18-19,256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两代人的社会阶层流动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尤其是子代下层中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表明“贫二代”的真实存在。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破和体制区隔,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国民,使社会中的阶层迅速壮大,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更公平、通畅。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阶层、阶层流动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阶层流动对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互效应来看,社会阶层没有产生调节效应;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同时,从“先附—后致”视角对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现实分析认为,在青年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后致性因素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社会资本水平不断提升,其社会治理效能感得到提高,而效能感的提高反过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行为,两者之间产生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郑雯  付宇  桂勇 《人民论坛》2023,(3):25-31
围绕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及其变迁趋势,“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数据研究发现,“三距一房两挑战”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以这三者为代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房两挑战”即高房价是引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人口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成为新的挑战。食品安全、主流价值观缺乏、环境污染及腐败问题提及比例大幅下降,相关方面的国家治理得到青年群体认可。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问题认知导致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取向。其中,关注城乡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方面更加积极;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政策偏好维度凸显了“有国才有家”的态度取向;认为社会流动机会差距是社会主要问题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民粹主义倾向的公平观与财富观以及对国家在道德和绩效层面的较高要求;房价问题与社会流动机会差距问题导致的社会心态后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关注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政策偏好。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阶层流动是现代化的一个趋向。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将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增强人们奋斗的信心,促进社会的进步。良性流动的标志包括:阶层流动机制合乎公平正义、阶层流动路径开放有序、阶层流动的自致因素占主导地位、阶层流动过程理性平和。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需要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社会流动中贫困群体的固化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阶层的流动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传统研究认为阶层限制和家校沟通的缺位极大地限制了寒门学子的向上流动。“底层文化资本”说虽予以反驳,并呈现了底层独特文化资本的力量,但无法解释资本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何在。本文选取中部高考大省原国贫县建档立卡户的6位考取精英大学的寒门贵子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深入探究了他们学业成功背后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和对教师无条件的“从”是底层文化资本发挥作用的密钥。这种“信”和“从”源于农民阶层在结构、资本受限的不利境遇下形成的“误识”,这种“误识”使其在主观上减弱了社会结构限制,避免了“读书无用论”和“读书无望论”的侵扰,从而仍旧保持着对读书传统的信仰和追求,最终取得学业成功。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不仅由于其劳动方式、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不同而与其它阶层区别开来,而且还由于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定作用以及他们的普遍追求而与其它阶层区别开来。我们知道,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是以发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目标的。他们不仅以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以其精神产品满足社会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目标。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8.
防止“阶层固化” 促进社会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嘉宾: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杨继绳 新华社原高级记者 刘精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廉思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习文 近来,“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引发媒体热议:农家子弟还能“鲤鱼跃龙门”吗?就业晋升,拼个人能力还是“拼爹”?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个人是否能凭借后天的努力改变命运?……“社会阶层固化”意味着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受阻,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人们看不到未来向上发展的希望,容易;1发社会矛盾。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态势如何?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需要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的代际绝对流动率不高,两代人的社会阶层流动总体是积极、合理的。代际流动的阶层固化主要表现在中、下层,尤其是子代下层中超过83%来自于父代下层,表明"贫二代"的真实存在。解决之道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破和体制区隔,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国民,使社会中的阶层迅速壮大,社会向上流动渠道更公平、通畅。  相似文献   

10.
从资源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政治资源是理解和研究现代阶层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逻辑起点,政治资源配置是形塑社会阶层关系的重要机制。政治资源流动是社会阶层关系演变的内在动力,政治资源的争夺是阶层矛盾和阶层冲突的重要原因。从政治资源配置的视角解读社会阶层关系,是社会阶层关系研究的学者应该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使用了NVivo11软件进行编码和分析,探讨大学生对中产阶层的想象与认同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中产阶层的想象中,"稳定"的偏好居于主流,他们对新中产阶层的职业更为向往,倾向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中产阶层,但仅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会属于中上层或上层。阶层流动因素中他们也更认可内部因素,包括自己的教育及未来职业可能、个人努力情况、个人志向等。家庭背景在他们看来日益成为阶层流动或固化的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甚至因为较好的家庭背景而丧失了奋斗的雄心。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首先是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其中最关键的又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多重标志。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由精英阶层、中间阶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以及弱势群体阶层构成。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建立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高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等,促进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江译民同志的“七一”讲话 ,论述了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新的社会阶层是伴随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的目的 ,应当是为了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 ,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因而有必要和可能吸收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 ,这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今年国家“两会”期间,一个陌生的新概念——新的社会阶层(简称新阶层)在各种媒体上频繁亮相,进入公众视野。特别是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五位新阶层代表委员举行“新阶层人士谈社会责任”记者招待会备受关注。它向社会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新阶层在中国社会已经崛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社会阶层”提法获得合理的社会定位和应有的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15.
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问题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变革的继续深入,在我国社会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与统一战线的关系,就是要研究如何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因此,它不仅涉及到整个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还涉及到突破传统观念与解释新情况的关系.本文对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后如何调整充实和完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及战略策略,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社会阶层的土地价值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价值认知是农村社会各阶层进行土地流转的心理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农村社会各阶层对待土地的态度与行为、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规模。农村社会阶层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农村整个阶层体系来看,不同阶层对同一种土地价值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从土地价值的类别来看,农村社会阶层对不同土地价值的认知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社会阶层对土地价值认知的差异是由不同阶层的构成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区分不同阶层的构成特征,选择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促进土地流转的有序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流动与中间阶层的壮大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星 《前沿》2005,(3):156-158
中间阶层的壮大与发展可以使社会结构尽快地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 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社会流动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影响中间阶层的构成与发展。因此, 现阶段要扩大中间阶层比重, 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 推动社会成员实现合理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8.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产阶级大多来自更低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资本的获益者,很重视自身的文化资本获得,在传承文化资本的时候也比其他阶层要更用心。可以说,当今中国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体现。但是社会阶层分化逐渐形成以后,文化资本具有再生产的取向。要让当今丧失发展先机的低下阶层的子女有机会沿着教育渠道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把社会的公平正义机制建设提上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从社会阶层的流动及其分化入手,分析了阶层固化的根源和现状,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阶层流动固化现象以及如何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格局提供了顶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目前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专家们通过大量详实的调查数据,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是: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