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在我国当前的公共服务领域,次优化困境确定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特别是与人们每天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公司事业,这一问题尤为明显。如何构建一个能促使市政公用事业最优的运行模式,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推行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旨在通过引入民间资本,以改变公用事业由政府行政性垄断经营所带来的弊端,从而破除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但实践中民营化的顺利推进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为政府、企业、公众三方互动机制的良好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政府的"治道变革",政府在立法、管理和监督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是民营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特征看我国公用事业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戒骄 《新视野》2007,(4):15-16
公用事业性质和特征说明公用事业同时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公用事业在监管、运营和引入竞争机制方面面临特殊的技术障碍和问题。公用事业既不能离开市场机制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寻求有效的运营和监管体制成为公用事业改革主题。我国公用事业正处于规模扩张和制度变革并举的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公用事业的特征和当前所处阶段,处理好竞争、民营和监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好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各自的作用,是这个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将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等四大消费性服务业,强化与休闲密切相关的产业。  相似文献   

5.
在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公众监督委员会尚未发挥其应有职能,导致现实中频频出现公众利益虚置的现象,致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失利。目前,公众监督委员会在法律规范层面与实际运作层面均存在诸多缺陷,应从拓展参与渠道、搭建对话平台、促进信息公开以及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作为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政府行为关系到改革的成功与否。目前,政府在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冲突;二是政府与"代理企业"的博弈;三是权力寻租的诱惑。通过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的价值取向、建立公用事业新型的公私合作关系、强化自律和监督评价机制等可以针对性地化解这些困境。  相似文献   

7.
闫海  魏萍 《理论建设》2011,(4):64-67
特许经营是公用事业市场化的基本形式,为保障公共利益,不仅要求加强政府对公用事业的监管,更为重要的是广泛、充分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重要前提,应当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改变公众在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弱势地位。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机制,改进咨询、听证、论坛、对话等传统公众参与方式,以及设立公益董事或监督员,以创新公众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竺光 《奋斗》2006,(10):52-53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以打破垄断为目的的行业改革,先后对电信、石油、民航、电力等行业通过行政手段拆分重组,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业,也开始向国内资本开放,并允许海外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这标志着中国市政公用市场将告别政府垄断经营的局面,加速市场化进程。尽管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改革进程才刚刚拉开序幕,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反垄断改革尚没有开始。  相似文献   

9.
政府是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目前,政府在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冲突;二是政府与"代理企业"的博弈;三是权力寻租的诱惑。通过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的价值取向、建立城市公用事业新型的公私合作关系、强化自律和监督评价机制等等,可以针对性地化解这些困境。  相似文献   

10.
公用事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营利性组织,是市场机制容易失去效力的"领域",各国政府普遍对这一领域进行监督和管理,并经历了从对其进行政府规制或政府举办公共企业到引入竞争机制或民营化,再到以权力向度多元化的"治理"方式为主的变革.本文基于国际经验的视角,探讨英、法、美三个主要西方国家的公用事业改革进程,总结了典型的治理模式,并针对中国公用事业治理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提出重构中国公用事业治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推行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政府行为可以极大地提高市场化改革效率。城市政府在公用事业领域的角色应该是监管者和服务者,而不是传统的命令者和指挥者。因此,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之后,政府要转变传统的命令角色,对公用事业加强监管。加强政府监管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可持续性;实现普遍服务,鼓励与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兼顾公平与效率。市场化背景下,政府对城市公交的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公用事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而且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政府对公用事业的管理也是公共经济管理的一部分。近些年来,我国对公用事业管理非常重视,大大促进了公用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共物品理论与福利经济学为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走上民营化发展道路提出了现实要求。公私合资经营、合同外包、特许权经营是实现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有效路径选择。当然民营化也并不必然可以解决城市公用事业垄断的问题,其负面效应也是相伴而生的,这就使得我们在推行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各种制度的全面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要使民营化担负起公用事业反垄断的任务。最后,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后,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让渡,政府依然要肩负起引导、监管、协调等责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管机构的设置重叠混乱、职能交叉冲突,致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隐藏着巨大风险。通过对国内外公用事业监管机构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公用事业监管机构在监管主体及模式选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对我国公用事业监管机构可选择模式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我国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监管机构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并试图构建一套多维度的特许经营监管机构模式,以期推动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公共物品理论与福利经济学为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走上民营化发展道路提出了现实要求。公私合资经营、合同外包、特许权经营是实现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有效路径选择。当然民营化也并不必然可以解决城市公用事业垄断的问题,其负面效应也是相伴而生的,这就使得我们在推行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各种制度的全面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要使民营化担负起公用事业反垄断的任务。最后,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后,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让渡,政府依然要肩负起引导、监管、协调等责任。  相似文献   

16.
蒋寒迪 《理论导报》2012,(7):45+52-45,5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拉美国家开始了对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改革,加快了市场化的进程。特别是90年代之后,拉美国家加快了私有化的进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改革,其中公用事业市场化就是改革的重要部分。拉美国家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政府供给转变为由私人企业提供,形成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为影响消费者和财富分配的直接方式,这种方式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17.
市政公用行业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市政公用行业发展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公用设施运行效率低下的状况等要求市政公用行业实现市场化改革。太原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程度较低,需通过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等措施加快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演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实现融资多元化,分类筹措市政公用事业建设资金,允许非公有资本介入,从而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9.
公用事业民营化与政府职能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用事业民营化是公用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同时也是政府职能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民营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完全退出,而恰恰是政府不断放松规制与重建规制的一个逻辑回路.民营化所蕴涵的社会公共风险,要求政府职能在市场的条件下进行合理重构,既保护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有序成长,又必须在社会公正的宗意下实现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减贫扶贫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政府为贫困地区和人口提供公共服务是减贫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因为财力有限在提供普遍性公共服务方面心有余力不足,需要把私人资本引入公共服务领域,但是这样又会出现民营企业经营公用事业的营利性目标与公用事业的普遍服务宗旨相背离的状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建立亲贫规制,具体措施在于:打破行政垄断,吸引民营资本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灵活多样的公共服务定价方式和资费结构;加强补贴措施的规制;政府在企业中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加强价格听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