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牛巴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贝氏柯克斯体伴随蜱活动的流行特征以及该病原的分子特征,采用布旗法收集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及佳木斯等地共计461份饥饿蜱,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种类。经PCR扩增病原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统计不同蜱种感染贝氏柯克斯体阳性率。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蜱种来源贝氏柯克斯体的遗传进化关系。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收集的蜱种主要包括日本血蜱(n=102)、全沟硬蜱(n=97)、森林革蜱(n=150)以及嗜群血蜱(n=112)。其中,日本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高达12%,嗜群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为6%,而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均为4%。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贝氏柯克斯体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病原,不同地方株之间序列差异不显著。且贝氏柯克斯体与多个变形菌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特别是G-变形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一支分化为贝氏柯克斯体,另外一支依然保持了G-变形菌的分子特征。基于上述分析,贝氏柯克斯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可在多种蜱体内广泛存在,但其感染率略有不同。该病原的存在会给当地家畜及人的活动造成潜在的危害,为该病原的防控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当地家畜饲养管理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杀蜱也是防控Q热病原极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布旗法与家畜体表捕捉法 ,在甘肃省 6个不同地理区划内的部分县、市、区采集硬蜱标本 ,共发现了 2 0种硬蜱 :河西走廊有草原革蜱 (Dermacentornuttalli)、银盾革蜱 (D .niveus)、亚洲璃眼蜱 (Hyalommaasiaticumasiaticum)、麻点璃眼蜱 (H .rufipes)、小亚璃眼蜱 (H .anatolicum )、亚东璃眼蜱 (H .asiaticum ) ;河西走廊南山地有草原革蜱、嗜驼璃眼蜱 (H .dromedarri)、小亚璃眼蜱、亚东璃眼蜱 ;河西荒漠高原有草原革蜱和残缘璃眼蜱 (H .detritum ) ;中部黄土高原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 (D .silvarum )、日本血蜱 (H .japonica)、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青海血蜱 (H .ginghaiensis)、卵形硬蜱 (Ixodesovatus) ;陇南山地有草原革蜱、长角血蜱、刻点血蜱 (H .puncta ta)、卵形硬蜱、全沟硬蜱 (I .persulcatus)、血红扇头蜱 (Rhipicephalussanguineus)、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 ;甘南山地山原地区有草原革蜱、草原硬蜱 (I .crenulatus)、全沟硬蜱、钝跗硬蜱 (I .pomerantzevi)、青海血蜱、草原血蜱 (H .verticalis)。草原革蜱分布于甘肃省 6个地理区划 ,其他 19种硬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蜱等传播媒介的控制 使该病造成传染的因素很多,诸如被污染的土壤、灰尘、水、草、蝉、疥螨、蚊、蝇等等。但是有些传染因素难以控制,所以除虫灭蜱就成为某些地区常用的一般性预防措施。蜱、疥螨、蚊、蝇等体外寄生虫和昆虫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由于目前世界上仍未研制出可供预防此病的菌苗,所以控制蜱等体外寄生虫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则成为一种花钱少、效果好、常为人们所使用的预防手段。控制蜱,使动物保持无蜱状态,结果嗜皮菌病的发病率下降而且即便感染也会减轻其病损程度。控制蜱较为有效的方法仍是用一些杀蜱的药剂,给动物进行药浴或者喷雾(G.M.Mugera,1979;Muk.T.Abu-Samra,1976)。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亚东璃眼蜱(H.asiaticum)、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silvarum)成虫的多孔区、哈氏器、气门板在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比较。这4种硬蜱多孔区的刚毛的数目、分布位置存在着种或属间的差异:残缘璃眼蜱刚毛数目为3根,亚东璃眼蜱为2根,两种革蜱均为1根,且同一蜱左右孔区的刚毛分布基本对称。进一步证实了硬蜱哈氏器的分类学意义,并补充了亚东璃眼蜱的哈氏器结构。4种硬蜱气门板的构造大体相似。观察结果表明,硬蜱多孔区的超微结构可能同样具有分类学特征,可做为种类鉴定的参考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别属于扇头蜱属、牛蜱属、血蜱属、革蜱属和璃眼蜱属的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西藏血蜱(Haemaphysalis tibetensis)、微形血蜱(H.wellingtoni)、青海血蜱(H.qinghaiensis)、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银盾革蜱(D.niveus)、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亚东璃眼蜱(H.asiaticum)等9种硬蜱成虫的哈氏器。在这5个属间,哈氏器在囊孔形状、前窝的形状和深浅、感毛的数目、孔毛的位置和形状及长短、锥毛的位置、基盘的数目、远端毛的数目和位置上存在着区别。在同一属内,哈氏器结构也存在着区别。西藏血蜱、微形血蜱、青海血蜱的哈氏器在前窝形状、孔毛的长短和形状以及位置、锥毛的位置、远端毛的位置和数目上存在着区别。草原革蜱和银盾革蜱的哈氏器在前窝形状和深浅上存在着区别。麻点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哈氏器在锥毛的位置上存在着区别。  相似文献   

7.
青海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1978)和王奉先等(1980)先后报告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nesis)是青海一些地区羊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蜱,随后甘肃省甘南、兰州地区和临洮县羊泰勒焦虫病流行区的传播媒介蜱亦认为是青海血蜱。有的报告认为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是疑似传播者。关于此两种蜱的生活习性,也有人作过研究。 在宁夏南部泾源、隆德两县羊泰勒焦虫病流行地区,青海血蜱大量分布;此外,疫区内侵袭羊的蜱尚有森林革蜱,在草场和羊体上出现的数量远不如前者众多。为确定宁夏疫区内  相似文献   

8.
牛边缘边虫(Anaplasma marginale, Theiler,1910)在世界上分布广泛,见于南北美洲、非洲、南欧、苏联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南哲郎,1979)。我国也有本病流行。 1986年我们利用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当代半饱成虫,从混合感染牛体中,首次分离出牛边缘边虫单一种。并利用分离出的单一种对4头健康牛进行感染,就其血液学变化、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用浸渍法测定了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哒嗪酮、螨净 7种药物对未吸血的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幼蜱、若蜱、成蜱及其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 )。结果显示 ,所用药物中半数致死浓度最低的 3种药物是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植物性杀虫剂楝素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0 1~ 3.13、4 .37~ 4 .77、11.18~ 11.36、2 75 .5 0~ 2 76 .5 0mg/L ;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4 .2 2~ 4 .4 2、10 .30~ 10 .5 0、82 .5 0~82 .70、6 35 .30~ 6 36 .70mg/L ;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类的三氟氯氰菊酯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 3.4 2~ 3.4 4、7.10~ 9.0 6、4 2 .30~ 4 2 .5 0、5 45 .5 0~5 46 .70mg/L。  相似文献   

10.
对甘肃省张家川县绵羊蜱媒血液原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 ,绵羊体表寄生蜱类 5种 ,即青海血蜱 (Haemaphysalisqinghaiensis)、长角血蜱 (H .longicornis)、革蜱 (Dermacentorspp .)、草原革蜱 (D .nuttalli)和微小牛蜱 (Boophilusmicroplus) ,其中青海血蜱为传播媒介优势种。绵羊泰勒虫 (Theileriaovis)感染率为 6 2 .2 % ,无形体 (Anaplasmaovis)感染率为 16 .7% ,且有双重感染的病例。体表喷洒药物灭蜱试验表明 ,5 0mg/L倍特对蜱类的半数致死时间 (LT50 )为 4 .91h ,用药后 3d体表残留活蜱数为 3.4± 2 .2只 ,14d后再次染蜱数为 4 9.7± 12 .0只 ,羊只血液原虫病感染率由38.1%降至 8.8% (P <0 .0 1) ,红细胞染虫率由 11.6 %± 6 .9%降至 5 .4 %± 2 .1% (P >0 .0 1)。  相似文献   

11.
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亦称虏氏盲花蜱,隶属于硬蜱科(Ixodidae)盲花蜱属(Aponomma),主要寄生于圆鼻巨蜥(Varanussalvator),有时也寄生在其他爬虫类。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支那一些国家;国内仅在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发现。作者从蟒蛇(Pythonmolurus bivittatus)体表采集到大量巨蜥盲花蜱,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1980年4月,吉林省集安县麻线公社首次发生了牛瑟氏泰勒焦虫(Theilezia Sergenti)病,于发病牛身上捉到的蜱,经初步鉴定系二棘血蜱(Haemophysalis bispinosa),很可 能是本病的传播者。我国贵州、甘肃、河北和辽宁省已有关于二棘血蜱可传播瑟氏泰勒焦虫的报道。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于1981年4月赴集安县,同县畜牧局,通化地区畜牧兽医总站协作,通过深入疫区,在摸清该病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到发病严重的麻线公社捕捉具有侵袭能力的二棘血蜱,以人工感染的方法研究二棘血蜱对瑟氏泰勒焦虫的传播能力。并在试验中对虫体形态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借助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和草原革蜱(D.nuttalli)的形态特征,这两种形态近似的革蜱除了个体大小、盾板珐琅质颜色以外,在须肢第2节齿突形状、口下板齿型、雌蜱孔区、气门板形状、中垛的宽窄、第4对足胫节后的齿突及外距的长短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本实验室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库中长角血蜱miR-275的成熟体序列信息,设计出特异性茎环引物及PCR扩增引物,同时以长角血蜱β-actin基因(GenBank登录号:AY254898)为内参基因,绘制标准曲线,计算长角血蜱miR-275的标准拷贝数,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分析miR-275在长角血蜱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长角血蜱miR-275和β-actin标准曲线的回归系数均大于0.99,熔解曲线峰值单一,Ct值的变异率均小于5%,表明引物特异性好,标准曲线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用real-time PCR方法对miR-275在长角血蜱卵的不同发育时期、蜱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iR-275在长角血蜱卵发育到第16天的拷贝数最大,为(13.07±1.63)×106 copies/μL,是表达量最低的第5天的43.57倍;在饱血成蜱中拷贝数最多,为(18.95±1.55)×106 copies/μL,是饥饿成蜱的236.88倍;长角血蜱卵巢中拷贝数是最高的,为(15.29±3.59)×106 copies/μL,是表皮表达量的10.47倍。结果表明,miR-275在长角血蜱卵的发育、细胞增殖、组织分化等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草原革蜱(采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和森林革蜱(采自宁夏固原)的形态结构与分子标记异同点,借助体视显微镜超景深系统观察了这2种蜱的形态结构;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这2种蜱COX1、ITS2及16S rDNA基因序列,并通过比对这3种基因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了这2种蜱的分子标记差异。结果显示,这2种蜱均具有珐琅斑,须肢粗短,缘垛整齐等革蜱属的典型特征。草原革蜱珐琅彩浓厚且色浅呈银白色,刻点小且分布均匀、夹杂少数大刻点,背突直而短,缘垛分布均匀;森林革蜱珐琅彩覆盖大部分盾板且色深呈深褐色,刻点粗细混杂、分布较为稠密,背突向背方弯曲,尾部缘垛较其他缘垛窄;两者具有显著的形态学差异。草原革蜱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草原革蜱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99.88%、99.90%、97.58%;森林革蜱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森林革蜱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98.64%、98.60%、99.53%。进一步对比这2种蜱的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发现其相似度分别为99.76%、99.75%、98.29%。结果提示:虽然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形态学差异显著,但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度极高,两者可能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或COX1、ITS2、16S rDNA基因不适用于革蜱属的种间鉴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饥饿的长角血蜱雌性成蜱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到的未知基因进行5′RACE扩增,以期获得长角血蜱MLP基因全长cD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采用PCR方法分别从青海血蜱、麻点璃眼蜱、森林革蜱、微小牛蜱及小亚璃眼蜱中对MLP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进行了扩增,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重组质粒,转入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分别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和反应原性。结果表明,成功扩增了长角血蜱的MLP基因全长序列及多个蜱种的MLP基因开放阅读框序列,体外高效诱导表达了约39.2ku的不同蜱的MLP重组蛋白。Western-blot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MLP重组蛋白具有很强的反应原性,且不同蜱的重组蛋白间具有很强的交叉反应性。  相似文献   

17.
泰勒虫引起的泰勒虫病作为危害畜牧养殖业的重要血液原虫疾病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调查清楚某地域泰勒虫流行对于该病的早期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的交汇处的庆阳地区蜱虫分布的调查,并进一步进行了蜱所携带的泰勒虫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庆阳地区蜱虫优势种以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为主,兼有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 anatolicum),青海血蜱(H.qinghaiensis)的分布。其传播的泰勒虫主要是瑟氏泰勒虫(Theileria sergenti),东方泰勒虫(T. orientalis),环形泰勒虫(T. annulata)以及感染羊的吕氏泰勒虫(T. luwenshuni),尤氏泰勒虫(T. uilenbergi)等,此外还有泰勒虫未定种(Theileria sp.)的寄生。统计显示在收集的300头份牛血液中瑟氏泰勒虫感染率高达74.58%,东方泰勒虫感染率72.36%,环形泰勒虫感染率12.54%。收集的200头份羊血液中吕氏泰勒虫感染率63.58%,尤氏泰勒虫感染率53.62%。而长角血蜱感染泰勒虫的感染率高达87.76%,小亚璃眼蜱感染率为47.62%,青海血蜱感染率46.43%。由此可见,庆阳地区蜱虫分布虽然较为单一,但其传播的泰勒虫病原具有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家畜还是蜱虫对于泰勒虫的感染均较高。这为当地的该疾病的防控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当地家畜饲养管理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杀蜱也是防控泰勒虫病极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牛瑟氏泰勒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 ,其临床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体表淋巴结肿大 ,严重的可引起牛死亡。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新引进牛和改良牛的发病率、病死率均高。本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我国自贵州发现本病以后 ,相继在许多省 (区 )有发生本病的报道。因此 ,建立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是防制本病的关键。1 材料和方法1.1 虫体抗原 将感染瑟氏泰勒虫的黄牛红细胞接种给免疫缺陷小鼠 ,当小鼠红细胞的染虫率达到15 %左右时 ,自心脏采血制成抗凝血。1.2 免疫荧光用载玻片  12穴载玻片 ,由日本带广原虫病分子…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5月至 7月初 ,河北省滦县杨柳镇部分村庄的牛群发生了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 ,经现地调查、治疗试验 ,初步诊断为巴贝虫病。 2 0 0 3年 6月 ,将病牛血片和在牛体表收集的蜱送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鉴定 ,确定病原为牛巴贝虫 ,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  流行病学调查与发病情况 杨柳庄镇部分牛以放牧为主。历史上本镇虽无此病流行的记载 ,但其北邻的迁西县却是本病的流行区。近年来 ,此镇不断有农户从迁西县引入牛 ,这可能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5月上旬开始零星…  相似文献   

20.
从蜱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宿主免疫球蛋白-G(IgG)在蜱体内的代谢过程、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IGBP)的发现及其在具尾扇头蜱中的功能等方面阐述了IGBP与抗蜱免疫的关系.认为抗蜱疫苗的成功策略或许是"二次联合疫苗",而IGBP是该策略的关键成分之一.阻断蜱IgG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关键成分的分泌能快速杀死蜱,因而,利用IGBP研制联合抗蜱疫苗的策略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