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深刻变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改弦更张;压缩军事经济规模,享受"和平红利";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扩散.宏观经济政策的创新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强大且持久的推动力量,同时也给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是需求不足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张。我国政府运用其理论和政策坚持扩大内需方针、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是它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但随之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严重,通货紧缩,积累性财政赤字、国债等,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非解决不可的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积极财政政策应逐步淡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开始唱主角,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外需,变需求管理为供给管理,使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并不断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3.
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选择正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消费政策和外贸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四次波动产生的原因入手,简约地分析了我国在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上所走过的历程,得失变化和目前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困难的五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衡量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首要标准就是国债政策是否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进行力度及方式的调整 ,使经济不至于偏离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太远 ;只要经济增长率高于国债利率 ,国债负担率将会逐步收敛。经济增长率高于利率水平是实现国债可持续性的核心问题 ;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判断不是挤出了多少私人投资 ,而是财政支出效率的本身等观点。并提出了实现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格外令人瞩目,但其表述方式却令人费解。“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这种在关键词前头加修饰语的表述办法,有一定随机性。究竟什么叫“积极”,什么又叫“适当”,不把政策背景及其来龙去脉弄明白,很难正确定义。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应有其特定的政策含义,这种政策含义必须用科学的术语加以表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按政策内容来划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类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处于二者临界点时,既不扩张…  相似文献   

7.
国债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债市场收益率是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这是因为国债市场规模大,参与者多,国债品种齐全、风险小,流动性强、交易方式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容易切入.为了促使国债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增大国债发行规模,完善期限品种,实行市场化发行方式,调整持有者结构,调整利率期限结构,恢复国债期货交易和完善国债回购交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借鉴其实施这两种政策的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我国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长期和战略的角度看 ,应坚持“中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二、从短期来看 ,应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优化资源配置 ,又可能强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扭曲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四、把需求管理政策与人力政策相配合方能有效治理我国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此轮宏观调控,中央政府综合采用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以及较为特殊的土地政策等。由于中国目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它并不具备对传统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灵活反应的微观基础,反而是其他的政策工具如土地政策和行政措施等,对当前的宏观经济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黄水木 《理论前沿》2007,(10):37-38
本文在当前人民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搭配问题,以及当前汇率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对今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方向、步骤和政策安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正确的 ,但其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也存在着几个问题。诸如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的货币政策”的概括和称谓不甚科学 ;反通货紧缩用货币量的单纯扩张不能解决问题 ,重点应放在调整货币分布结构上 ;“搞点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不可取 ,用通胀治通缩很可能带来滞胀。  相似文献   

12.
从政策目标的角度而言 ,我国相对积极的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性的角度看 ,我国目前实施的相对积极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渐凸现 ,中国经济已陷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为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 ,3% - 6%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 ,应是我国中长期宏观经济操作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归宿。当前 ,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已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1.管理制度的变革1.1现行国债管理制度的弊端1.1.1目标单一中国现行国债管理制度是年度发行规模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计划色彩浓厚,国债年度发行额度等于当年国债还本付息数额加上当年财政赤字数额。每年全国人民代表人会批准该额度后,则成为刚性的指标,不得突破也不得减少。在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下,中国财政的国债政策目标比较单一,仅仅是为弥补财政赤字,存在着多种弊端。1.1.2国债市场的期限品种结构不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市场乃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有效也是唯一的契合点和结合部。由于国债市场担负着配全基准利率、形成整个社会基准…  相似文献   

14.
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政策重在调节总量 ,以间接调节为主 ;财政政策重在调节结构 ,以直接调节为主。财政政策时滞短而实效性强 ,货币政策时滞长但比较灵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经历了多次调整 ,但从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并不理想。为此 ,笔者提出应从深层次和高水平上加强二者之间的配合 ,改变调控中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而弱化财政政策的做法 ,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 ,实现以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 ,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贸易传导渠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联动效应进行研究,同时也进行分时段子样本分析。研究发现:双边贸易强度并没有显著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济联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财政政策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外汇储备、货币政策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等影响有限。“一带一路”国家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政策透明度,实现经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从短期效应来说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见效最快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这两大政策手段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促进发展和维持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1997年开始我国的经济运行总需求出现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 ,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连续多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并于1999年11月开始恢复征收利息税 ,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两次降低准备金率。由于转型时期的特殊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的原因 ,只靠货币政策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我国政府同时又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配合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来扩大社会总需…  相似文献   

17.
2019年我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将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重点降低制造业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让民营中小企业与微小企业更容易生存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国内外背景,以及减税降费政策对甘肃及天水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当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急剧积累,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地方政府负债的理论依据、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出发,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与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来实现的,最终将体现在赤字和国债等指标的变化上。赤字越大,或赤字规模增加的越快,国债规模也会相应扩大,财政政策也就越具有扩张性。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可以实行下去,究竟能走多远,目前已成为决策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经济理论中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始于2011年夏季的国际金融动荡,持续发酵,世界经济随之进入了多事之秋。国际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是打断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二是使中国经济增速趋缓、通胀压力增大。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需要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以更新货币政策和恢复发展资本市场为两翼,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