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4年,中央果断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手段,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上升期,但增长速度可能略为降低。面对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应继续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总结汲取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针对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成  杨文 《工会论坛》2003,9(3):55-56
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 ,社会经济运行对宏观调控政策产生效应递减问题。从我国的经济运行现状看 ,宏观经济政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效应递减问题 ,我们必须按照“稳中求变”的思路 ,对宏观政策适当调整 ,消除政策效应递减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的宏观调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面对以中央银行为代表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经营中出现的风险,积极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是商业银行宏观经济义务主体所必须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2004—2007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7年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年。在这几年里,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金融等政策对房地产业进行了调控,这些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的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本文对这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成效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未来的调控重点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需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尽可能规避市场调节所出现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国家要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的前提是要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制或者机制。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比较建立在较为完整的经济法制体系基础之上。如此一来,经济法制体系方能确保导向、监查以及控制市场活动,从而贯彻落实诸多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措施和行政措施。这同样要求国家强化宏观调控权的措施和力度。经济法制的关键内容就是经济法。因此不断完善和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经济法的地位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工具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一直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为最为重要的目标,忽视了国际收支平衡这个目标.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部失衡问题愈加严重,并且对中国经济的内部均衡目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目前有必要加快转变原有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把国际收支平衡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体系.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丁伯根的汇率政策模型,提出了短期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搭配,为实现中国内外经济均衡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提出了长期实现其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个经济正朝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显露,宏观调控成效只是阶段性的。因此,我们要从历史反思和现实分析入手,研究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探索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源起美国,后席卷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2008年下半年冲击我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2009年出现战后首次全球负增长便是其严重性的直接体现,为应对这场空前深刻的金融危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宏观经济政策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产生了极为不同的效应。如何认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及特点?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的失衡状态有怎样的特殊性?针对宏观经济失衡反危机政策的导向与失衡的方向是否相符?政策力度是否适度?政府全面刺激经济的干预政策进入及退出是否适时?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是否合理?政府干预的增长效应与由此产生的新失衡如何比较?新失衡下宏观调控方式和政策格局需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问题,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讨论以适应新常态下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土地问题是农业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30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当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土地政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必然会产生土地流转.新时期土地流转逐渐作为一项制度被确立起来,但在各地积极进行各种流转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流转性质蜕变、行政干预过多、流转速度过快、规模过大、流转目的偏差等诸多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从现行农地流转政策入手,在各地农地流转实践中找出问题,及时纠正各种不良倾向,推动农村土地合理、适度地流转.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调控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已处于核心地位,其调控职能、方式和效力,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探讨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信用制度建设问题,以期健全、规范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完善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日益彰显,宏观调控法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鲜有对宏观调控程序的研究。宏观调控程序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宏观调控过程中调控主体和受控主体必须遵守或履行法定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就是宏观调控程序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得以实施。我们有必要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参与宏观调控的各方主体对宏观调控价值的追求,以正义的程序理念为指向,充分体现程序民主,建立起完善的宏观调控程序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权力行使方式。政府可以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规范意义上,有权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机关有立法机关、独立机构和行政机关。针对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和不同的调控机关,法律纠错机制一般有司法纠错机制、宪法纠错机制、内部纠错机制三种。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司法纠错机制,指的是宏观调控法的可诉性问题。宪法纠错机制,指的是我国《宪法》中规定的质询与询问、对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以及罢免和撤职等制度。内部纠错机制主要是复议等政府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决策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土地行政伦理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我国政府多年来努力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然而,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自利性日益膨胀,驱使其在土地行政中违法违规。这些不合乎伦理的土地行政行为对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也损害了我国政府形象,甚至恶化了与公众的关系。因此,政府在土地行政时,必须通过法律和伦理的双约束,真正保护和控制好宝贵的土地资源,进而处理好人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力度并未使农业落后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改革土地制度、明确土地权益关系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土地立法、明确土地制度中的权益关系、规范土地交易、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土地权益证券化等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理清农村产权关系的重要举措,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普遍被认为是宏观经济业绩的基本指标,这些变量构成了贯穿西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的共同主线。在一届政府当选前夕,政府会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以适度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以便降低失业率;在当选之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实行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来降低实际通货膨胀率,以降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在此过程中失业率也会上升,从而引发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率与公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土地利用的外部效应和土地市场缺陷的角度 ,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存在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最后围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实现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土地利用规划为龙头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承包关系之所以始终不稳定,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决定,是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立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将此项政策转化为法律时,可从以下方面重构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消除对土地承包的行政干预;废除强制收回承包地的规定;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登记时设立;确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期满自动续期制度;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继承性;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抵押制度。  相似文献   

19.
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不断加强,但无但无论如何,我们始终不应忘掉,政府应依法行政,政府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也应依法进行,甚至应将经济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纳入法治的轨道,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