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排除合理怀疑"被新刑诉法所吸纳,成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一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这一证明标准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其对证据充分性的要求分为两种情况。用公式对其逻辑属性进行说明,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排除合理怀疑"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分析现行立法,治安案件证明制度存在以下诸多缺陷:审查与运用证据的主体不分立、权能非独立;证明责任"有责任、无后果";证明主体、证明对象、证明标准等证明体系要素不完整;证据审查制度和程序形同虚设,使证据审查流于形式。治安案件证明制度的完善思路包括:分立证据调查、审查和运用权能,重构证据审查程序;完善证明责任体系;明确证据审查运用规则。  相似文献   

3.
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正在将关注的重点由证据可采性规则转向证明过程。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关注的重点始终在于证明规则。我国的证据理论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以证据为中心"的阶段以及"证据与证明并重"的阶段,到本世纪初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以证明为中心"的态势。证据法学研究的基本趋势是从"证据法学"走向"证明法学",我国未来的证据法学研究必须顾及到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证据转化为定案证据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证据能力 (或曰证明能力 ) ,二是证明力。在刑事辩护业务中 ,律师之辩护意见往往拘泥于案件的定性是否正确 ,证据数量是否充足 ,证据内容是否真实 ,证据内容与案件事实之间有无关联等 ,即证据的证明力。极少有律师会注意到证据的来源、取得方式、表现形式等是否合法 ,即证据的证明能力。诉讼实践中 ,辩护人正可从证据形式瑕疵这一证据能力问题入手 ,找到控方控诉犯罪证据链的断裂点 ,从而取得辩护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刑、民事诉讼目的的不同,导致刑、民事证据法在证据能力、证明力、证明方法、证明对象、证据调查原则、证明责任、法官形成心证的资料范围以及证明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应当制定与各诉讼相适应的证据法典,或补充完善三大诉讼法中证据法的内容,而不宜制定统一证据法典。  相似文献   

6.
“非法言词证据”证明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法证据的证明对象是"证据合法性"。对非法言词证据采取严格证明的方式基本上是妥当的。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提出言词证据系非法取得的一方,负有主观证明责任,即提供初步证据的责任和说服法官对言词证据合法性怀疑的责任。当法官对言词证据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时,公诉人对被告人口供的"合法性"负有提出证据义务和说服的义务。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被害人书面陈述,举证方对其"合法性"具有提出证据证明和说服的责任。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程序主要包括非法言词证据的提起程序、审查程序、举证、质证、庭外调查程序以及裁判、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诉讼中 ,关于证据事实是否是证明对象之争论 ,在法学界一直是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要弄清证据事实是否是证明对象 ,关键是首先要弄清楚案件事实与证据事实的关系 ;其次是要划清证明对象与证据的审查判断的界限。证明对象是指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它包括案件事实和程序事实两方面 ;证据事实则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明手段 ,它既不是案件事实 ,也不是程序事实 ,因而也不是证明对象。  相似文献   

8.
非法证据排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刑事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持证据的合法性.非法证据有较广义的内涵,为便于理解,这里仅限于非法言词证据;导致证据非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指刑讯逼供.因此,我所探讨的问题是言词证据的非法性如何证明、由谁证明、怎样证明.  相似文献   

9.
间接证据在刑事诉讼证明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刑事诉讼法专家、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逻辑的角度来探讨间接证据如何证明案件事实尚有欠缺,本文试图对此作点努力,以求教于前辈及同仁们.一般来说,运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单个间接证据证明案件的个别事实或某一方面的事实;二是用若干个间接证据组成证据体系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对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进行逻辑上的探讨.一、运用单个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个别事实或某一方面事实的逻辑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的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的证明主要是指当被告方主张控诉方的证据系非法所得时由谁承担证明责任以及证明应达到何种程度。根据证明责任的分担原理,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一般应由被告方承担证明责任,其证明达到"优势证据"即可;对非法自白的排除则应由控方负证明责任,其证明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程度。  相似文献   

11.
无罪推定原则的引入必然引发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大变革。在举证责任上,无罪推定原则要求控诉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在证明标准上,无罪推定原则要求刑事诉讼中的证明须排除合理怀疑,并实行疑罪从无规则;此外,无罪推定原则还要求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12.
信息的飞跃发展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确认电子证据的概念及特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电子证据必须经过立法确认的事实,并指出了电子证据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引起立法注意。主张将电子证据可以并且必须作为新的证据类型列入法定的刑事证据清单中。  相似文献   

13.
在犯罪嫌疑人与证人身份重合的情形下,合理界定身份是依法取证的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取证过程和证明过程中的身份矛盾。在不同的过程中,同一人因同一事而身份不一致,不仅可能产生非法证据,而且还可能侵犯人权。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司法取证及证明过程中合理界定当事人身份,而且还需要在立法上为科学界定当事人身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刑讯逼供是侦查程序中的一个顽疾,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下,对刑讯逼供证明责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刑讯逼供的证明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得对其事实的证明十分困难。因此,应当明确刑讯逼供的证明责任,以期对遏制刑讯逼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7类证据,其划分要素有二:一是证据材料发挥证明作用的方式;二是证据材料产生的时间。学术界认为刑事诉讼法只是按照证据材料的表现形式来分类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也导致了实务中的困境。理清证据种类的划分标准,才能准确定位刑事证据材料的类属,进而正确适用相应的证据规则,使其发挥应有的证明功能。此外,法典中规定的证据种类有的含义过于狭窄,需要对之做相应的扩大解释,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证据契约指平等的当事人之间就正在进行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诉讼之事实确定方法所达成的,旨在直接或间接产生诉讼法上效果的合意。我国存在证据合意的规定,但由于缺乏效力规则,实践中适用情况并不理想。需从证据契约效力判断、证据契约的主张及其效果、证据契约的拘束力等三方面着手构建证据契约效力规则。而在效力规则中,证据契约的消极效果与拘束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证明规则的核心内容是对证明对象进行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两种不同证明方法的适用,是证据法领域中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的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区分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方法的适用范围则是关键。各国关于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立法规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争论也多集中于此。一般来说,由于定罪事实涉及案件实体处理结果及被告之重大权益,对其应采用严格证明的方法,而对量刑事实则可自由证明;对程序性事实应该根据其自身不同的法律属性而分别采用不同的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电子证据的特点及其对取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证明机制的角度来讲,电子证据并非是一种全新的证据,而是传统证据的演变形式.记录方式的特殊性是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最本质的区别,其他特性都受这一本性特点的影响.电子证据的收集具有一定技术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取证主体、取证内容、取证方法和取证程序等方面.所收集的电子证据要注意保持其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相似文献   

19.
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的一种,必须具备一定资格.这种资格表明一个国家的法律用来承认或判断某人是否能成为诉讼中的证人的标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资格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独立性、知情性、作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