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旗  汤浩 《刑事技术》2003,(Z1):57-57
近年来,利用爆炸或爆炸装置进行杀人、伤害、敲诈勒索等案件时有发生。通过现场勘查、理化检验及爆炸装置复原,发现这些涉及爆炸案件中的炸药一般为岩石硝铵炸药(含硝铵、梯恩梯)、乳化炸药(含硝铵)、氯酸盐炸药和黑火药。因为来源相对容易,如从鞭炮中获取等原因,较为多见的为二种氯酸盐炸药,一是含氯酸钾、硫磺、铝粉或铝镁合金粉,二是含氯酸钾、硫磺、炭粉。而爆炸装置的引爆方式有导火索直接点火引爆,如“1998.2.14.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汽车爆炸案”;导火索延时点火引爆,如“1998.5.10.轿车爆炸案”;BP机遥控点火引爆,如“2000.8.29.武昌天…  相似文献   

2.
当前,犯罪分子安装的爆炸装置结构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使排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电能类型的爆炸装置,其起爆结构趋向多样化,往往一个爆炸装置中有几种引爆方式,这就要求排爆工作人员要能够掌握和认定爆炸装置的内部结构、特点、起爆系列的构成,如不能掌握和认定,千万不能轻易下手,对电能类型的爆炸装置更不能轻易剪断其导线。以下是一电能类型的爆炸装置草图,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艳 《刑事技术》2004,(2):18-18
1991年7月4日晚,某中学一办公室内发生爆炸,一名教师、两名学生被炸伤。炸点中心位于办公室靠西墙的办公桌上。现场勘查中发现,地上有黑色粉末、碎玻璃碴、黑皮细电线、炸坏的小灯泡等。经分析为电发火引爆爆炸装置。桌子右侧还有一用书和报纸掩盖、用开关控制电路引燃的未爆炸装置。这一未爆炸装置对分析爆炸原因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汽车炸弹威力大,危害后果严重。犯罪实践中,犯罪分子基于压发、拉发、遥控、定时等原理或利用汽车自身电路制作各种爆炸装置,常将其藏匿在汽车轮胎及附近地面、底盘、排气管、驾驶位及尾部等。为了保障带犬民警携犬对可疑汽车搜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犬民警在携犬搜爆时应遵循先静搜后动搜、先远搜后近搜、先地面后车体、先外部后内部、先单犬后复核的原则,并在携犬到达犯罪现场后,先初步了解案情,后观察现场环境,并架设遥控爆炸装置干扰仪,然后指令进行搜爆作业,通过复检,得出搜爆作业结论。  相似文献   

5.
1993年9月5日晨8时许,在我区某县的买某家大院门上发现一个爆炸装置。装置是用土造老鼠夹接触引爆,灵敏性较高,当即进行了排爆,分解了装置。 大院门为两扇,门上有两个铁门环。左侧门环上用20号保险丝吊着一个爆炸装置,右侧门环上系着一节棉线绳,与老鼠夹诱饵环相接。爆炸装置上捆有待发状的土造老鼠夹和四节1号电池。从装置内引出两根乳白色的电雷管线,一根与钉在老鼠夹闭合处上的白铁皮相连,一根与电池负  相似文献   

6.
1 邮件炸弹的结构及特点邮件炸弹是以邮寄信件、书本、杂志、包裹为名,将爆炸装置放入这些物品中,外观伪装成邮件的爆炸装置.当拆开此邮件时,就会发生爆炸.邮件炸弹一般为电起爆装置,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信件形式邮寄,这种炸弹药量较少.另一种是以邮寄包裹作为伪装,内装爆炸装置,这种炸弹的炸药量多少是以包裹的体积大小来决定的(本文只介绍邮寄信件(贺卡)、书本、杂志的炸弹).邮件炸弹针对性强,准确性高,隐蔽性好,爆炸时距离受害人较近,危害较大,是现阶段犯罪分子经常采用的一种爆炸犯罪手段.如1999年2月27日,西北某市一邮局收到一包裹,当事主打开时发生爆炸,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
一、事件缘起 挪威当地时间7月22日下午3时20分,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先是在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政府办公楼群附近引爆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使得挪威政府办公大楼以及旁边的财政部大楼、对面的《世界之路》报社大楼等都在爆炸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办公大楼附近i00米范围内的饭店、咖啡店和商店的橱窗玻璃被震碎。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犯罪分子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作案手法的隐蔽性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就爆炸案件而言,其爆炸装置的设计可谓五花八门,笔者受理的检验中,有一宗比较特别,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简要案情1998年12月8日,雷州市一加油站遭一伙歹徒抢劫,案犯勒求油站职员交出全部营业款,否则就要引爆油站,并拿出3枚自制炸弹相威胁。后因油站职员极力反抗,案犯将3枚炸弹抛在现场后仓皇逃跑,其中一枚发生不完全爆炸。案件发生后,提取了现场已爆和未爆的自制炸弹(见第60页彩图)送检。2检验2.1宏观测检为确保安全,拍…  相似文献   

9.
遥控类爆炸装置的爆炸残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推断遥控爆炸犯罪案件中所制作的遥控爆炸装置种类;方法首先制作常见的两类共3种遥控爆炸装置,进行爆炸实验;接着通过对爆炸残片的检验,研究各种遥控爆炸装置的爆炸残片特征;结果在不多于400克药量的常见炸药爆炸后,3种遥控爆炸装置爆炸后都可以在现场收集到大多数的爆炸装置残片可供检验;结论通过对爆炸残片的特征检验,基本上可以推断遥控爆炸装置的种类与外包装的种类,以及是否使用电池电源。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体炸弹进行袭击是恐怖分子最热衷的方式之一。爆炸实施人将炸弹捆绑在自己的身体上,藏身于人流当中,比较容易混过检查,到达预定目标地点,引爆炸弹,造成大规模的杀伤和恐慌。本文从人体炸弹的特点、分类及发展趋势出发,以探讨在我国警卫执勤中受人体炸弹威胁的可能性及如何做好防范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93年3月23日,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专业户温某收到一书籍邮包,怀疑有异,遂交由公安机关处理。邮包内为一本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上册。分析书内可能装有爆炸装置。采用枪击破坏电源的方法拆除,其步骤是:1.确定是否为爆炸物。称可疑书本重量为2075克,而同类书本重2240克,两者差异明显。再用X光透视,发现内有电池、小手电、电线、雷管等物,布置有序,因而确定书本内是自制的爆炸装置。2.进行扫描拍片固定,分析爆炸装置线路、炸药的种类。通过仔细观察扫描照片,发现爆炸装置中还有2只电路板,其作用可能是打开书本封面时,电路自动接通,启动雷管引爆,或断开电路启动雷管引爆。同时,通过研究照片中的阴影,分析判断炸药种类可能属于硝胺成份。3.确定拆除方案。经对用水浸泡、刀割、枪弹打击电池等方案反复论证,认为枪击电池毁掉电源的方法具有安全、对物证破  相似文献   

12.
无线电遥控爆炸案件是指利用无线电遥控技术,引爆爆炸物,有意造成人身伤亡、公私财物重大损失或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恐怖组织在伦敦首次使用了遥控爆炸装置。此后,各类遥控爆炸案件不断涌现,对警务人员的侦破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遥控爆炸案件无论是犯罪智能程度还是作案手段,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各类遥控爆炸案件中,以BP机为遥控引爆媒体的爆炸装置,是当前遥控爆炸案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现代高智能犯罪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爆炸案件逐年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爆炸装置的引爆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反排除装置也时常被应用,这对排爆工作是一大难题,笔者写本文意在于抛砖引玉,希望专家和学者们对排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能各抒己见、指点迷津.用于检查爆炸装置的检查器材有:炸药探测器、金属探测器、非金属探测器、电子听音器、汽车防爆检查镜、X放射线机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发展关系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国际社会的秩序之中展开互利双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然而,这种目标常常为各种因素所打断。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恐怖主义。自"9·11"袭击以后,波士顿爆炸案成为美国本土遭遇的又一次血腥的袭击。据美国情报部门指出,从爆炸装置数目、藏匿地点、引爆时间来看,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袭击。"在任何时候,只要将炸弹用于杀害无辜平  相似文献   

15.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某日,白某(男,27岁)与普某(男)在一矿山操场发生争执,互殴过程中一种自制引爆装置爆炸,白某被炸死。尸体仰卧于操场正中,呈头南脚北,尸体旁的地上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塑料袋碎片、长1~2.3cm不等的绿色毛线和数片红色纸碎片。搜查白某住处,在其床后的纸箱中发现绿色毛线和红色塑料袋。  相似文献   

16.
2016年4月13日,无讼旗下的无讼办法悄无声息地朝法律圈内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明码标价的食悟饭局.犹如原子弹爆炸一般,这则消息刹那间在法律人圈内引爆并发酵.用蒋勇律师的话说,那就是“用我自己做试验”.  相似文献   

17.
蒋巍 《江淮法治》2009,(8):24-26
2008年8月7日凌晨1点钟,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40多个小时,济南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排爆中队长张保国冒着危险,成功拆除了安放在济南汽车站一辆大巴车上的自制燃烧爆炸装置,避免了一起震惊全国甚至世界的汽车爆炸惨案。  相似文献   

18.
1案件简介2005年浙江省衢州市某职教中心一教室内发生一起爆炸案件,造成讲台被完全炸毁、一女生耳朵被震听不清楚,头发被部分烧伤,一男生衣服被烧一个洞,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现场勘查时从教室地面上、课桌椅上及讲台底部找出了17种400余件爆炸装置碎片。针对17种爆炸装置碎片进行列表,逐样分析其用途,再根据用途情况绘制出爆炸装置电路图,最后重建出遥控爆炸2.1对现场提取的17种爆炸装置碎片进行检验、调查见表12.2对现场提取的几种爆炸残留物进行分析2.2.1对电路板及钢丝的分析现场提取的一块电路板上面有“RX-3N4J7S”字样,…  相似文献   

19.
2017年1月,一位名叫阿布·扎卡里亚的男子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的伊拉克陆军基地引爆了自杀式汽车炸弹,伊斯兰国宣称对此事件负责.诸如此类的自杀式袭击在如今混乱的中东地区并不少见,但该男子的特殊身份却在英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20.
中原 《警界科海》2004,(1):53-53
据去年12月23日《泰晤士报》报道,为了防范恐怖分子在圣诞节期间对伦敦发起自杀式炸弹袭击.英国反恐警察将配备一种新式的高科技设备一“人弹扫描仪”,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身藏爆炸装置的恐怖分子。据英国警方一名高级官员披露,这种扫描仪刚刚通过测试,并曾在1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英期间秘密使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