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临蓝色文明的诱惑,20世纪以来的中国曾几度掀起出国潮。早年有“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路”的仁人志士;近年来有“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海外赤子;国门洞开后又有“当两年牛马,换取终生富”的洋打工;世纪之交,中国中学生又踏上出国求学的征途——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的悸动和飞翔──专家再谈中学生“出国潮”策划、主持:金大陆(特约撰稿人)·编者的话·本刊今年第1期刊登《向着前途的寻问和企盼——当代中学生谈“出国潮”》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一定反响。为进一步深入这一问题的讨论,倾听社会多方面对中学生“出国热”发出的声音,主持人金大陆和本刊联手再次组织京沪两地的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见解。社会文化进步的表征时代浪潮中的正常呼吸典型乎?流失乎?面对中学生出国现象的思考不论土装、洋装勿志中国梦“新生代”的悸动和飞翔──专家再谈中学生“出国潮”  相似文献   

3.
不论土装、洋装勿忘中国梦徐宝珠(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出国,在广大青年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出国热”在中学生中掀起并吸引如此众多的莘莘学子,不由引人深思,也许是国门打开,连中学生都心向异域;也许是社会大环境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中学生也欲往国外体现自身的价值;也许是家长过早过多地为孩子设计了前程;也许是盲目地崇洋媚外,以为国外遍地黄金,俯拾即是……拼搏中或已踏上异国他乡的中学生,心态各异,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中学生出国不必震惊、指责和阻挡。国门既已打开,必然有进有出,并且随着经济国际化的进程,需要一大批适应这眸,包万变的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有用人才。有条件、有能力自费出国求学,不失为公派留学、进修、培训外的一种自我成才的途径。我相信受过国家多年教育、培养的当代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有拳拳报国之心。待他们羽翼丰盈时,一定会带回强国的法宝,一定会回报这方热土。现实生活中自费留学归来,事业有成者不乏其人,这便是有力的佐证。我也相信,一大批敢闯敢拼,经受过各种考验的栋粱之才必将随之出现。只是中学时代毕竟还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应当给予中学生以正确的、客观的引导。选择出国留  相似文献   

4.
当中国将国门打开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世界。在当今大学生、中学生出国升温的时候,甚至于一些小学生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家中唯一的宝贝远去异国他乡,他们的父母也随之提早进入了“空巢期”,那么“空巢家庭”的妈妈们又是怀着怎样的想念与期待呢?笔者近日走访了几位这样的母亲,倾听了她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徐忠友 《今日浙江》2008,(23):74-75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门逐渐打开,而且范围越来越大,随之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出国潮”。我省丽水、温州、宁波等地一大批有海外关系、有出国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的中青年,飘洋过海到外国工作和生活。其中有的去开餐馆,靠“一把菜刀”打天下;有的是去做生意的,以“一双皮鞋”赚大钱:也有的是继承先辈的产业,或靠自己的知识与技艺闯世界。目前,  相似文献   

6.
托起明星的父母饶凤岐体育明星是怎样诞生的?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教练员的栽培之外,有生养之恩的父母最先发现了孩子的天赋,带着他们走出了最初也是最难的几步;在那条艰苦的成功之路上,更倾注了家长们大量的心血。渔民之家跑出个“长跑神女”1993年世界田坛刮起一阵...  相似文献   

7.
网络上正在风行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已经过万,大多是被家长忽视或伤害过的孩子。小组首页上,《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他们将孩子当做一个“物”,而不是人》等10个帖子长期置顶。在父母那里遭遇的心理伤害,以及对父母教育方法的批判,则成为讨论最多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备课卡片     
部分中学生的“托福病”据统计,目前“出国热”已波及到中学,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中学。一些学生染上“托福病”,他们放弃了基础课的学习,而拼命攻外语,争相考“托福”。仅上海市10所中学统计,去年就有百余中学生出国。某重点中学自去年8月至今,已有124名高三应届毕业生回校办理了出国学历证明。某重点中学两名应届毕业生,本是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学习尖子,然而他俩宁愿被分配到街道而不愿“直升大学”,理由是“以后出国更方便些”。一住家长直言不讳地  相似文献   

9.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爆一时,将出国热真切地展示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虽然此前,已悄悄兴起了出国潮,但那还是一些红男绿女的专利,他们或者有钱有权、或者有名望有学历。出国热真正从轻波微澜演变成沧海巨浪,是从1993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邓瑾 《公民导刊》2004,(7):40-42
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重庆周边区县,有大批人员离家出国或到外地去经商、务工或学习,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祖辈、代养人或教师照管,由此,出现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孩”,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其身心发育会受到哪些影响?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如何?怎样才能使她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继2009年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之后,2010年百万人放弃高考。在这百万人中有20%是为留学而放弃高考。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大多是年过三十,甚至是步人不惑之年才走出国门。他们是所谓“公派留学生”。当时,自费留学对中国人来说,有如天方夜谭。今天,留学在中国正在呈现低龄化和平民化趋势。不仅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成为潮流,而且越来越多的初中生走上了留学之路。2009年发布的《中国留学教育现状调查自皮书》中披露,40%以上家长希望在孩子20岁前出国留学。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国外的优质教育,更早地融入到当地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学生出国现象的思考李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部副主任)我以为,就全国情形而言,中学生出国并未形成潮流,只能称之为现象。而且此种现象也仅局限于上海、广州等某些大城市而已。因而编辑特约的稿件便被我更名为:面对中学生出国现象的思考。思考之一:中学生出国不宜提倡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去看,中学时期、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国情与世界上很多国家不同,我国的性质与那些中学生想去的国家有本质的区别。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的意识,也是每个中国青少年的人生目标,是他们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职责。而中学时期、大学时期的教育环境、生存环境对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接受新鲜、奇异的东西,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而我以为,就整体而言,中学生出国的现象不宜提倡。过早地脱离本上文化,离开我国特定的教育氛围,于我国培养青年人的目标不利;就单个的学生而言,与他个性的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也很不利。走出国门去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事业,这应当是我们青少年出国的  相似文献   

13.
<正>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爱梅在其题为《福乐会》的著作中,曾就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同样是小皇帝,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爹妈的。中国父母在表示自己对孩子爱意时,往往不在乎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不安,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不断地塞给孩子春卷、八宝饭……”。对子女来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  相似文献   

14.
向着前途的寻问和企盼──当代中学生谈“出国潮”主持人:金大陆引子:微型调查1991年夏上海某重点中学传出了令人震惊又令人困惑的消息,全校毕业生99人,除24人直升大学外,另有27人在获得高考资格后却放弃了高考。为何,为何?因为他们均已通过了托福考试,准备出国。据调查,在这届学生中,考过托福的人还远不止这27人。在英语班里,将近90%的人都曾参加过托福考试。他们利用课余及假期,参加托福班学习,并提前把准备高考的精力全部花了上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多数同学的考分在600分以上,并出现了667分的高分。另有3人参加了GRE的考试,考分也都在2200分以上。正是这优异的成绩,使他们申请到的年度奖学金至少也有3000美元,多的高达27000美元。其中有3人申请到了全奖,2名女生,1名男生。这些被国外高等学府录取的同学,确实引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好多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然,也有人考托福是为检验自己的水平。该校政教主任说:“国家的出国政策摆在那儿,学生们的背后又站着家长,这也不是我们当教师的能够阻拦得了的。这还只是先头部队,往后的势头可能一浪盖一浪。现在我们准备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加强爱国主义意识的培  相似文献   

15.
就在一批所谓“80后”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时,“90后”一词便已频频跃入人们的视线。“90后”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或许称他们为孩子更为恰当。“90后”说:上课、写作业、吃饭是人生三大痛苦。快乐,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是许多“90后”孩子最感奢侈的东西。他们的童年没了许多父辈曾拥有的那些“掏鸟窝、穿新衣、吃雪糕”等简单的快乐,而他们的父母又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绞尽脑汁地规划着他们的未来,实施着深信不疑的教育方式,心甘情愿地和孩子“捆绑”在一起。有家长也感叹:这代孩子的童年被提前消费了,小小年纪感受到的是成人世界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快乐显得是那么沉重。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结帮现象”的社会心理动因及对策肖成武近年来,一些在校中学生自发结成帮会组织,名目五花八门,什么“青龙帮”、“天马帮…“飞虎队”等,带有浓厚的封建帮会色彩。他们的动机单纯,多受电影、电视、录像或武侠小说中结义成帮的诱惑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影响,拉起“山头”,结成帮会,打架斗殴,干出危害社会,殃及他人,毁灭自己的勾当,已经引起了家长的焦虑、老师的担心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参加帮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蔓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特定的历史动因。它是社会环境诸因素中的不良影响作用于青少年心理,并内化为青少年直接或间接的活动和交往的产物。促使中学生帮会的形成不仅有若干的社会客观原因,还有许多主观的心理因素。剖析中学生帮会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的,对于掌握中学生帮会的特,点和规律,防止和减少中学生结帮,以及有效地教育和挽救结帮的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中出现帮会组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1.归属感的转移。对于生活还没有自立、思想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和睦、亲热的家庭气氛和团结友爱的学校生活应是他们最理想的“心理归属”之地和精神上的“避难  相似文献   

17.
林正岳 《半月谈》2004,(12):69-69
“孩子大了,心里的话也不跟我们讲了,真不知道他是怎样想的?”我们时常听到不少中学生的父母这样抱怨孩子。其实造成孩子不与父母交流沟通的原因主要在父母一方。因为,除了父母在平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我们非常想听听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9.
家长对于名校教育资源的抢夺从幼儿园阶段就已开始,并几近病态,这令他们被称作“怪兽家长”。然而,有需求才有市场,“怪兽家长”的出现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最巨大的一种焦虑——成功的焦虑。家长为孩子抢夺教育资源,无非是希望他们未来能站在更高的跳板之上,毕业后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最终享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生怕落后一步将来就会沦为可悲的“失败者”。  相似文献   

20.
一、活动的起因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接触和交流,发现许多的家长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指挥不灵了,其中有不少的家长感到自己与孩子的情感逐渐疏远,在许多问题上难以沟通。为此,家长们都感到十分苦恼,他们都迫切希望学校的老师能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而我们的班主任在与学生交谈中,也感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之间在心理上确实有了隔阂,他们对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不但不领情,反而感到“很厌烦”、“难以忍受”,以至与父母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矛盾,形成了“代沟”。针对这样的现实,结合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