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谨守初心修好"心学",始终保持先锋的姿态和纯洁的党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初心与使命是共产党人"心学"的核心构件与理论发端,初心是本心、本源,是共产党人的党性之基。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统一,是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党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总结各个时期党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借鉴以传统心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提高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成效,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党性教育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共产党人"心学"概念的提出和"不忘初心"的党性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度融合,修好这个"心学",关键要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正(接上期)三、忽视对"心学"的修炼,会导致哪些恶果?前面说了,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不忘初心之学"。忽视对"心学"的修炼,不是忘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背叛共产党人的初心。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出了两个大叛徒。一个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参与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他于1931年4月在护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回到武汉后,违反党的地下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治吏重在治心,治心离不开"心学"。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宝库中,党性教育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形象地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和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共产党人的"心学"概念的提出和不忘初心党性教育理论的发展,体  相似文献   

5.
黄维元  尉浩 《理论学刊》2007,(5):101-10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概念。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德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视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将德范畴与心性联系起来,提出德乃心得之于天命之性的德性本体论,主张通过尽心诚意、致良知以成就德行,因而具有鲜明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了党校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离入脑入心、刻骨铭心有差距的问题,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提出加强党性教育的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党性教育——共产党人"心学"传统,学习借鉴中华传统"心学"资源和现代心理学前沿成果,构建新时代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7.
崔树芝 《当代贵州》2024,(12):22-23
<正>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人修身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当前,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已被列入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强调要把阳明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一结合,首先就要从工夫论角度把握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8.
首先,费尔巴哈依循哲学史和神学史的演进逻辑,梳理了有神论——理神论——泛神论,以及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绝对唯心主义的嬗变过程;然后,费尔巴哈论证了黑格尔绝对哲学仍落在笛卡尔所开创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谱系之内;最后,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对语言的误解切入,剖析了黑格尔"绝对哲学"包藏着的虚无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才可能清理出未来哲学的新领地。  相似文献   

9.
正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什么?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性是党员的灵魂和支柱。没有党性这个灵魂,党员干部就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没有党性这个支柱,党员干部就会丧失为政用权的廉洁性和自我修养的全面性。党性教育就是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这也是共产党人"心学"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1]将党性教育比喻成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程颗开启了陆王心学,程颐启迪了朱熹理学,心学和理学的对立导源于二程哲学的分歧。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知论,德性论方面对二程“心”范畴的特征、功能和属性加以诠释和论证,以揭示其理学体系中的心学实质。 一、“心之所存,一主乎事”的心本论 中国古代把“心”视为思维器官,认知主体,但二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须修好"四心"。树牢理想和信念,永葆忠诚心。党员干部是党的人,听党话跟党走是本分。对党忠诚,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  相似文献   

13.
1923年,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又称"科玄论战"。它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一场论战,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家派,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反对另一种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场论战中,陈独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从而促进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陈独秀对这场论战的评论,对于正确认识论战的实质、特点和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规矩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规矩思想是以"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的规矩思想开始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规矩思想的新功能体现在:用规矩"立政治"、用规矩"树表率"、用规矩"成就伟大",所以规矩思想对于成就新中国新的政治文明的新辉煌,尤其对于取得反腐败的成功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银丽 《世纪桥》2007,(11):116-117
前哲学时期和古希腊哲学时期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利益的不同认识,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倾向。他们对利益概念的运用常常是无意识的,还没有形成对利益系统的、完整的认识,也称不上利益观,但他们却开了利益问题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对陆学和"鹅湖之辩"的价值须重新探讨.陆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鹅湖之辩"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辩.相反,它们都有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极重要的当代价值.必须努力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这种宝贵的哲学文化资源,使之服务于现代社会和人生,服务于江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性教育课不仅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和灵魂,而且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和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党校教师要上好党性教育课,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党性教育课的新特点,用学术讲政治,体现出"大哲学、大历史、大党建"的学术视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融入党性教育课中,相关部门则要通过强化主体责任、优化激励机制等措施,为党校教师上好党性教育课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进而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明儒学案>是深具中国特质的学案体断代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的史学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中"道非一家之私","圣贤血脉散诸百家"等精彩的哲学史观,已经吐露出了近代学术平等与学术民主的思想霞光.该著以儒学为大本,以心学为主线,清晰地勾勒了有明一代儒家哲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认为,心学立言宗旨是人人应致良知,人人可当圣人。在学做圣人问题上,王阳明提出"圣人分两说",意在警示人们,学做圣人是第一位的,做多大的圣人是第二位的。学做圣人有道,立志、勤学、改过和知行合一是四门功夫,它们相互照应,不可分割。王阳明"圣人分两说"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学"颇具借鉴意义,它启示我们应有人性自觉和党员意识,做最好的自己,把理想信念扎根在本性上,科学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方法,在知行合一中磨炼自己。  相似文献   

20.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党性教育加强了党的建设,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本文基于对兵团党性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提出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