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丁世华 《春秋》2014,(3):20-22
正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最终惊动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并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5年,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了23号文件——《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闻讯的知青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字叫萧芸。  相似文献   

2.
车红梅 《求索》2013,(1):147-149,108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北大荒知青情结",他的北大荒知青小说有着鲜明的理想主义特色。他的小说充分挖掘知青立志垦荒戍边的往事,张扬知青们在经历激进、狂热、忧伤甚至迷失之后,仍然执著进取坚守尊严追求崇高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为青春作证,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再现历史真实,拒绝涂抹,彰显了军垦生活带给知青们在灾难中不迷失自我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他理想主义叙事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中国知青文学乃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地标。  相似文献   

3.
记得10年前,我的一本书《绝唱老三届》要出版,那是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而写的。当时的封面设计者、老三届知青吕敬人先生,特意将毛主席那段著名的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上世纪60年代末,一批知青越过国境线奔赴缅甸参加革命。缅共的失败让他们的梦想成空,无所归依,而这段历史在故国也被尘封。支援世界革命"1970年5月19日。这一天是我永远纪念的日子!我第一次踏过了国境,来到缅甸,参加了缅甸人民军,投入了光荣的国际主义的战斗行列。"王曦在日记中写道。在去缅甸之前王曦是在滇西德宏州插队的一个知青。他在生产队表现最好、出工最勤,曾被公社推荐参加当地先进知青大会,后因审查成分不好,取消资格。  相似文献   

5.
姚国军 《求索》2013,(11):123-125
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在中国知青小说中独树一帜,可谓中国知青小说的"南方地标",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南方书写特色。在人物类型设置上,杂取各色人等,文化精英、草根人物、草莽英雄、忏悔悟道者悉数登台表演。在叙事语言上,既有浓烈情感的宣泄,也有史家笔法的记录,更有冷峻深邃的启迪,体现出"冰炭同炉"的审美效应。在叙事结构上,则呈现为一种"山环水绕"的特色,或运用今昔间隔式结构,或运用史实互证式结构,使作品散发着一种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传承》2006,(Z1)
站着的是我姐姐——我家第一个知青;坐在桥栏上的是我——我家第二个知青。准确地说,照片上的我只是个准知青,而姐姐已经是个老知青了。姐姐16岁离家的时候,妈妈远在北安的五七干校,爸爸特意从呼兰军管会学习班赶回哈尔滨。姐姐他们的队伍从九中步行去火车站,我们都涌到路边送行。只见这些刚摘下红卫兵袖章的兵团战士一身草绿棉军装,有几分臃肿,扎着皮带,戴着军帽,又有几分精神。我羡慕极了,可我一转脸,看见姥姥撩起衣襟在擦眼泪,小弟弟不知愁地骑着一棵向日葵杆跟着队伍跑。家属不允许去火车站,当过老公安的爸爸不知从哪“混”进了月台,把…  相似文献   

7.
知青文学以其丰富而富有特质的创作在新时期文学画廊里留下了绚丽的一笔。成熟期的知青文学在整体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的非知青化拓展;二是知青文学自身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文革"期间,曾有数万北京知识青年赴延安地区插队落户.7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又一批知青离开延安,但在"大退潮"之后,仍有少数知青留下.他们的现状如何?1990年7月,笔者带大学生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做社会调查.就这个问题在宜川县走访了几位知青以及有关领导干部.1969年1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下,第一批3千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宜川县.1975年,又有一些北京知青到来.这些知青来自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知青,是整整一代人不想忘记,也无法忘记,是想说成辉煌,其实又很悲凉的历史。知青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世俗的,以至于政治的概念。单从字眼的表层来诠释,它是泛指有知识和文化的年轻人,可从中国对知青这个词汇的社会认同来说,已经成为了对毛泽东在1968年12月份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的高、初中学生的专用术语,后来也将1964、1965年及1968年以后到农村去的中学生囊括其中。所谓知青文学、知青电影、知青现象、知…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2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此之前,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知青政策。在此之后,大批的知识青年返回城镇,到了1980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张锐 《春秋》2014,(2):29-31
正1978年8月,根据领导安排,我来到历城县遥墙人民公社(今历城区遥墙镇)渔场,开始了一年的知青带队干部生活,那年我33岁,便成了18个知青的"家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有的历史事件,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不论是干部的孩子,还是工人的子弟,当时的初中和高中毕业  相似文献   

12.
历史勾勒:内蒙与东北的知青文艺■杨健从“上山下乡”分布的区域来看,知青大致可以分为边疆、内地两个部分。以这两部分的知青群体为创作主体的知青文艺,可分为三大类:以环边疆的建设兵团(新疆、内蒙、黑龙江、海南岛、云南)为第一类,以内地贫困农村(如山西、陕西...  相似文献   

13.
李玉成 《中国妇运》2012,(10):45-46
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知青,也就能静静地坐下来,一集集看完大型电视连续剧《知青》。该电视剧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巧妙相融,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全景式地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残酷青春”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期间,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是我们进行党性锻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陕北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始于1969年的这场运动席卷了几乎整整一代中国青年。在这场运动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经历各异、心态也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所谓的“知青情结”。人生中的这一段插曲,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的印痕是那样的深刻,永远都无法解开……  相似文献   

16.
耿志刚 《传承》2010,(4):22-23
1974年12月16日,我踏上了奔往知青点的路。之所以要赶在这时候走,是因为要到农村去与贫下中农过第一个元旦和春节。这一天,临沂城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几乎是全城出动欢送知青下乡。我们坐的汽车整整绕城一圈。我们像战士出征一样戴  相似文献   

17.
回顾过去50多年的人生经历,最难以忘怀的是3年知青生涯。它为我的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公公道道处事、兢兢业业工作、潇潇洒洒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91年初,笔者对湘北农村回乡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在被调查的200名回知青中,担任村(组)干部的有47人,占23.5%,;乡(镇)招聘人员有18人,占9%;教师、医生有44人,占22%;专业户、重点户26户,占13%;科技骨干28人,占14%;其它(包括小买卖、跑运输、搞建筑、做缝纫、搞修理等)37人,占8.5%.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村回乡高中毕业生是农村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对于从深度上挖掘农村潜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苦闷到觉醒、进取农村回乡知青是一支数量可观的社会力量.湖南从恢复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是塑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轨迹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阅读之后,细细思考,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学习什么、怎么做,才能担当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不辱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干部成长的启示。一、把坚持勤奋学习作为人生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从踏上梁家河村的第一刻起,就把读书学习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此后数年如一日保持刻  相似文献   

20.
闻载 《现代领导》2010,(12):5-5
1969年1月,延安市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