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国家"这一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其中,恩格斯的国家起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的国家起源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梳理恩格斯的文章及著作,探寻恩格斯国家起源思想的形成轨迹,对于全面理解其思想、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关于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宗教的、哲学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间因素"的思想,为后人研究社会心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普列汉诺夫在恩格斯"中间因素"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心理是居于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之间的"中间环节"思想.这不仅是时恩格斯"中间因素"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3.
诺曼·莱文以价值中立的知识学立场将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冠以"恩格斯主义",并构建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相区别。诺曼·莱文对恩格斯文本的知识论解读方式,遮蔽了文本产生的历史情境和它指向的现实问题,使其陷入了对恩格斯理论指向的解释困境。恩格斯文本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符合一般的思想史逻辑,更在于它始终面向现实问题,其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董盼盼 《学理论》2012,(3):101-102
洪秀全屡次落第,愤而阅读基督教布道册子《劝世良言》,受基督教启发并结合中国社会状况创立拜上帝教,后又利用宗教建国、治国,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意义非同寻常。在洪及其组织成员的意识里,传统儒家思想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洪秀全这种"不纯洁"的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发展趋势及宗教的消亡等问题做出了系统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成功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活动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之去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宗教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范明水 《学理论》2014,(26):46-47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的社会功能出发,阐述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和恩格斯的"宗教外衣"论,既论证宗教的消极功能,也辨析了宗教的积极功能,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发挥宗教的积极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8)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婚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研究主题,恩格斯论述了原始社会三种婚姻家庭形式的起源和发展,他以婚姻家庭发展的不同形式为出发点,阐明了婚姻家庭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分析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且为女性解放提出了有效的途径,这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正确看待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促进女性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9)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肯定了鲍威尔对宗教批判的积极意义,通过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与基督教社会的类比分析,发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以自身为中介,将人们的生活分为共同体生活和市民社会生活,共同体并没有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是以这种差别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从而得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真正的基督教国家的结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必须像基督教国家需要宗教意识一样需要政治意识。但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守护所谓"神圣人权"的目的,必将使得政治意识瓦解,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最终被市民社会吞噬。马克思希望人们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实现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列宁高度评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为“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研究国家问题”的必读教科书。《起源》中的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恩格斯对马克思和本人所创立的国家学说作出精辟地概括和总结,并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分析。恩格斯在《起源》中所阐述的科学思想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产阶级国家本质和批判各种超阶级国家观的锐利武器。当代某些资产阶级学家和某些西方马克思学者,借口垄断资产阶级国家职能和统治方式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卢颖华  刘增惠 《学理论》2012,(6):129-130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知识人群,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宗教信仰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近年来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宗教,这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何宗教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唯心主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大学生的成才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宗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晚年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这位共同合作40年的挚友思想的权威解释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研究范式,他所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逻辑彰显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其中呈现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思路后来遭到多种质疑,澄清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围绕晚年恩格斯展开的百年论争的实质,在历史语境中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关系,进而在当代视域中理解晚年恩格斯哲学的广博性和大众化特征。这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从法学角度看,恩格斯晚年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巩固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恩格斯系统阐发了国家和法的起源与演进理论,批判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进一步阐发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辩证法;根据欧洲的新形势,恩格斯主张工人阶级要将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结合巴黎公社经验,他阐述了无产阶级新型国家和法制的基本原理,反对国家崇拜;在一系列通信中,他深入阐发了法和国家对经济关系的积极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理论,批驳了社会发展的“唯经济论”。恩格斯一系列法哲学新观点,对于当今时代深入理解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历史发展规律、法的本质及功能、法律意识形态等问题,都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涵义并不相同。本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认为,第三时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的思想,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放弃亚洲社会特殊论,但已把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放到了人类发展序列中的第一阶段。在第四时期(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以后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作出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的结论,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序列中的位置,最后完成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是斯大林创立的。这种主张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创新实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创新,首先应突破“以苏解马”、“以恩解马”、“以西解马”的传统解读模式,采用“以马解马”的新模式,直接依据马克思哲学原创的主要文本,重新解读最能代表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创新原生形态实质的四部曲,即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哲学一系列重要文本《、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马克思晚年为写出《资本论》续篇而作的四组准备材料、在黑格尔《逻辑学》与《资本论》逻辑基础上写出《辩证法》的构想,以期科学说明马克思哲学革命、哲学创新的精神实质及马克思哲学的名称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明人,对此做了很多具体论述。但是,他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相反还强调,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的清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照抄经典,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现今,重温邓小平论述的启发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关系中,充分认识其异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survey of Marx and Engels’ views on ecolog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ir relevance for 21th-century ecosocialism. While there are some serious limitations in the way both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re are powerful insights in their discussion of the destructive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st expansion for the environment—an expansion that generates a disastrous metabolic rift in the exchanges between human societies and nature. Some ecological Marxists distinguish between “first stage ecosocialists”—who believe that Marx analyses on ecological issues are too incomplete and dated to be of real relevance today—and “second stage ecosocialists,” who emphasize the contemporary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ecologic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This paper tries to argue for a third position (which probably could be accepted by several people of the two groups above): Marx and Engels’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issues is incomplete and dated but despite these shortcomings it does have real relevance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today.  相似文献   

17.
In a recently published collection of interviews with “the most prominent scholar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since World War II,” Adam Przeworski revealed that his writings from the 1980s on Social Democracy served a political end, that is, to defend it from critics such as Lenin, Trotsky, Lukacs, and Luxemburg. His co-authored book, Paper Stones: A History of Electoral Socialism (1986), still a classic in the sub-field, claims that none other than Frederick Engels sanctioned Social Democracy's quintessential stance, the peaceful or parliamentary road to socialism. A close reading of Paper Stones reveals, however, that it misrepresents—sometimes in quite blatant fashion—the views of not only Engels but Marx as well. This involves the omission of contradictory evidence from many places in the Marx–Engels corpus, the same text, the same page or even the next sentence. Przeworski's reinvention of Marx and Engels duplicates what Edward Bernstein did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in his quest to revise their views. Paper Stones excludes evidence that challenges its central finding that the reformist outcome for European Social Democracy was inevitable—a claim, therefore, that can only remain hypothetical.  相似文献   

18.
始于1859年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过程持续了36年,结果是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恩格斯以哲学著述和立场宣示两种形式向世人申明,他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间没有任何意见不一致,哲学整体和具体观点两个层面的情况都是如此.文献梳理的结果令人惊诧,二人哲学思想之间的异质性明显可见:1、哲学研究的本体;2、哲学分析框架;3、对相同思想资源的解读;4、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容范围的理解;5、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6、哲学观.事实表明,二人的哲学思想之间确有差别,它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rveys an unpublished piece in which Friedrich Engels examined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Ireland in a chapter entitle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in his unfinished History of Ireland. In interpreting Engels’s findings dialectically we are able to explicate a dialectical framework that gives us a greater insight into how Engels understands the way in which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enfold in a particular bioregion and how, crucially, those same organic processes of nature provide the necessary ec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ociety to engage in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The geological system of Ireland and its particular sieve-like structure moderate the climatic condition of excessive rainfall so that cultivation can continue. This investigation by Engels can be seen as a concrete case study into the dynamic metabolis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verse organic processes of Nature as they are appropriated by socie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conceptual trajectory of this dialectical analysis is to emphasise the inherent fluidity, mutual interaction and “universal connection” of the forces of nature. This particular work of Engels’s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f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but also of the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s as such.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