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司法实践中,"酒托"案时有发生。对其依法准确定性处置,有利于充分发挥刑法的犯罪治理功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一、"酒托"案的行为特征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所谓"酒托"案,一般是指相关涉案人员以恋爱、交友、一夜情等名义,将网友骗至指定酒吧、餐厅等场所进行高消费的行为。"酒托"案的涉案人员通常有内部分工。一般是一人或多人主谋,雇佣"键盘操作手""传号手""服务员""保安员""酒托女"等人员,各成员间相互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以"酒托女"为中心,共同完成"酒托"行为。  相似文献   

2.
《小康》2021,(17)
正骗局与"酒托"类似,一般是以网恋为名使用套路让受害人到指定服装店花高价购物。其中绝大部分"衣托女",其实是男性。假网恋、真约会,见面就是买买买……与"酒托""茶托"和"饭托"骗局类似,多起发生在武汉,以打感情牌、搞消费诈骗的"衣托"新骗局令不少受害者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70后"剩男",急于想成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后,三个月前我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位女孩。经过简单交流后,该女孩频频约我在固定的酒吧见面,几次见面我在酒吧一共消费3500多元。最近我才发现该女孩根本不是真心要与我谈恋爱,她其实是一名"酒托"。请问:我能否要求"酒托"赔偿损失?读者肖云峰肖云峰读者:近年来",酒托"现象不断出现。一些年轻女子在网上搭识陌生男性,并以"一夜情"、"交朋友"、"谈恋爱"等幌子约被害人见面,再以在网络上虚构的身份诱骗被害  相似文献   

4.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4):139-152
通过北大法宝数据库对清算责任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过往司法实践的总结以及职业债权人的描述一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18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法理依据应当是一致的,清算义务人承担清算赔偿责任和清偿责任的法理依据均为侵权责任。公司债权人要求清算义务人承担清算赔偿/清偿责任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且诉讼时效均应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清算义务人怠于履行清算义务导致债权人债权受损时计算。对于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损害时间点,可以根据案件各个关键事件发生的时间及顺序来判断,且应当敢于认定"应当知道权利被损害",而不是苛求"明知权利被损害"。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标法律制度是作为舶来品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组成部分,而商人是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商人阶层的道德选择和价值立场深刻影响着其对待商标的态度,这一态度某种程度上被法律的内在缺陷所鼓励和肯认,而消费者追捧和模仿偶像的消费心理客观上促进了这种态度的进一步传播和实践,造成了当前商标权纠纷中的道德难题和法理困境。参与"乔丹"商标权纠纷的当事方通过实施不同的话语策略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消费者群体和市场竞争,也许案件本身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案件引发的问题和思考是否会对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的完善或演进提供有益的素材。  相似文献   

6.
"虚示出卖"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毒品案件过程中,在穷尽普通侦查措施的情况下,为了查清事实、获取证据或逮捕犯罪嫌疑人,以出售毒品为诱饵,暗示或诱使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待犯罪行为实施或犯罪结果发生后将其拘捕的特殊侦查手段.机会提供型的"虚示出卖"为法理和法律所默许或认可,并在实践中广泛适用,具有正当性和必要性."虚示出卖"的实施主体必须是侦查人员,对象应然是毒品犯罪的重大嫌疑分子,程序上必须经过授权并谨守法理规范和穷尽普通侦查措施的原则.同时,"虚示出卖"应秉持安全、适度、证据中心和结果评断原则.  相似文献   

7.
杜承秀 《前沿》2007,(4):112-116
法理上分析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是正确构建该类案件处理机制的前提,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应定位为两大争议在法律事实上有一定的关联,处理结果互为因果关系或者互为前提条件的一种案件形式且不以相互影响为必要;交叉案件可类型化为以民事争议为主涉及行政争议的交叉案件、以行政争议为主涉及民事争议的交叉案件、民事与行政争议并重且存在法律事实关联但判决结果相互不影响的案件三种;交叉案件的正确解决应当充分考虑两种诉讼机制的特征、诉讼目的及价值功能、司法权的性质等出发点,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宪政体制,适当借鉴域外经验构建该类案件的妥当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10月29日,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分局南浦派出所经过缜密侦查,成功摧毁了一个利用女酒托诱骗男网友到咖啡吧实施高消费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10月28日下午,温州市男青年小胡走进南浦派出所,报警称遭遇女酒托,被  相似文献   

9.
法理视野下的中国西南边疆司法治理包含两对核心关系:一是中心与边疆的关系,二是司法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上,西南边疆的司法治理模式主要有二元型治理模式和混同型治理模式。转型时期,西南边疆司法需要应对立体的边疆与司法治理的复杂性,多中心的边疆与司法治理的延展性,多元的边疆与司法治理的多元性,互嵌的边疆与司法解决机制的嵌套性。从解决差异性这一核心问题出发,应建构"法治中国"的西南边疆法理型司法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以"法理"为中心,把"法理"贯穿于司法治理的制度构建和运作全过程。其核心内涵包括以法理型法官为司法治理的主体、以审判型组织为司法治理的组织结构、以审判治理为其运作保障。  相似文献   

10.
证据问题是审查逮捕强奸案件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审查逮捕强奸案件时,应重点审查是否"违背妇女意志"的证据;注意引导侦查方向,促使侦查机关完善和固定证据;对于疑难复杂案件,要综合判断证据,注重保障人权;依法打击敲诈勒索或诬告陷害的"被害人"。对几类特殊强奸案件的审查逮捕,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上利害关系确定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新标准。然而这个标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什么是法律上利害关系,法律上利害关系应如何认定。在实践中,针对同一个案件事实,法官在认定中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与差异。因此,在现有的法律规范和法理基础上讨论法律上利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答辩是被告或被上诉人在诉讼过程中就原告或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所进行的驳斥、抗辩。答辩行为不单纯是被告的一项权利,而兼有权利义务性质。目前,我国的答辩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被告常常在诉讼实践中不提交答辩状,或在诉讼过程中"答辩突袭"。这不利于诉讼争点的整理和案件事实的发现,也不利于形成双方的对抗状态。答辩失权制度的法理基础包括平等对抗、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率。答辩失权制度的构建需要明确答辩的内容和期间、不答辩或消极答辩的后果以及例外情形。  相似文献   

13.
刑民交叉案件是民商事纠纷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现象,对其处理程序模式的选择差异,蕴含着对相关当事人权益保护的是否公平与公正。刑法不能民法化,刑民交叉案件的本质是责任竞合,刑民界分的标准应采用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司法实践中应在对过于强调民权与情感处理模式进行法理反思的同时,以权益平衡保护为轴心塑造合理的刑民交叉案件解决之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和取得实际成效,有必要运用现代法治理念对逮捕程序进行改造。受害人与加害人达成和解的轻罪案件,对加害人可以不采取逮捕措施,即使是重罪案件,也应当从宽考量。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具有法理基础和现实依据,又易于实际操作,可作为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现行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法的一些条款蕴含了"以公正为引领"的法理,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既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应"以公正为引领",并在现有诉讼程序条款设计的基础上增加案情综合调查和评估的内容。这样既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提供了原则支撑,又从程序上保证了为司法审慎裁决提供更为充分的事实支撑。  相似文献   

16.
"秩序"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两者的内在张力在企业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上得以具象呈现。"秩序"唯上的管制型经济模式正在接受越来越多的挑战:无论是基于制度取向的把握、法理价值的评判,抑或他院判例的解读、个案案情的考量,都需要法院更为审慎、客观地认定与处理企业借贷合同。认定时需破除过去依"形"(书面合同)认定或依"实"(合同行为)认定的一元性审判思路,以确立"形"、"实"兼顾,"实"为基础的审判思路;处理时则需结合案件实际情况,进一步严格过错方的责任承担,以维护受损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世纪行》2020,(1)
正我是无党派人士政协委员,由于工作关系,平时同基层群众接触较多,对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比较了解。当上省政协委员,我把了解民生问题作为履职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就群众特别关注的"托育"、老旧小区安装电梯、"网约工"等几个具体问题说点想法和建议:一、"托育"问题。"托育"问题已成为很多家庭绕不过去的坎,也是产生家庭矛盾的重要因素。假如孩子父母不上班自己照料,家里会失  相似文献   

18.
水源遭受了污染,自然水也就无法正常饮用了。而如果把社会的风气比作河流,那么那些不公正的现象,想必就是种种的污染源;而破坏到水源的污染源,又会是什么呢……我曾听说过一位法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当堂“质疑”的经历。那天,老师在课堂上引领分析案件,要求学生们从诉讼法理和实体法理和实体法理两个角度对该案的法律文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在以扬言放火相恐吓进而向债务人进行讨债的案件中,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常常拒不供认自己在主观上有犯罪故意。各地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的判决或意见各有不同。本文试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对此类案件的构成要件进行法理分析,从而正确把握在特定情况下放火罪与敲诈勒索罪、抢劫罪、寻衅滋事  相似文献   

20.
盗窃与诈骗是常见性犯罪,对两罪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能清晰地界定.但当行为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占有被害人财物而实施诈骗与盗窃结合行为时,其定性往往产生歧义.这需要从犯罪的主客观方面加以分析,并紧扣案件的切入点--被害人是否行使了财物处分权,即财物的转移是秘密窃取还是自愿交付,从中对案件作出符合法理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