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实践主体、是改革政策的检验者、是推动改革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期待是改革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是改革的落脚点,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是改革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2.
<正>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代表人民执政,履行执政使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以最广大人民为创造主体的历史活动,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把人民群众伟大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把一切可以团结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又要将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为人民所共享,这是激发改革活力、凝聚改革共识、确保改革成功的基本要求。依靠群众推动改革,首先,要客观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内部的变化。它既包括群众层级结构的变化,也包括群众意识形态的变化。其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改革阻力。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借助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再次,要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树立主体意识来激发改革热情,通过顶层设计来凝聚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4.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然会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必然要全面调整利益关系,而且还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要想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坚决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同时,要形成改革合力,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大》2014,(4):43-44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为了使今年的改革起到鼓实劲、见实效、夯实基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应该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各地全面深化改革的真实民意,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强大力量,推动改革冲破难关,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顺利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6.
周荣华 《群众》2015,(2):57-58
<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永恒主体。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发挥面临诸多约束。分析这些约束因素,创造突破的条件,是新形势下发挥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前提。一、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改革主体是从事改革的行为主体,是制度创新者。改革主体的构成可以分为一般构成和境遇构成。一般构成是指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主体结构,即"个人、团体和政府"结构。但由于改革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境遇条件下,主体的表现具有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把握境遇构成。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不仅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而且让改革成果更多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保障人民的物质财产安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9)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观点。邓小平的人民群众主体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吸取人民群众智慧;解放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改革社会体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归宿。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发展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积  相似文献   

11.
赵敏 《淮海论坛》2014,(3):7-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近年来徐州的实践也证明,依靠人民群众来谋改革促发展,就能够胆子放得更开,步子迈得更稳,工作抓得更实。思路变得更新。  相似文献   

12.
管爱华 《求索》2010,(12):115-116,12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主体性即作为大众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主体规定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和归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足于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相似文献   

13.
郭大春 《群众》2013,(12):20-20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一经发布,便激起全社会强烈反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和关注。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群众的期待决定改革的方向。那么,人民群众如何评价这些改革举措,对执行落实有哪些建言,在新起点上有哪些新期待?本刊特编发一组来自百姓的声音,以期进一步引发讨论,从而更好地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三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14.
苗成斌  尤展  袁文 《群众》2014,(8):68-69
<正>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之风扑面而来,凝聚着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力量,焕发出创新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2006年以来,该校更新观念、融入主流,在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中,以改革聚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走出了一条"为了群众改革创新、依靠群众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拓展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彰显  相似文献   

15.
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庄严宣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创建的重要理论,涵盖了"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发展动力源自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积极性""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得感""发展战略围绕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切身权利与利益"等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围绕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构建的哲学思想,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李群山 《前沿》2013,(13):41-4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一理论基石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存在三个维度,包含三重意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三重意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的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应把培养公民道德的主体性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  相似文献   

18.
双传学 《群众》2014,(10):32-3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又要不断构建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制度框架。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9.
基层民主的有效发展,是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关键在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这需要在价值理念上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推进以群众权利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建设,在民主机制的运行中充分纳入人的参与,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的作用。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有力杠杆和平台。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就要由群众来评判群众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建构群众工作的评估体系:明确以群众为主的评估主体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构建群众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创新评估的手段方法;建立群众工作评估的制度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林学启 《桂海论丛》2008,24(3):33-35
党的十七大把群众公认原则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准则之一,是因为群众公认原则首先建立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同时也汲取了西方文明的一些思想,特别是肥沃的民主思想。人民主体性是群众公认成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主体的根本依据;集体决策理论是群众公认成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主体的合理内核;政治参与是群众公认成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价主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