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逃脱贫困?——基于贫困心理文献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全球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贫困发生并持续的内在机理却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诠释。从心理学视角看,贫困会给穷人造成特殊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其经济行为,最终导致穷人难以逃脱贫困。文献研究表明,贫困会导致人产生紧张、消极的情感状态,加之由于注意力的限制、习惯性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会使人做出短视、风险厌恶的决策。因此,贫困、消极心理、经济决策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反馈循环,这种循环使得贫困者更加贫困,最终发展成持久性贫困。我国的"精准扶贫"应统筹考虑贫困的心理成本和减贫的心理收益。  相似文献   

2.
借助CHNS数据库定量分析女性贫困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女户主贫困家庭的份额逐年增加,并主要集中在农村;第二,非在婚状况、劳动力负担过大和家务劳动时间过多不利于女户主家庭分散贫困风险;第三,贫困状况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资产拥有量、补贴、汇款及馈赠品等其他收入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第四,女户主贫困家庭主要出现在失业、农民、渔民、猎人以及服务行业的群体中,表明职业的稳定性是女性反贫困的关键;第五,在其他影响女户主家庭贫困的众多因素中,住房和安全用水是重要因素,而健康影响不显著。据此,缓解女性贫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相对贫困治理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角度看,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但是,由于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等问题,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在转变对贫困治理认识的基础上,紧扣共同富裕的建设目标,围绕建立健全相对贫困的识别和监测机制、增强脱贫劳动力内生发展能力、加强特殊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做好现有扶贫政策的衔接和调整等措施,注重构建系统性、完备性和可行性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为2035年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注重解决农民的文化贫困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特殊的意识形态,即贫困文化.这种意识形态反过来又阻碍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地区的经济贫困,必须解决他们的文化贫困,克服其意识形态上的"贫困文化".  相似文献   

5.
治理高校贫困生"贫困循环"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丧失发展能力的机会,自救能力差,进而在走入社会后再次陷入贫困的自我循环与代际循环.转变贫困生的贫困状态不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更需提升贫困生的实际能力.应积极为贫困生提供职业技能学习平台,建构贫困生就业支持网络,增强贫困生的社交能力消减其竞争弱势.  相似文献   

6.
7.
孙芳 《理论月刊》2012,(7):41-44
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和政治经济学不同流派的批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入手探讨贫困的根源,并指出贫困的斗争性趋向,这为随后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阐述的贫困观闪烁着新的历史观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全球贫困问题,正确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是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本文通过对一所高校的调查,得出了目前大学生贫困的分层状况,认为生存型贫困、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应为大学生贫困的基本类型。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出目前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申请随意和资源挤占的问题,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应向“分层资助”的模式转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贫困大国到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并非与生俱来,但是消除贫困却要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消除贫困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优先的国际发展目标(MDG)——建立一个没有贫困,没有因贫困带来痛苦的世界。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的现象,阿玛蒂亚·森认为,应该从概念上将贫困定义为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贫困的核心概  相似文献   

10.
王卓 《人民论坛》2020,(11):86-89
流动人口的贫困性质复杂、社会风险隐蔽性较强,多维度贫困治理处于盲区。推进"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覆盖贫困流动人口,有利于缓解其生存困境;为贫困流动人口提供小微金融服务和技能培训,有利于稳定就业,扩充其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化解贫困流动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贫困呈现出新的地域性与内涵特点,相应地对妇女贫困的研究重点也应有所转移。本文在纵观2000年以来研究者对中国妇女贫困的理解与认知、贫困研究方法、贫困原因分析、对贫困的体验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妇女贫困研究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的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在解除物质贫困的同时解除精神贫困,才能有效的帮助他们真正的摆脱贫困。帮助大学生解决精神贫困,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贫困;同时还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相似文献   

13.
张静 《青年探索》2006,(6):62-64
本文是根据2005年对山东省某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调查结果的分析写成的。文中对该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构成、贫困原因、生活来源及生活状况、学业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文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4.
<正>贿款公用处罚从宽所形成的底线“制度化后移”。极有可能产生腐败的“制度化逃避”现象,最终导致“制度虚无化”。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以《研讨会纪要》形式下发的“商业贿赂犯罪法律适用”政策意见,在法学界引发了争议。纪要指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私自将财物用于公务支出的,一般应当依法认定相应的受贿犯罪,可以酌情从宽处罚。(9月5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贫困实质上是权利贫困,多数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权利尚未得到必要的维护与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可行能力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理念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可行能力视角看,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受正常生活的能力;中国城市贫困的实质并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就业机会丧失、人力资本不足、教育医疗匮乏、社会权利剥夺以及社会排斥等等因素都严重影响着城市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中国城市贫困治理应实现理念重构,由施恩论向权利论转变,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转变,由经济援助向可行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救助向综合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17.
阳剑兰 《求索》2010,(6):70-71,20
作为穷人特有的规范和价值观,贫困文化具有自身的诸多特质。但就其实质而言,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求进取的价值观。因此,要消除贫困文化不能仅仅依赖物质手段,而更应诉诸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8.
邹波  刘学敏  王沁 《中国发展》2012,12(4):7-11
该文基于绿色贫困的内涵和特征,研究绿色贫困主要类型、形成机理.结合新时期国家扶贫战略,提出实施生态补偿、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绿色贫困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主体、内涵、表现形式及研究视角都是有区别的。但二者也有密切联系 ,贫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文化贫困 ;贫困文化不能合理改造和提升必然导致文化贫困 ;改造贫困文化和消除文化贫困相辅相成。因此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是 :改造贫困文化和消除文化贫困。中国贫困文化的两面性 ,决定我们必须对其合理地改造 ,而不能简单地否定。消除文化贫困 ,在我国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彭刚 《人民论坛》2020,(2):38-41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大功告成,减贫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反贫困征程上还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将扶贫工作做精做实做细,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为中国减贫消贫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